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區創新“三生”融合模式 探索集約利用空間資源的綠色生態發展路徑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改革背景
成都市武侯區原南橋垃圾壓縮中轉站佔地面積22400平方米,設計日處理垃圾800噸。隨著武侯區常住人口突破120萬,日產生活垃圾逐年上升,該站實際日處理垃圾量已達1200噸,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且地面附屬樓宇難以有效利用。與此同時,武侯區作為中心城區之一,載體空間受限,急需高效利用空間資源。
為此,武侯區圍繞服務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積極探索統籌利用地上、地面、地下空間,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模式,在原南橋垃圾壓縮中轉站就近新建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在項目規劃建設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建設,在地下打造全國首座日處理量達2000噸的全地埋式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地面升級打造1.4萬余平方米的城市休閑體育公園,地上規劃建設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既有效解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又高度契合高質量發展需求,創新探索出一條“土地利用集約、垃圾處理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效益顯著”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
地面的城市休閑體育公園和地上的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武侯區委社會工作部、華西醫美健康城黨工委管委會、區綜合執法局供圖
具體舉措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地上地下空間整體謀劃、集約利用,最大限度發揮土地價值。
項目緊鄰三環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好。為充分發揮地塊價值,對地上、地面、地下空間進行整體謀劃,分別用於生產、生活、生態,形成了“三生”融合的集約發展模式。一是在地上開辟生產空間,打造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將地面附屬樓宇改造為產業樓宇,推動華西、華為強強聯合、跨界合作,共同打造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大力發展數字健康、醫療信創等產業,努力建成西部重要的數字健康產業極核。目前,園區已入駐四川大學醫工結合轉化應用服務平台、華西數字健康科技、國信醫控、鑄正機器人等優勢企業。二是在地面優化生活空間,打造城市休閑體育公園。針對片區缺乏公共休閑配套設施的現狀,充分利用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地面坡地,升級打造1.4萬余平方米的城市休閑體育公園,有效改善了片區公建配套,較好滿足了園區企業辦公人群、周邊居民對美好生活環境和運動休閑的需求。三是在地下拓展生態空間,打造全地埋式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堅持向下挖潛,採用全地埋式建筑形式,建成地下兩層、建筑面積3.53萬平方米的全地埋式垃圾壓縮轉運中心。
利用坡地地形因勢造景打造的城市休閑體育公園,地下為全國首座日處理量達2000噸的全地埋式垃圾壓縮轉運中心。武侯區委社會工作部、華西醫美健康城黨工委管委會、區綜合執法局供圖
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城市垃圾處理科技賦能、智慧運行,最大限度發揮生態價值。
堅持以綠色理念、前端科技引領項目建設,有效破解超大城市城區生活垃圾處置量大、處置難的問題。一是堅持提高標准、提升垃圾處理能力。採用國際領先的水平直壓式工藝,打造4個處置平台、8個處理泊位,形成了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日處理污水(含滲瀝液)350噸的垃圾壓縮處理能力,處理能力是原站的2.5倍,成為國內單體處理規模最大的地埋式生活垃圾壓縮轉運項目。堅持功能集成,集生活垃圾壓縮中轉、污水處理、臭氣處理、大件垃圾處理及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於一體,顯著提升垃圾壓縮轉運效率。堅持分類處置,按照生活垃圾四分類處置流程,建成中心城區首個家庭廚余垃圾處理泊位,日處置家庭廚余垃圾100噸﹔布局大件垃圾處置泊位和有害垃圾暫存區域,有效提升垃圾處置能力。二是打造智慧平台、實施科學調度管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入智慧建設,建成由1個主平台和6大子系統組成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環衛管理子系統對環衛作業過程中的人、車、事、物進行全過程數字化監管,具有安全事件上報、車輛安全在線預警、環衛作業進度和質量綜合評價等功能。垃圾分類管理子系統覆蓋全區1650個小區、4950個投放點,通過垃圾廂房前端視頻採集垃圾投放情況,並通過AI識別對異常情況進行系統預警。轉運壓縮管理子系統對全站運行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提高處置中心綜合吞吐能力。餐廚垃圾管理子系統聯通區內4500多家餐飲企業,規范廚余垃圾流向和處置。大件裝修綠化垃圾管理子系統將11個大件垃圾處置集散點和運輸車輛、處置設備接入信息管理系統,推動大件垃圾規范處置。公廁管理子系統能夠對智慧公廁人流量、臭氣、溫度、濕度等運營數據進行實時監測。“1+6”系統集數據收集、運行監測、指揮調度於一體,構建起生活垃圾“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置消納”的全周期運行管理體系。三是堅持嚴格管控、全面實現達標排放。堅持規范操作,垃圾收集車進站后在地下卸料,通過除臭工藝后,壓縮成塊轉運,全過程均在地下密閉空間操作。加大設施投入,增設6套負壓廢氣抽吸系統、4套正壓離子新風系統、5套噴霧系統,全時段處理各環節產生的廢氣廢水。嚴格排放管控,實現了“地上無廢氣排放、樓體低噪聲作業”。
項目全景展廳-沙盤模型。武侯區委社會工作部、華西醫美健康城黨工委管委會、區綜合執法局供圖
三、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推動鄰避設施成為鄰利設施、惠民工程,最大限度發揮民生價值。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該項目的地面打造公園,將大型環境設施的“鄰避效應”轉化為“鄰利實效”,為市民群眾提供了高品質休閑環境和運動空間。一是突出生態休閑功能。按照原生態、近自然的理念,利用坡地地形因勢造景,鋪設環形合圍式步道,沿途分層栽種50余種花卉喬木,形成9662平方米錯落有致、立體清新的植物空間,打造花園式、開放式園藝景觀和休閑游憩場地。二是突出體育運動功能。在環形休閑步道沿線設置運動區,打造羽毛球場、乒乓球場、5人制足球場,建設運動場地2480平方米,已舉辦體育健身、競技賽事等活動40余場次,周邊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運動休閑。三是突出環保科普功能。在公園內打造武侯區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武侯區生態環境科普宣教基地,組織區內中小學聯動開展知識宣講、現場研學等活動,累計接待各類考察研學群體138個,引導市民群眾自覺做垃圾分類、低碳環保的宣傳者和踐行者。
在原南橋垃圾壓縮中轉站就近新建的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武侯區委社會工作部、華西醫美健康城黨工委管委會、區綜合執法局供圖
取得成效
一是提升綠色高效垃圾處置能力。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採用國際領先的水平直壓式工藝,形成了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日處理污水(含滲瀝液)350噸的垃圾壓縮處理能力,處理能力是原站的2.5倍,壓縮比從1:1.5∼1:2提升到1:3,即可將3箱垃圾壓縮成1箱,顯著提升了轉運效率﹔6套負壓廢氣抽吸系統、4套正壓離子新風系統、5套噴霧系統能夠全時段處理各環節產生的廢氣和廢水,實現了“地上無未達標氣體排放、樓體低噪聲作業、地下無污水散排”的效果。
二是推動數字健康產業建圈強鏈。堅持鏈主引領、平台賦能,雙華數字健康產業園布局打造了“一院一中心一平台”,目前園區已入駐圓心科技、華西數醫、醫樞科技等一批產業鏈重點企業,儲備了數坤科技、推想醫療、華曜雲科等一批數字健康領域優質項目,未來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10億元以上。
三是呈現綠色發展生態園區樣板。從對周邊企業及居民走訪看,市民普遍認可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創造的積極生態環境影響,“沒有難聞的味道,沒有擾人的噪音”是市民們最直觀的感受﹔並獲得2022年“四川省結構優質工程”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