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溯源蜀道·發現瀘州”專項研究全面啟動以來,得到了市內外專家學者積極響應。為推動蜀道研究走深走實,7月中旬,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組織蜀道專項研究課題組聯合敘永縣、合江縣地方文史部門,特邀西華師范大學中華檔案文獻研究院院長、蜀道研究院副院長金生楊,西華師范大學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考古學博士羅洪彬,開展了為期4天的“溯源蜀道·發現瀘州”田野調查,從青石板上尋找蜀道遺跡,在荔枝林下暢聊古樹名木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
尋路古蜀道
溯永寧古道遺跡
在敘永縣,專家學者們從古永寧的石虎關出發,沿永寧河和國道321,一路走到雪山關、赤水衛治所,先后考察了敘永縣江門鎮匯川橋、江門峽、朱孝純石刻、四望山“雄鎮邊疆”石牌坊、九鼎山寺,鹽馬古道正東鎮普市村段、古場鎮遺痕遺跡、佔底古街,鹽馬古道摩尼鎮望天水段、二十四通碑摩崖石刻、雪山關,赤水鎮接官亭、古衛所遺址等地,進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鹽馬古道敘永縣摩尼鎮望天水段。瀘州市社科聯供圖
在江門鎮文史研究人員郭進的指引下,田野調查組從匯川橋來到江門峽。郭進介紹,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奉命鑿通江門峽水陸兩道,使江門成為川滇黔結合部重要水陸交通要道。永寧河從江門峽中流過,古人曾用“舟中倒撐面朝天、纖夫力挽頭搶地”的詩句來形容江門峽河流險急。田野調查組穿行在江門峽,兩岸青山聳翠,河邊尚有纖夫留下的手把窩,半山腰還留有深凹的古驛道、朱孝純石刻等遺跡,從朱孝純石刻記載內容中不難發現,開鑿通江門峽和后期該區域治理密不可分,可見道路通達與地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融合等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坐落在江門峽口石虎關的九鼎山,山上的九鼎山寺據載始建於唐代,由於江門峽水陸碼頭的重要地位,江門峽和九鼎山成了難得的人文風景,詩人墨客在此不乏停留,題詠甚豐,望勝樓下石碑林立,皆出自名家之手,題刻中最著名的是明代詩人楊慎的《平遠江山》和清末書法家黃雲鵠的《心在水晶城》。專家學者們感嘆道,要不是親眼所見,僅僅通過查閱資料是無法深切感受古道的繁華盛景。如今,千年的人文歲月積澱也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淡去。
沿蜿蜒的山路到山頂,位於四望山項的“雄鎮邊疆”石牌坊,仿佛訴說著一段段邊疆往事。大家都疑惑,為什麼這樣的一塊石牌坊會屹立在山頂?當地一位老者解了惑,他說:“古代沒有像現代這樣修路造橋的技術,前人在山間行進,沿山腳走的話,路程會繞很遠,所以在行進之時,更多的是走崎嶇的山路。”原來這就是“翻山越嶺”的真實場景。西南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楊陽認為,道路的貫通和連接,打破了地區交通界限,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特別是西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更加認同整個中華民族一體的概念。蜀道的歷史價值之一,就是把不同區域連接起來,鞏固和維護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漫長的歷史中,一些古道歷經多次興廢,許多路段幾經改道,如今已難覓蹤跡。在正東鎮普市村(原普市驛),當地老支書和熱心村民得知專家學者們的來由后,立即當起了“向導”,老支書告訴大家:“以前村民都不懂怎麼保護普市的古道和古驛,許多新修的道路都和古道重合,有的房屋是在古道原址上填埋后再新建的﹔近兩屆的村兩委班子致力於對古道的保護和古道文化宣傳,主動發動村民對古道進行維護。”一路從普市村走到佔底街,專家們真切感受了蜀道的滄桑和歷史變遷。
距摩尼場鎮不到2公裡,有一段長3公裡左右、保存較完整的古道——鹽馬古道摩尼鎮望天水段。沿古道一路前行,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馬蹄痕和星星點點的拐耙窩,有幾位專家討論著拐耙窩的個數、大小和深淺,千百個拐耙窩見証了這條鹽馬古道曾經的繁華往來。據摩尼鎮文史研究人員涂電林介紹,這段古道保存較完整,得益於地方政府的保護和當地村民的無私維護。
往南走,經過一個叫“猴洞”的地方,洞上題刻醒目顯見。涂電林介紹,此處是明嘉靖年間官員奉詔伐木之地,官員題詠和詩述“伐皇木”事件,並命匠人鐫刻於洞壁。同行調查的專家學者研究和推論,此地“伐皇木”后,從溪溝順流而下,沿赤水河經赤水衛治所(今敘永縣赤水鎮)、石寶鄢家渡、二郎、太平渡等地到達符陽(今合江),並通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往北運抵北京,足可說明當時西南地區水運發揮了重要作用。
跨越雪山關
追尋永寧往日輝煌
從摩尼沿老川滇公路往赤水鎮,會經過雪山關。雪山關建於明洪武年間,被譽為“蜀南第一雄關”,是古時由川入黔滇的必經之路。楊升庵留有“雪山關,雪風起。十二月,斷行旅”的詩句。此外,李驥元、祝萬年等多位清代詩人也曾作詩吟詠雪山關。西南醫科大學副教授姚洪偉感嘆道,走這一遭,對瀘州古道的詩文地圖有了更加清晰的空間認知,對古代詩人創作時的情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理解詩人的文學作品有了更內在的情感共鳴,對開展瀘州古道文學地圖重繪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學者實地考察敘永縣雪山關。瀘州市社科聯供圖
離開雪山關一路向南,來到了赤水鎮接官亭,該亭位於茶馬驛道赤水河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當地文史研究人員張先倫介紹,接官亭也稱接官廳,是明清時期為迎接新上任官員(包括迎接聖旨)、送別離任官員或迎送過往上級官員的特定重要場所,接官亭與山腳下的赤水河古碼頭(水淹已不可見)有一條石板路相連。站在接官亭下,感受赤水河谷的風,仿佛遙見古時赤水河古碼頭的繁華盛況。在張先倫的指引下,向河谷行進來到赤水衛治所舊址(現敘永縣赤水鎮)。據介紹,田野調查組是從赤水衛“北門”進入,腳下就是老城牆,城外還有瓮城(現已不見),隻依稀可見一條3米左右寬的護城河。赤水衛治所赤水場,是川黔交界的關津渡口,在場鎮老辦公樓院內,還發現一塊殘存的石刻,上面“特授永甯赤水縣丞在任候選同知”字樣清晰可見。
田野調查組走到每一個鄉鎮,地方文史部門的有關研究人員和當地居民都熱情地介紹每處的遺跡遺痕,以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郭進感慨,在歷史上,江門是永寧地區較大的水陸碼頭,如今時代變遷,隻有一些碑刻題刻還見証著往日的輝煌。涂電林認為,摩尼現存有比較完好的古道路段,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都在積極主動並組織發動當地群眾對路段進行保護,但終究力量有限,蜀道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依然任重道遠。
敘永縣是蜀道往南向的重要節點,該縣對當地蜀道的保護高度重視,對其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研究,並制定了相應保護規劃,對許多古道已做了標識標牌,展現其歷史原貌。
敘永縣政協文史委研究學者萬中華,全程對敘永縣境內的田野調查工作進行幫助和指導。他認為,希望借助這次省市研究蜀道的契機,組織專家隊伍對蜀道進行文化挖掘整理,對蜀道上曾經的輝煌歲月進行再現,進一步明確一些保護措施,讓蜀道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更耀眼的歷史魅力。
覓証荔枝源
勾勒符陽文史脈絡
在合江縣,專家學者們先后考察了神臂城鎮老瀘村神臂城遺址、白沙鎮老街和古碼頭、白沙鎮北寨山城門洞、大橋鎮土地壩村荔枝林、荔江鎮三江村野生荔枝林、符陽街道三塊石千年荔枝林、符關(赤水河古道)、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真龍鎮密溪百年荔枝林、先市大碼頭、先市醬油赤水河庄園等地。
合江縣神臂城定遠門。
川渝地區,尤其是川東南一帶的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天生的重慶,鐵打的瀘州。其后半句的來源就是現位於老瀘村的神臂城,神臂城現遺三座城門及城牆,部分為修復建筑。專家們細心觀察,從不同角度再認識神臂城。羅洪彬所在的川渝山城寨堡考古研究團隊,對神臂城等宋蒙城寨作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完成和發表了多項相關的課題和論文。他說:“川渝地區古代山城寨堡大多沿著水陸交通要道分布,因山為壘,據險而守,共同構成了龐大而獨特的軍事體系,對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治安等作出過重要的歷史貢獻。”
在白沙老街和古碼頭,專家們一邊聽解說員講述白沙鎮1600多年的歷史,一邊暢想“日看千人拱手、夜看萬盞明燈”的繁華景象。在白沙鎮的北寨山,一座城門洞至今可供行人通行,依山而建、有石徑相連。北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強介紹,城門洞的拱相傳是唐代舊物,具體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証。走進門洞,洞牆上有許多被風化而無法辨識的文字,據說是古時文人騷客吊古所刻。
先市鎮的大碼頭正在進行現代化修復改造,寬大的石梯向古街延伸,進場的牌坊依然聳立,述說著歷史的滄桑。專家學者們將川南民居的建筑風格裝進鏡頭,並不時給出建議:“既要開發,也要保護,修濱江路也好,建碼頭也罷,要遵守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既要滿足當代生活需求,又要體現文化傳承……”
在大橋鎮土地壩村,“周翰林”的府邸僅存斷垣殘壁。他300多年前種下的荔枝樹已於1976年枯死,徒留一截3米多高的樹樁。該村十六組老組長曾世福說,不能小看這截樹樁,它曾經碩果累累,結的荔枝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被送往北京。合江縣文旅局調研員龍啟權和縣博物館文史研究員賈雨田介紹,民國時期多份資料中涉及到合江荔枝的分布、栽種、產量等,可以看出,合江荔枝在巴蜀地區具有很長的種植歷史,也是優良的品種基因庫。在荔江鎮的荔枝園古樹公園裡,57株300年以上樹齡的荔枝樹依舊年年挂果,金生楊說:“瀘州的荔枝資源如此豐富,荔枝文化底蘊充足。”當來到符陽街道魏家祠村,看到那棵千年荔枝樹時,金生楊更加激動。他繞著古樹一圈又一圈細看。符陽街道三塊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稅小琴說,這棵老樹現在仍每年結果,不過村民們不在意果子,而是把它當作壽星,常找它祈福。
在真龍鎮的密溪百年荔枝林,金生楊拉著當地相關負責人語重心長地說:“這片荔枝林太珍貴了!要結合合江縣的實際情況將古樹名木保護好。”密溪百年荔枝林有百歲以上荔枝樹1300多棵,林下還遺存有採摘運輸荔枝的古道,青石小徑時斷時續,新舊疊壓的路更體現出歷史的傳承與延續。真龍鎮組宣統委員趙霜說,這片荔枝樹是以前的一位地主栽種的,后將林子主動交公,目前是國有林場,果子質量和產量不是重點,而是以保護樹木為主要工作﹔近幾年合江荔枝產量都很不錯,今年預計能達到5000萬公斤。金生楊說:“史書上有提到瀘州荔枝品質最優,宋墓荔枝石刻、野生荔枝林充分佐証了瀘州荔枝的悠久歷史,瀘州充分挖掘荔枝、荔枝道的自然、人文價值,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既要保護好古樹,又要用新科技開發更好的品種,保護好活態資源,把文脈傳下去,荔枝古道、荔枝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如何把瀘州荔枝這張文化名片做出特色,是瀘州文史學者、愛好者們的一項重要課題。”
姚洪偉說,本次田野調查,看到了很多曾經在文獻裡看到的東西,感覺更實在,與實踐聯系更加緊密。同時看到了文物保護方面的困境,比如政府、社會等如何把古跡保護好,不僅是學術問題,還是現實問題,可以借助民間力量來保護。
從事旅游教學與研究的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文旅學院教師肖榮洋建議,蜀道文物保護,可以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開發文創產品、創作文創節目、包裝文旅項目,讓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持續化。
此次田野調查活動,為市內外社科專家學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也得到了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趙永康和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曉東的指導和支持。據悉,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還將積極與蜀道研究院在項目研究、學術交流上展開互動,進一步研究闡釋蜀道價值文化,推動瀘州蜀道遺存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擴大瀘州蜀道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來源:瀘州日報 瀘州融媒記者 李榮泰 熊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