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高達2.88米

三星堆二號神樹,再現三星堆人宇宙觀

2024年07月24日08:1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星堆二號神樹實現數字化虛擬復原

7月23日,“匠心妙手——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示”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正式開幕,展示近一年來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

記者從三星堆博物館獲悉,三星堆二號青銅神樹經過文物修復專家的跨坑拼對以及相關科技團隊的助力,已成功實現數字化虛擬復原。即日起,在“三星堆遺址新出土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示”上,觀眾將看到虛擬復原的二號神樹風採。

二號神樹長啥樣?殘件“長”成高達2.88米的神樹

在三星堆博物館,觀眾往往震撼於鎮館之寶——一號青銅神樹的高大華麗。相比之下,二號青銅神樹的殘件看上去就相形見絀。那麼,二號神樹原本是什麼模樣呢?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介紹,三星堆二號神樹的底座和兩截主樹干主要出土於二號坑,兩截主樹干的樹枝相對完整,和一號神樹一樣,枝上也站有立鳥。但考慮到二號神樹殘缺部位很多,因此並沒有啟動修復。果然,三星堆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再次出土了不少神樹殘件,這讓二號神樹復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三年多來,三星堆的考古和文保專家通力合作,根據神樹的造型、紋理以及斷岔口等信息特征,對神樹碎片進行了比對和重組,基本確定至少有30多塊殘件來自二號神樹。在數字化技術的輔助下,這些殘件最終“長”成了高達2.88米的神樹。

在數字化虛擬復原的二號神樹展示視頻中可以看到,二號神樹和一號神樹一樣分為3層。它的底座有3個立面,每個立面各有一跪坐青銅人像,雙手虛握於胸前。底座之上,神樹樹枝分為3層。只是相較於一號神樹樹枝的柔和下垂,二號神樹的枝干外張上翹,每層枝干上有3隻神鳥立於樹枝頂端。二號神樹整體體量比一號神樹要低1米左右,造型和一號神樹略有不同。相比一號神樹上神鳥的鏤空工藝,二號神樹上神鳥全部為實體澆鑄。

神樹有何寓意?再現三星堆人的宇宙觀

三星堆青銅世界裡的神樹,反映了三星堆人怎樣的精神世界?在古代文獻《山海經》中,神樹有建木、扶桑、若木等多種。三星堆出土的神樹,能對應《山海經》裡的神樹嗎?

“目前來看,三星堆的一號神樹,對應的應該是《山海經》裡的神樹若木,二號神樹對應的則是神樹扶桑,暫時還沒有發現建木。”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表示。

三星堆一號神樹,樹枝下垂,造型柔和,九枝上均有立鳥象征太陽或負日金烏,頂端殘缺。在孫華看來,它應該象征的是西邊的若木,“若木又稱細柳,與三星堆一號神樹的造型以及寓意恰好對應。”而二號神樹,孫華認為就是東方的扶桑。“二號神樹樹枝上翹,因為它是桑樹的枝,和下垂的細柳枝條自然不同。當然,它們都是太陽或負日金烏棲息之處,所以二號神樹上同樣鑄有神鳥。如此一來,這兩株神樹一東一西,恰好還原了三星堆人的宇宙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東有扶桑,西有若木,太陽輪流飛到天空中,不斷給人間帶來光芒……”三星堆人以杰出的青銅鑄造工藝和浪漫的藝術想象力,將神話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數量巨大,三星堆二號神樹尚未展開真正的拼接和修復。未來,將嚴格按照要求制作文物修復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復后再展開修復工作。

考古上新

玉石器“生產車間”找到了!

據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 童芳 施雨岑)三星堆考古又“上新”!23日,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玉石器“生產車間”找到了!這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重要進展。

位於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揭示古蜀文明的歷史文化,生動實証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為世界感悟東方文明打開了一扇窗。

這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手工業作坊。用新材料來實証三星堆玉器、石器等原料的來源問題,解答三星堆古城功能布局等系列問題,是三星堆考古研究重要一步。

2022年至2024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與玉石器生產加工相關的遺存,經專家初步判斷為玉石器“生產車間”,年代為商代中期,距今約3500年至3400年,比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更早。

在三星堆月亮灣燕家院子附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考古勘探,陸續找到高等級建筑基址、灰坑、灰溝、石器生產加工遺跡等400多處,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

這一玉石器作坊遺址地處一塊已被保護起來的空地。記者在現場看到,“生產車間”距離三星堆8個祭祀坑以北約一公裡,距離1927年三星堆首次被發現的燕家院子玉石器坑直線距離不到100米。

新出土的文物,包括玉石器原料、坯料、廢料、殘片、成品,形成早期手工業較為完整的鏈條,初步判斷新發現為玉石器作坊。

“‘生產車間’的發現,將揭開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玉石器原料來自哪裡、制作工藝技術如何、生產流程和流通方式等謎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宏林說。

從“發現”到“解讀”,未來還將尋找青銅器生產作坊等,進一步揭開古蜀文明的“面紗”,為實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提供更有力的証據。

3000多年前 三星堆古城已有清晰城市規劃

據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 康錦謙 童芳)新發現建筑基址和手工業作坊分布、朝向呈現明顯規律,新確認三星堆古城水門、城門……記者23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一系列新的考古証據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三星堆古城已有清晰城市規劃。

三星堆遺址面積約12平方公裡,遺址的核心區域是一座古城,四周建有高大的城牆。雖然城牆部分區段在歷史上已經遭到破壞,但考古學家根據對現存城牆的勘探,仍復原出城址的基本格局:三星堆古城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裡,呈西北-東南走向。

該朝向與之前發現的青關山宮殿,以及2022年至2024年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高等級建筑基址和玉石器作坊基本保持一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許丹陽介紹,坑內文物的擺放方位也與整個三星堆古城的朝向基本保持一致。

“這一切絕不是巧合,顯然是古人有意為之。”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告訴記者,三星堆古城的主軸線方向為西北-東南走向,也是古蜀人民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的結果,參考了當時的自然山川走勢。“如此布局一方面便於生產生活取水用水,另一方面又便於利用水路對外聯系,體現出先進的城市營建思想。”

通過考古學家持續努力,目前三星堆古城平面布局已經基本清楚:城邑北依沱江的支流鴨子河,悠悠的馬牧河從城內蜿蜒而過,北邊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南邊有祭祀區,多座城門和出入城門的道路將都城與周邊聯系起來。

“繼良渚、二裡頭等早期都城遺址后,對三星堆古城布局規劃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又一次展現了中國古人在城市規劃上的智慧和實踐能力,顯現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孫華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