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丹棱探索農村垃圾治理新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一元錢”撬動環境大提升

2024年07月12日07:4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元錢”撬動環境大提升

7月10日一大早,眉山市丹棱縣齊樂鎮龍鵠村的垃圾清運承包人柴登科開始了全村的垃圾清運工作。

“以前村裡到處是垃圾,湖裡還有不少白色垃圾。”開著垃圾轉運專用車,柴登科回憶起13年前村裡的樣貌,“那時候大家沒有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意識,隨處亂扔垃圾是平常事,直到‘一元錢’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誕生后,我們村的環境才有了質的變化。”

柴登科說的“一元錢”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是丹棱縣2011年起在龍鵠村開展的一項試點工作。通過每人每月交一元衛生費,公開招標垃圾清運承包人,村裡實現了垃圾的集中清運處理。在龍鵠村試點成功后,丹棱縣在全縣農村推行“一元錢”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引導村民以“誰受益、誰負擔”原則,自願確定交納垃圾收集費。每個村民每月交納一元錢,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並推行垃圾兩次分類處理。此舉有效解決了基層“財政投入大、安全隱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態保潔難”的治理困局。“丹棱模式”也逐漸在全省、全國進行推廣,並獲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榜十大榜樣,入選2021年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市場運作,讓垃圾歸位

“2014年,我成為一名垃圾清運承包人。10年來,我每天把收集到的垃圾統一運送至生活垃圾中轉站,每天轉運3趟。”雖然柴登科沒有統計過10年間他到底轉運清理了多少噸垃圾,但他轉運的次數早已超1萬次。

柴登科是龍鵠村第二個垃圾清運承包人。在他之前的一個承包合伙人叫黃克輝。黃克輝間接推動了“一元錢”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產生。

“2011年以前,村裡的垃圾清理工作是通過聘請保潔員進行清掃,但有很多盲點和死角。因此,清理工作在某種意義上只是在做垃圾搬家,治標不治本。”龍鵠村黨委書記羅朝運介紹,以前村裡的環境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

改革迫在眉睫。為解決“垃圾圍村”問題,羅朝運和村兩委入戶調研,與村民深入交談尋求解決方案。“不如交給我來做,你們出錢就好了。”黃克輝的這句話,給了羅朝運啟發。於是,選出垃圾清運承包人負責全村垃圾收集轉運的想法,越來越清晰。

“我們採取市場運作方式,讓大家公開競標垃圾清運承包人,並簽訂承包協議確保運行的公開透明。”羅朝運說,村裡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確定承包人,承包人與村委會簽訂承包協議,明確工作職責、費用支付、安全保障、社會保險、違約責任等。同時,根據實際需要組建保潔清運隊伍,自購轉運車輛、落實清運任務。

龍鵠村還通過引導農戶自備垃圾分類設施、組織統一修建垃圾收運設施等方式,引導村民形成把垃圾投放到垃圾堆放點的習慣。龍鵠村以種植晚熟柑橘等經濟作物為主,村裡爛水果、爛菜葉等垃圾很常見。“垃圾分類收集很有必要。”羅朝運說,村裡探索“農戶主體、源頭減量”做法,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等,引導村民按四類垃圾進行初分類:爛水果、爛菜葉等廚余垃圾,可單獨收集倒入自家沼氣池,或在果園菜地堆漚還田處理,實現變“棄”為“寶”﹔有害垃圾投放至就近垃圾堆放點的紅色垃圾桶中,實現變“害”為“寶”﹔可回收垃圾可單獨存放自行出售,實現變“廢”為“寶”﹔其他垃圾投放至就近垃圾堆放點的灰色垃圾桶或垃圾池中,定時轉運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龍鵠村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約93%,分類減量率達60%,基本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三方互相監督,“治”好“頑疾”

“村民廣泛參與是‘一元錢’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關鍵。”羅朝運介紹,村民繳了費,對垃圾清理轉運工作自然就上心和重視起來。通過制定制度、簽訂合約等形式,形成村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監督的互動管理機制。

村組干部既監督村民,又監督承包人﹔承包人監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初分類和定點傾倒,監督村組干部有沒有管理村民﹔村民代表組建衛生監督小組,監督承包人有沒有及時清運,村組干部有沒有盡責管理承包人。

“在這個模式下,村民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監督意識和文明意識都被激發出來。”羅朝運說,一元錢看似微不足道,卻“治”好了龍鵠村的“頑疾”。

升級改變從2022年開始。“我們希望全體村民都參與到環境綜合治理中來。”羅朝運說,2022年起,村裡升級配備了垃圾中轉站、聚居點垃圾回收亭、村民院落垃圾回收系統,村民繳納的費用也從一元增加到兩元。

“增加費用既是為滿足基礎設施的升級需要,也是因三村合一后承包人管理的業務范圍更廣、垃圾分類要求更高。”羅朝運說,下一步將在運行中繼續發現問題,切實提高村民垃圾分類意識,掌握處理高污染、有毒有害垃圾的專業方法。

7月6日,龍鵠村銀齡居養老院南側新建的龍鵠片區垃圾分類中轉站投入使用。該中轉站佔地面積超1750平方米。柴登科說:“新的中轉站就在村裡,每天5個小時就能完成3趟垃圾轉運工作,節省下不少時間。”

在丹棱縣,像柴登科這樣的垃圾清運承包人有356人,農村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100%。丹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優化“戶分類、村收集、縣轉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工程,推進環境綜合治理再上新台階。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底伊樂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