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揭秘三國名將鄧艾一戰成名的陰平古道

2024年07月12日12:0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陰平正道與偏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陰平正道與偏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在蒼茫的秦嶺山脈深處,隱藏著一條古老而神秘的通道——陰平古道,它是古代蜀道體系中最為隱秘的一條分支,也是連接甘肅與四川的咽喉要道。這條全長265公裡的古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見証了無數歷史的風雲變幻。

隨著對蜀道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與保護,陰平古道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據《三國志·魏書》記載,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鄧艾正是憑借此道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奇襲,徹底改變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鐘會率軍攻打蜀漢,卻在劍閣遭遇頑強抵抗,進退維谷。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一條大膽而冒險的計策——從陰平小道偷渡,直取蜀漢腹地。鄧艾率領精銳部隊,披荊斬棘,鑿山開路,走摩天嶺裹氈而下,最終成功繞開蜀軍重防,直逼成都,迫使蜀漢后主劉禪投降,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三國鼎立時代。這一壯舉,讓鄧艾一戰成名,也讓陰平古道從此名揚天下。

此后,陰平古道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和紅三十軍政治委員李先念率部在陰平道摩天嶺與國民黨部隊展開激烈鏖戰,欲借此打通北去甘陝的通道,數百名紅軍戰士在摩天嶺戰斗中英勇犧牲。1949年12月19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8兵團62軍一部沿著陰平古道翻越摩天嶺進軍青川,剿滅青川外圍之敵,青川得以勝利解放。每一場戰爭都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如今,過往戰爭的硝煙已遠去,但陰平古道上的遺跡依然訴說著歷史的輝煌與滄桑。陡壁上的鑿孔、殘破的石橋、斑駁的碑刻,以及那條歷經風雨仍頑強存在的古道,無不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陰平古道逐漸成為熱門的文化旅游景點。越來越多的游客踏上這條古老的通道,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與觸動。他們在此尋覓歷史的蹤跡,聆聽古人的傳奇,在心靈深處與這片土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陰平古道,不單是一條連接兩地的地理通道,更是一條穿越時空的文化長廊。它分為陰平正道和陰平偏道兩部分:

陰平正道,亦稱“白水道”,因其途經西漢始建的白水縣(今青川沙州鎮)而得名。這是一條水陸兼行的入蜀通道,路線沿著白龍江經葭蘆城(今甘肅武都縣東南七十裡處)至陰平郡(今甘肅文縣西北),再沿白水江至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玉壘鄉東),經白水關(今沙州五裡埡)至白水縣(今青川沙州鎮),經石門關(今利州區石龍村)、葭萌關(今昭化區昭化鎮),進入漢壽縣(今昭化區)。

陰平偏道,即鄧艾伐蜀所行之道。這條古道原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山間僻徑,既艱險又狹窄,其間更有數百公裡的無人區。其路線從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起始,沿白水江過陰平橋頭后轉向西南,進入丹堡河的劉家坪,又沿讓水河而下,從柏元河壩古棧道遺址、沿石磨河經對樹溝、窄匣子翻青塘嶺(摩天嶺)、下九道拐,經南天門、百雄關、沿唐家河南行,過寫字崖、落衣溝、陰平山、馬轉關,走魚洞砭、青溪、高岩頭、魏壩、放馬坪、打箭坪、阻魏溝、靖軍山、青道口至平武縣江油關鎮,史稱“陰平斜徑”。

近年來,廣元市青川縣不斷加大對蜀道及陰平古道的保護力度,致力於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延續。通過建設完善旅游設施、積極開展文化活動等方式,讓更多的人知曉陰平古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深切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鄢懷林)

陰平道(偏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陰平道(偏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古蜀道(青川段)田野考古調查隊工作照。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古蜀道(青川段)田野考古調查隊工作照。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4號古棧橋橫柱孔。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4號古棧橋橫柱孔。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百雄關關隘北門。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百雄關關隘北門。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裹氈亭段碥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裹氈亭段碥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將軍寨至玄鶴亭段碥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將軍寨至玄鶴亭段碥道。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水觀音棧閣遺跡。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水觀音棧閣遺跡。 青川縣文物管理所(縣博物館)供圖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