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的支教,讓這位杭州老師和昭化學生緊緊連在一起

“志霖,你那裡下雨了嗎?今天你在干嘛啊?”
“馮老師,我在河邊釣魚,早上下雨啦,現在陰天,很涼快!”
“你要注意安全哦!千萬別太靠近河邊。這個暑期,有什麼計劃嗎?”
“馮老師,剛考完試,成績沒出來,我想先痛痛快快玩幾天……”
這是7月9日一次遠隔千裡的師生通話。電話兩端,一頭是杭州市樹人小學教師馮珊珊,另一頭是廣元市昭化區元壩鎮第一小學五三班學生劉志霖。
杭州拱墅,千年大運河畔﹔廣元昭化,千裡嘉陵江岸。千裡山海不為遠,杭廣兩地因東西部協作結緣。兩年前,30天的支教,把沿海教師和山區孩子緊緊連在一起。
書聲琅琅的語文課堂
2022年8月30日,39歲的馮珊珊同家人惜別,背上行囊遠赴廣元昭化支教。2006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語文教學的她,對此行的第一堂語文課充滿期盼。
馮珊珊支教的第一課是《觀潮》,她提前認真備課,還獨自在寢室裡反復朗讀課文。
馮珊珊與昭化的學生合影。昭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剛走進教室,同學們目光充滿好奇,講台下傳來輕微的說話聲。“我是從杭州來的支教老師,今天我們課文《觀潮》中講的,正好是老師去過的錢塘江……”馮珊珊對當年9月2日的第一趟語文課記憶猶新。
課堂逐漸安靜起來,台下的目光由好奇變成期待,有同學雙手托著下巴聽得特別認真。馮珊珊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江邊,眼前是一片寬廣無垠的水面……
從潮來前的雲霧繚繞到潮來時的萬馬奔騰再到潮來后的風平浪靜,馮珊珊的示范朗讀,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校園裡書聲琅琅。
下課鈴響了,40分鐘的課堂很快結束,有同學繼續朗讀課文,也有同學跑到台前問老師,可不可以帶他去錢塘江觀潮。
第一堂支教語文課,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師生間逐漸萌發友誼的種子。后來的時間裡,從課堂到課外、從學習到生活,師生話題范圍慢慢擴大,友誼也逐漸加深。
春暖花開的研學旅行
支教第一課,讓馮珊珊很快喜歡上這群山區裡的孩子。當年孩子們剛上四年級,她的兒子正好高一級,和孩子們年齡不相上下。
馮珊珊的丈夫是名特警,出警時間特別多。2022年,她主動報名來廣支教時,有些放心不下兒子,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讓她更加堅定支教的決心。
馮珊珊和昭化的學生在梨花園合影。昭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剛來廣元支教,我特別想念兒子。”馮珊珊說,1個月的支教很快結束,回到杭州后,她又特別牽挂這裡的40多名孩子。
老師在杭州拱墅,學生在廣元昭化,兩地相隔千裡,有一些斷斷續續的聯系,馮珊珊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至少回來一次看看孩子們。
2023年秋,馮珊珊如期成行,但未能遂願,時值國慶假期,學校放假,未能見到學生。在她看來,這是一次失敗的返校。
最近一次相聚在今年3月,馮珊珊提前謀劃,在百花盛開的春季再次悄悄返校。“這次很幸運,不僅見到了同學們,還參加了他們的蒼溪研學旅行。”
在滿是梨花的樹下,孩子們提議,舉辦“時光信箱”活動,他們把美好祝福寫在信紙上,悄悄投進信箱裡。
馮珊珊向孩子們承諾,待來年春天梨花綻開,她定會再來廣元,大家一起打開信箱,共同見証成長足跡。她說:“明年春季,他們小學畢業,我想送他們特別的禮物。”
跨越千裡的鴻雁傳書
一次春季研學旅行,更加拉近了師生關系。馮珊珊回到杭州后,收到了很多學生來信,有祝福、有問候、有交心,讓她對孩子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昭化的學生給馮珊珊寫的感謝信。昭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徐欣蔓喜歡文藝,李興浩踢足球厲害,李嵩程是班上的‘智多星’,劉志霖喜歡小動物,趙詩婷參加柔力球比賽獲全國二等獎,王雨晨在四川省中小學藝術大賽上拿了第一名……”馮珊珊滔滔不絕地說出印象中的孩子。這滔滔不絕間,有支教期間的關心,但更多是回杭州后的關注。
今年4月17日,馮珊珊給全班孩子集體回信,全文1998字。她在信中回顧了支教故事、研學經歷,還提到了鄒昕曄、楊任雨、王雨晨、劉志霖等同學和王老師、何老師。
馮珊珊在信中說:兩年前,我教給你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次研學旅行,看到漫山梨花,讓我感到“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美好。期待下次相見,希望我們能“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暖日明霞光爛”。
馮珊珊說,她的支教故事、他們的師生情誼,宛若盛開的梨花,潔白而美麗。(汪國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