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博物館暑期服務,如何“出新”更“走心”?

2024年08月07日08:09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博物館暑期服務,如何“出新”更“走心”?

延長開放時間、取消預約要求、取消“周一閉館”……今年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新的開放政策,適應旺盛的參觀需求。與此同時,一些博物館還在互動觀展、教育活動上下功夫,為觀眾提供更好體驗。

  國家文物局7月初發布通知,要求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更大限度滿足公眾參觀需求,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觀眾參觀博物館便利化水平。暑期近半,博物館服務“上新”,觀眾感受如何?如何讓參觀博物館的便利性更貼合需求、更可持續?

  暑期參觀更為便利

  近期,不少博物館宣布延時開放,進入“超長待機”模式。

  陳先生一家三口利用孩子暑假到北京旅游,提前一周就預約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參觀門票。“我們約到的是下午票,趕上國博延時閉館,時間上更充裕了。孩子能多看看‘課本上的文物’,別提有多開心了。”陳先生說。

  根據國博近期發布的公告,今年7月11日至8月31日,每周二至周日延時閉館,開放時間為9:00至17:30。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等場館暑期也推出了延時參觀服務。

  也有博物館打破“周一閉館”慣例全面開放。北京地區的北京天文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則將閉館日期由周一調整為周二,“錯峰閉館”分散客流量,緩解參觀壓力。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不僅沒有周一閉館的限制,7月、8月每日開館時間還調整為8:30至20:00,延時票在參觀日當天17:00放出。博物館副館長董靜表示,白天的門票確實“預約火爆”,很多沒有約上的觀眾買到夜間票,參觀到晚上8點,時間也充足。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大多數熱門博物館仍保留預約進館政策,不少中小博物館則根據實際情況取消預約要求,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熱門場館的客流壓力。

  位於江蘇的淮安市博物館自7月2日起取消參觀預約,實行參觀人數動態管理。“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人數都有顯著增加,外地游客的增幅更高一些。”淮安市博物館館長陳永賢說。

  配合開放服務的相關舉措也及時跟上。“進入暑期,故宮博物院日均接處醫療救助數十起,涉及中暑、外傷等。”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副處長徐勇介紹,院內開放區域幾十個點位都配有急救包,內含創可貼、藿香正氣水等常規應急藥品,如遇觀眾有相關需求,工作人員將及時提供相應幫助。

  山東游客李女士和朋友暑假來到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雖然人比較多,但排隊入場、安檢很快,沿途參觀還有很多引導員、志願者為我們解答疑問、提供幫助。”她說,博物館的防暑降溫措施和志願服務讓她們能夠更專注地參觀。

  展覽出新、體驗上新、功能更新

  為何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博物館?一個個“重量級”展覽在暑期推出,展示國家寶藏、世界寶藏。

  從尼羅河畔到黃浦江畔,中埃聯合考古隊在薩卡拉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直接從考古遺址運到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出。伴隨展覽,上海博物館還定期推出共10場博物館奇“喵”夜活動,邀請觀眾攜寵物貓一同觀展,全數門票一小時就售罄。

  “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正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該展自開放以來,僅工作日客流就高達1.6萬人次。“展覽開幕第一天我就去看了,作為一名成都人,看到這個展覽,真的很自豪!”在北京上大學的成都人小江興奮地說,假期回到家鄉,她又前往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再次參觀,加深印象。

  一項項新體驗吸引觀眾參與、互動,使人們收獲具體而立體的認知。

  “我們在充分挖掘金沙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展覽內容設計了‘我在金沙修文物’‘我在金沙學考古’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學生們的體驗感非常好。”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宣傳交流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博物館,觀眾們可以直接走進考古現場,親眼見到距今3000多年的文化遺存,讓古蜀文明與人們產生更緊密的聯結。

  博物館,正日益成為集展覽、教育、公共服務等為一體的文化綜合體,滿足分眾化的參觀需求。

  位於江蘇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2020年6月建成開館,已成為小有名氣的“寶藏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事業發展部主任李爽介紹,博物館會圍繞展覽舉辦主題講座,還不定期舉辦古典音樂會、觀摩舞蹈、看戲劇社排戲等活動,“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精彩,更可以參與表達這份精彩”。

  李爽說,來館觀眾中隨機旅游者較少,有針對性的、專業的觀眾比較多。“有不少觀眾從外地專門為博物館本身或展覽而來,並非旅行中的順路。這類觀眾看展也很專業,會給博物館提出建設性意見。”

  仍需進一步平衡供需

  面對暑期觀眾的熱情,大部分博物館已有預案。但也有觀眾和業內人士反映,近年“文博熱”的步子邁得大,文博資源與觀眾需求之間仍存不平衡。

  有業內人士表示,博物館通常利用閉館時間,對展出文物進行健康檢測與修復、展廳設備保養與改造等一系列工作,閉館時間減少會對這些工作造成影響。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表示,博物館延時開放的時間長短通常是對文物安全、觀眾需求、運營成本等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調整開放服務要視館藏文物和工作人員的承載能力合理選擇,不能盲目跟風。

  淮安市博物館試行每日延時開放一段時間后,根據觀眾到訪情況,調整為每周六、日延時開放至晚八點。“根據文物保護需求,書畫館等不在延時開放序列。”陳永賢說。

  不少觀眾反映,“博物館熱”帶來更多參觀講解需求,而電商平台、社交媒體上售賣推薦的非官方講解魚龍混雜,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且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可能隨意更改講解團人數、服務時長,講解的專業性也難以保証。

  一些博物館針對非官方講解已作出規范,引導其遵守講解秩序。還有博物館增加了官方講解場次,盡可能服務更多觀眾。

  例如,安徽博物院作為率先全面取消預約的省級博物館,每日免費講解由4批次增至6批次,並新上線一批語音導覽器﹔廣東省博物館的志願者講解員在不同展廳每小時都有講解,收獲眾多好評。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博物館參觀“冷熱不均”現象仍存在。與過去相比,中小博物館關注度提高了,但橫向比較,熱門大館仍是“扎堆參觀”“一票難求”,形成較明顯反差,需要全社會有意識地引導參觀者的參觀選擇、審美等。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文化燈塔。服務趨勢應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熊海峰建議,“工作重心逐步從‘物’(藏品)轉向‘人’(觀眾),推動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續化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據新華社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