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三位一體綠色發展機制 探索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改革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省委、市委聚焦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和“四大結構”優化調整,相繼出台《中共四川省委關於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支持淮州新城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成委發〔2022〕8號文件),明確金堂為全市碳中和產業生態圈主承載地,為金堂探索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金堂縣堅定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聚焦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目標建設,創新“圈鏈協同、區域協作、服務協調”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機制,加快推動資源集成、產業集群、項目提速,為成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金堂經驗”。
CCTV官方媒體關注。成都市淮州新城管委會、金堂縣委宣傳部供圖
具體做法
一、創新圈鏈協同機制,推動“綠色制造”向“新質生產力”發力
堅持綠色賦能、三鏈協同,一體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建設富有聯動效能的產業生態,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一是打造產業鏈融合發展矩陣。聚力推動優勢產業鏈協同合作,堅持縱向招引,開發“雲數字產業園區”招商平台,推動目標企業“地理分布”“主打產品”“配套需求”等關鍵信息入庫上網,實現“鏈條空白一鍵可查、目標企業屏上溝通”,加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攻關,引進了海生光伏玻璃等核心配套,千億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堅持橫向拓展,打造“光伏+鋰電”融合發展矩陣,探索光伏儲能開發建設模式,布局光儲一體化設備、電站大型儲能設施、新能源汽車充電系統、鋰電梯度回收利用等產業,全力構建綠電“光、儲、充、放”全過程產業化示范基地。
二是做優創新鏈孵化升級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出台《支持離岸創新基地建設和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專員制度,促成四川金尚環保與韓國 SK集團等世界名企合作研發生物航煤領跑國際賽道﹔圍繞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高質量打造淮州灣綠色智創島等科創空間,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孵化體系,累計培育國家級創新創業載體4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家,長虹格潤成功轉型鋰電再生材料環保企業,並在“新三板”正式挂牌。
三是構建人才鏈多元培養空間。結合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試點,高水平打造成都國際職教城,成立產教融合聯盟,打造“校中廠”“廠中校”等實踐中心,建設特色優勢學科產業學院4個、共享實訓基地460余個,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對綠色低碳產業鏈的支撐作用。優化出台“人才新政3.0”系列政策,創新舉辦“5:30經濟發展論壇”31期,引進光伏、通航等緊缺人才1280名。
二、創新區域協作機制,推動“項目合作”向“產業互動”深化
堅持協同共進、聚合發展,以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牽引,促進產業跨區域“長板協作”,打造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共同體。
一是探索跨區域資源互補機制。深化產業共建、利益共享,借助天府新區科研機構、領軍人才、高端智庫等創新資源優勢,共同簽訂《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初步形成5億元成都天金雙碳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方案,協同構建“研發 + 生產”“總部 + 基地”區域聯動平台,打造“碳中和”實驗室,聯合開展高端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等領域技術攻關,促進綠色低碳創新成果就近轉移轉化。
二是探索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立足金堂綠色低碳產業基礎、“三州一市”光能鋰礦資源及承載空間,探索光伏“研發+應用”、鋰電“資源+產品”產業協作模式,在金堂投資50億元建設陽光新能源光伏裝備制造基地,在阿壩州建設光伏集中發電基地﹔與阿壩州馬爾康市和廣東深圳市德方納米公司合作,投資80億元打造鋰電全產業鏈示范項目。
三是探索跨區域鏈式招引機制。堅持“區縣”聯動,建立“鏈式”協同招引模式,探索“重點企業+公共平台+中介機構+產投基金+領軍人才”協同招商路徑,構建一體調度、集成作戰的綜合招商網絡,深化武金結對聯動發展,與武侯區合作圍繞綠色低碳、通用航空、應急救援等重點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開展項目招商大會戰﹔深度參與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共辦投資促進推介活動、共建應用場景,發布“機會清單”23條。
巴莫科技。成都市淮州新城管委會、金堂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創新服務協調機制,推動“金堂速度”向“金堂服務”升級
堅持項目為王、服務至上,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兩個積極性”,探索建立“一鏈條、兩機制、三保障、四服務”產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體系,全力提升資源供配質效、厚植最優營商沃土。
一是構建“一個鏈條”,暢通項目溝通渠道。持續筑牢“雙碳”政治監督,制定深化“雙碳”政治監督實施意見,搭建“1+6+N”監督網絡體系,成立“1”個“雙碳”政治監督領導小組,組建“6”大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任務監督專班,分領域細化形成32個監督事項87項具體任務,同步建立為企服務“碼上監督”制度,推動職能部門政務服務“碼上評價”、損害營商環境問題“碼上舉報”、查處問題馬上就辦,好評率達99%以上。
二是完善“兩大機制”,凝聚項目推進合力。著力健全“專班+專員”“管委會+公司”運營機制,按照“重點企業領導專班全跟蹤、一般企業服務專員全覆蓋”方式,網格化開展項目招引、建設、服務全流程服務﹔著力深化突出雙重監管、雙重考核,成立成都金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經營主體,制定淮州新城產城融合發展工作方案,一體化推進“投融建管營”工作,持續提高產業園區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平。
三是強化“三個保障”,促進項目快投快建。聚焦強化用地、用能、功能配套三項保障,大力推廣“標准地”、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分類推動土地整合利用,實施“重大項目直接供地、成長性項目先租后讓、一般性項目標准化廠房”模式,破解項目承載空間受限難題﹔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淮州綠谷重點片區基礎設施、公建配套等項目實施,新建成2座110kV 變電站,興淮燃氣復線、沱江保護再生水廠等重大供水、燃氣設施建成投運,產城融合發展格局不斷凸顯。
四是提升“四項服務”,助力企業紓困解難。著力建立行政審批優化服務體系,在全市率先發布《營商環境建設白皮書》,在產業園區內打造企業服務窗口,推動企業開辦“0成本1環節30分鐘”極簡審批,“僅跑一次”事項比例達100%﹔著力建立惠企政策直達服務體系,建立政企面對面溝通交流機制,搭建“金心茶敘時”線下政企交流平台,舉辦“工業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系列活動—政企黨建沙龍”等活動68場次﹔著力建立企業培育精准服務體系,圍繞企業“上規、上榜、上雲、上市”,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方案﹔著力建立訴求處置閉環服務體系,打造“保姆式”一站服務中心,協調辦理涉企服務事項428件,及時化解企業反饋訴求。
取得成效
近年來,金堂縣重點聚焦晶硅光伏、新型鋰電為核心的綠色低碳產業招大引強,建成了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集中度最高、配套最完善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已建立全球首家正極材料“零碳”工廠1個和國家級綠色工廠4個,納入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全國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先后獲評中國環保裝備(成都)制造基地、國家第四批綠色制造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五星級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5+1”重點特色園區等榮譽。
政銀企對接會。成都市淮州新城管委會、金堂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區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以縱深推進“成東中心、公園水城”建設為統攬,加快構建以綠色制造為龍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全縣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23年,金堂縣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排名全市第3,高於全國、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全縣219戶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21%、排名全市第1,成功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
二、綠色低碳能級進一步提升。深入實施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出台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通威太陽能、通合新能源、巴莫科技、寧德時代、長虹格潤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鏈主”群持續壯大。2023年,簽約引進綠色制造項目25個、協議總投資232.22億元,已集聚綠色低碳產業規上工業企業171戶,產業營收佔全市的26%,雙千億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三、項目發展質效進一步凸顯。聚力做好產業化項目要素保障,提供“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店小二式服務,重大項目盡早開工、多投快建跑出“加速度”。以通威入駐淮州新城時為例,作為西南首家GW級光伏組件工廠,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提出37條期盼需求,金堂對照形成47條解決措施,挂圖作戰、逐項落實、全力保障,從開工建設到首件下線僅用128天,刷新了從落地建設到投產達效行業紀錄。
四、典型經驗推廣進一步拓展。自推出創新“圈鏈協同、區域協作、服務協調”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機制以來,相關經驗做法受到CCTV、四川衛視等中央和省市官方媒體關注,多次被《人民日報》、新華網、《四川日報》、錦觀新聞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同時,相關經驗做法得到省、市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巴莫科技“數字孿生工廠建設”場景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淮州新城全力打造近零碳園區”入選2023年成都市綠色低碳轉型“十佳案例”,“探索實施‘代位變更’,紓解企業難題”獲評2022年度“成都12345熱線十大創新案例”,“成都市金堂縣創新機制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金堂縣探索‘兩機制、三模式、四服務’筑牢產業項目全流程服務陣地”等經驗做法被省委、市委改革辦刊發推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