合作持續近12年,四川派遣近60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前往烏干達
在東非高原打造“魚米之鄉”

遙遠的非洲,有“高原水鄉”之稱的烏干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70%以上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中國陸續派出農業專家到烏干達布塔萊賈地區幫助指導農業生產。
2012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向烏干達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南南合作一期、二期和三期項目。按“以省包國”原則,四川省派出近60名谷物、畜牧、水產、園藝、農機等專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當地農民帶去農業生產新技術,提升當地農業產能。
持續三期近12年的任務,來自四川的農業專家為這片土地帶來哪些變化?
引進良種培訓技術
烏干達農業呈新貌
8月21日,烏干達盧韋羅區齊羅布韋鎮基蘭布拉村村民,迎來盧韋羅駐點專家——來自中國四川的龍文靖和羅廷躍。兩位專家要在這裡開展中國狐尾小米的示范種植培訓,這是齊羅布韋鎮首次引種中國狐尾小米。
8月底,正是烏干達的小米播種季節,小米是這裡的主要谷類作物之一。盡管烏干達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氣候條件具備優勢,但這裡的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低下,農作物產量不佳。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烏干達本地小米品種五指小米平均畝產不足90公斤。
在此前的一期和二期項目中,四川專家引進的中國狐尾小米在烏干達的土地上試種成功,示范單產最高能達到當地五指小米的4到5倍。
在基蘭布拉村,兩位專家現場展示了手工直播和機械直播兩種方法,詳細講解了種植的技術要點,還向當地12名參加培訓的農戶發放了技術資料。“通過這次培訓,農戶們不僅掌握了狐尾小米的種植技巧,還體驗到使用播種機帶來的便利。”龍文靖說。
引進優良品種、培訓先進技術,這是南南合作項目的重要任務。“我們建立了一批雜交水稻、狐尾小米高產栽培示范樣板,推廣稻田養魚、飼草栽培、蘋果嫁接技術,展示農業機械化作業,有力提升了當地的糧食產量和生產能力。”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專家組組長張小強介紹,經過專家組示范種植,烏干達狐尾小米平均產量達到當地產量的2到3倍﹔水稻示范田畝產達750公斤,較當地畝產增加600公斤。
借助兩大平台
更廣更快推廣中國技術
在一期和二期項目中,中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深入烏干達農村,建立雜交水稻、狐尾小米高產栽培示范樣板,示范新品種,集成高產栽培技術。
“第三期合作,我們主要借助中烏友誼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兩大平台,更大范圍推廣中國技術,助力當地農業發展。”張小強說。
綜合技術集成轉化基地是先進技術推廣的“加速器”。通過這一基地,更多新品種被引進推廣,助力當地農產品價值鏈進一步開發。
“截至目前,我們共引進種植作物新品種136個,篩選的5個高粱品種和5個狐尾小米品種進入新品種審定程序。”張小強介紹,專家組還開發了小米鍋巴、小米粥、牛肉干、高粱及糯米系列產品,延長了當地農產品加工銷售價值鏈。
推廣面積加速提升。第三期項目啟動至今,專家組共發放1866公斤水稻種子、750公斤狐尾小米種子,建立雜交水稻高產示范410英畝(約合2488畝),狐尾小米高產示范300英畝(約合1821畝),累計培訓農民近5000人次。
新品種和新技術為當地農民開拓了脫貧增收新路徑。專家組篩選的節水抗旱雜交水稻新品種WDR-73在烏干達推廣面積已達約3萬畝,生產稻谷1.5萬噸,戶均年增收400萬烏干達先令(約合7547元人民幣)﹔狐尾小米示范面積達1000畝,年產量236噸,戶均年增收250萬烏干達先令(約合4272元人民幣)。
除了農作物引種和技術示范,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專家組還有更多計劃。今年,在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專家組啟動畜牧改良計劃——首批建立1400隻肉雞養殖示范中心、30頭肉牛養殖示范中心,將為烏干達農業轉型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