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書記工作室”聚人心 古老蘇坡泛清波

2024年08月05日16:1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三環外側清水河畔的清波社區,以其和諧有序、溫馨宜居而聞名。這背后,社區裡的“雷霜霜書記工作室”發揮著關鍵作用。它是社區治理的核心樞紐,是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園。

清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清波社區供圖

清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清波社區供圖

2024年1月,清波社區“雷霜霜書記工作室”獲評成都市首批“蓉城先鋒·村(社區)書記工作室”。這份榮譽很難得,成都市3460個社區裡,僅有27個獲評,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雷霜霜書記工作室”旨在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務居民群眾。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清波社區曾獲“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省基層治理示范社區”“四川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成都市百強社區”“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區”“成都市兒童友好優秀社區”“成都市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優秀社區”等榮譽。

不是“街娃”而是“專業團隊”

工作室成立以來,作為社區黨委書記的雷霜霜首先要“找人”,社區“兩委”干部和工作人員,成了工作室的第一支隊伍,也是最堅實的力量。如何高效發揮工作室作用?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和職業化發展,是她思考的重點。

“長期以來,很多人覺得社區工作者就是‘街娃’,干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沒有什麼專業性可言。”然而,隨著基層治理越來越精細化,對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要打破這種偏見。”雷霜霜說。在自己努力考取了社會工作師之后,她加強理論內訓,注重實踐鍛煉,帶動26名社區專職工作者考取社工証,目前工作室持証率在全市領先。可以說,這支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是工作室的基礎“血液”。

在人才集聚方面,工作室積極“造血”。通過創新“學習馬拉鬆”分類積分機制,實施“鴻雁齊飛”外訓游學計劃,定期組織開展“最好的我們”系列培訓課程等途徑,充分挖掘和發揚工作室成員的潛力特長,“兩委”人員成長為“青羊區本土講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入駐工作室的社區老黨員獲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社區公益課教師”,優秀項目負責人被吸納為社區專職工作者,有效提升了工作室隊伍的戰斗力。

自身肌體豐盈強大后,工作室還主動“輸血”。近年來,通過“書記工作室”搭建平台,雷霜霜參與交流學習授課40余次,成了各地基層治理論壇、黨校課堂的常客,“我非常樂意分享自己的摸索,也期待從其他同事的工作中獲得啟發。”此外,經常有外地村社干部希望到工作室跟崗學習,雷霜霜也盡力給予支持,來自成都東部新區快樂村的小傅就是其中一員。“這裡成熟的機制、專業的團隊、融洽的氛圍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跟崗鍛煉后,小傅把學到的經驗帶回村上,也逐漸成長為基層治理的頂梁柱。“隻有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才能更好筑牢基層治理的根基。”雷霜霜這樣認為。

“蓉城先鋒”書記工作室。清波社區供圖

“蓉城先鋒”書記工作室。清波社區供圖

從“社區小白”到“暖心書記”

“剛來的時候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社區小白’,工作經常碰壁,但我仍然願意留在這裡,因為這裡的居民就像我的大家長,給我關愛,我感覺這裡就是家。”8年的社區時光,讓雷霜霜體會到了與居民“以心換心”的幸福,也讓她從旁人眼裡“鍍金”的名校研究生成長為居民交口稱贊的“暖心書記”。在成立“書記工作室”后,雷霜霜繼續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到工作室工作中去。

富有文化氣息的社區空間。清波社區供圖

富有文化氣息的社區空間。清波社區供圖

如何把好事辦在群眾的心坎上?收集民意尤其重要。為暢通民情征集渠道,工作室探索建立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書記工作室”+N個小區網格驛站縱向載體的“院落微治理”陣地群。

位於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書記工作室”是傾聽民意的“主陣地”。每周二是工作室的固定接待日,接待場所特意設置在辦公樓外,這樣可以靠前服務、主動服務,更加方便群眾。每當居民來訪時,雷霜霜會根據事件的性質,進行當場答復或開展居民議事。

分散在各個小區網格的驛站,是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工作室採取“書記流動走”“網格長+網格員+物業+居民小組+文體自組織”現場辦公等形式,每月開展兩次現場答疑會,把服務窗口搬到居民家門口。

“雷書記,我們小區通道停滿了車,你能不能解決一下這個問題?”不久前的一次接待,轄區內一安置小區的居民前來反映問題,聽完居民的詳細講述后,雷霜霜當即決定實地查看情況,並與社區網格員、小區物業以及居民骨干現場辦公。經過溝通協商,各方現場達成一致意見,問題也在兩周內得到了徹底解決。

此外,工作室還依托“清風榆晚”老黨員工作室,院落微治理問需志願服務隊等隊伍,通過“知行周——品茶日”、書記“解憂”信箱、“清波之聲”問卷星等渠道來實時征集居民意見建議,梳理需求清單。

“小社區”裡也有“大項目”

“這裡目之所及都是我們的服務項目,每一個都征集了居民群眾的意見。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們大家的心血。”雷霜霜一一介紹著周邊的食堂、茶館、舞蹈室、托育早教中心和圖書館等處,話語中充滿了自豪。

雷霜霜參加“書記工作室”項目活動。清波社區供圖

雷霜霜參加“書記工作室”項目活動。清波社區供圖

近幾年,清波社區通過“找、建、用、統”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路徑,吸引了樞紐型社區組織、社會企業、社區規劃師、職業經理人等人才入駐“書記工作室”,培育社區社會組織76家,常態化認領社區服務項目88個,為轄區居民解決了很多揪心事、煩心事。

60多歲的張阿姨就住在這個社區。因為子女工作忙,她又要接送孫子上學又要照顧身體不好的老伴,各種家務瑣事讓她起早貪黑、操勞過度。自從“書記工作室”引進專業的餐飲機構,打造了社區助老食堂,以低於市場價20%的惠民價格,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可口、營養、健康的飯菜,也為張阿姨減少了買菜做飯的奔波勞累,騰出了接送孩子的時間。針對轄區殘疾人、行動困難的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食堂還能提供免費送餐服務,社區志願者也可以憑志願積分在此用餐,切實解決了轄區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用餐難的問題。

工作室還以“市場+公益”社區合伙人合作模式,打造了“躬耕長廊”特色街區、媽媽驛站等項目,包含了特色飲品、健康藥膳、公益快剪、文創交流、兒童早教等多元化服務業態,為社區居民打造了集購物、交流、互動、服務於一體的生活服務空間。

社區居民張大哥說:“社區搞的這個‘躬耕長廊’特色街區項目,幫了我家大忙了!我女兒前段時間失業在家,一直愁著找不到合適的活兒干。可自打這項目開展起來,社區提供了就業創業的機會。我女兒經過培訓,在長廊找到一份售貨員的工作,現在女兒有了一份穩定且離家近的工作,也方便照顧家裡的老人與孩子,我們全家都很滿足。”

“對對!以前咱這社區,買個東西都不方便,想找個能坐下跟老街坊們擺龍門陣的地方都沒有。現在可好了,‘躬耕長廊’裡啥都有。我沒事兒就去溜達溜達,喝杯茶、理個發、跟大家嘮嘮嗑,感覺生活豐富又多彩。真的特別感謝社區搞了這麼好的項目,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我們老百姓生活中的難題,也讓咱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人情味兒。”一位居民表示。

蘇坡橋,相傳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捐建,因而得名。橋上曾有一副對聯,用以緬懷紀念蘇東坡:“聽長公當年曾吟大江東去,願吾輩今朝齊作砥柱中流。”現在,古老的蘇坡已經煥然一新,舊時的爛泥河,變成了現在的清波水。在蘇坡這片土地上,雷霜霜和工作室的“室友”,正像古人所勉勵的那樣,爭做中流砥柱,撐起社區發展的廣闊天空。(劉海天、實習生劉千葉)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