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國載人深潛實現跨越發展

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2024年08月22日09: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彰顯深潛實力

  8月18日船時13時許(北京時間11時許),深藍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龍號”搭載科學家許學偉、潛航員齊海濱和張奕完成航次首潛,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

  金黃的海星、長著黑色珊瑚的海綿……這次下潛,“蛟龍號”帶回了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深海“禮物”。

  據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當天的下潛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主要任務是觀察及拍攝海山山坡到山頂的海底生物分布,採集生物、水體、地質樣品和環境參數數據,並全面測試潛水器的各項功能。

  8月1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載潛航員傅文韜、趙晟婭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的科學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第2潛次作業,這是“蛟龍號”首次搭載外國科學家下潛作業。

  從事海洋生態保護研究的安德烈斯說,此次下潛是他最寶貴的人生經歷,船上各個團隊的成員都給予他大力支持。“中國的潛航員不僅精通潛水器駕駛,還是海洋生物專家,他們帶領我辨認了很多海底生物,採集到長度近半米的海參等代表性樣品,我們高效完成了科學目標。”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按照“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總體安排,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局組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實施。預計海上作業時間45天,共搭載60名隊員,其中包括來自哥倫比亞、葡萄牙、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國家的8名外籍科研人員。中外科學家計劃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龍號”進行18次下潛作業,圍繞海山這一深海典型生態系統和環境開展調查。

  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表示,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學家攜手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寶貴機會。大家來自不同國家,擅長海洋生物、地質、生態等不同領域,但都在交流互鑒中推動了彼此的研究。

  據介紹,“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組織全球6大洲、39個國家、64個機構的專家共同發起。該計劃是聯合國“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動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學計劃,也是我國迄今獲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學計劃。

  深海探測持續攻關

  2009年8月首次在長江江面完成下潛測試,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完成7000米級海試,2017年進行全面技術升級,今年上半年首探大西洋並創下“九天九潛”新紀錄,如今順利完成第300次下潛……“蛟龍號”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留下足跡,彰顯中國深潛的實力,實現“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夙願。

  “經過15年的攻堅探索,我們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和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培養出一批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保駕護航。”“蛟龍號”潛航員齊海濱說。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斗者號”,中國在載人深潛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遵循嚴謹的科學發展路線,經過持之以恆的團結奮斗,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深海裝備研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奮斗者號”是中國第一台到達全球海洋最深處開展科考和作業的載人潛水器。2020年,“奮斗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為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也實現了首次在萬米海底的視頻直播互動。

  2022年到2023年,“奮斗者號”完成了首個環大洋洲科考任務,下潛的地點包括克馬德克海溝、迪亞曼蒂納海溝和瓦萊比海溝,這個航次總共下潛63次,刷新了單個航次下潛次數的紀錄,其中4次下潛深度超過萬米。這一航次也開啟了“奮斗者號”國際合作的新征程,有多名外國科學家參與了這次下潛。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奮斗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說,4年來,“奮斗者號”已累計完成了230次下潛,其中深度超過萬米的有25次,讓32人到達了萬米的海底開展作業,持續刷新著萬米下潛人次的紀錄。同時,這些成功的下潛也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和樣品,為推動全球深淵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奮斗者號”下潛所展示的深潛技術積累來自於“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3台潛水器的累計下潛已超過1100次。近3年來,全球一半以上的載人深潛任務是由這3台載人潛水器完成的。

  面向未來,葉聰說,中國的深海探測會在兩個方向繼續攻關。一是譜系化,實現對更多的海域、其他的深淵甚至冰下的海洋開展應用延伸,展示更大規模的集群組網作業能力。二是體系化,構建從空天到水面、從水下直至海底的立體探測、作業和開發裝備體系,提升對整個海洋系統的感知和管控。

  (綜合本報及新華社電)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