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瀘州“釀”產業,如何點亮新賽道?

2024年07月05日09:4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自古依水而居的四川瀘州,是固態釀造的一方聖地。浩浩長江邊,有瀘州老窖四海香飄﹔滔滔赤水河畔,上游有郎酒回味悠長,下游有先市醬油和飯解饞﹔悠悠永寧河旁,有護國陳醋醇厚回甘。

同為“釀”產業,瀘州的“兩瓶酒”早已走向全國,馳名中外﹔而醬油和醋,卻僅在瀘州及周邊區域獲得美譽。是什麼原因造成瀘州的醬油和醋養在深閨人未識?瀘州的醬油和醋是否有走向世界的打算?

堅守古法釀造的護國陳醋。文旅瀘州供圖

堅守古法釀造的護國陳醋。文旅瀘州供圖

低調的“雙國寶”

在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赤水河的河面寬闊而平穩。這裡曾有一個忙碌的碼頭,來往大船不斷﹔碼頭上行百米,就是始創於1893年的“中華老字號”先市醬油釀造作坊。如今,如一道彩虹橫跨赤水河的先市大橋,已替代了碼頭的作用﹔站在大橋上,可遠見原碼頭的岸邊,陳列著數不勝數的瓦缸,那是先市醬油130多年未間斷使用的晒露發酵場。

“風過先市醬油香”,尚未走進先市鎮,就能聞到醬油的香味。待走進先市醬油百年傳承基地,已習慣了這香味的來客,又會被眼前的晒缸“千軍陣”所震撼。先市醬油品牌文化負責人李玉龍介紹,這片基地有6000多口陶壇晒缸,是先市醬油古法釀造的一個“外相”。

夏天的瀘州,陽光明媚,是翻晒坯料的好日子。發酵場裡幾名工人正忙著翻缸,遠遠看去,他們如陷在陶壇陣中,顯得渺小又生動。正是這原始的釀造方式,保証了先市醬油的味道傳承。先市醬油制作有13道工序,包括整粒大豆蒸燜、天然多菌種制曲、長周期日晒夜露發酵、自然浸出取油、暴晒濃縮油體等。

合江縣先市鎮赤水河畔的先市醬油露天晒場。牟科攝

合江縣先市鎮赤水河畔的先市醬油露天晒場。牟科攝

其中,日晒夜露是耗時最久的一道工序。“至少要晒3年。”李玉龍說,先市醬油傳統釀造技藝於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於2019年被列入全國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恐怕很多瀘州人都不知道,先市醬油是中國醬油行業唯一‘雙國寶’。”

因循古法,先市釀造的醬油產量一直不高,目前年產不足1000噸,市場終端價每斤20~300元,銷售方面主要是以直營店、精品零售渠道、團購、網絡銷售為主,線上銷售佔比約20%。李玉龍說:“我們一直在尋找科學方法,平衡古法釀造與產量提升之間的矛盾。”

目前,先市釀造有這樣的規劃:以老作坊為基礎,打造先市醬油赤水河庄園,既保持原址釀造,也作為文化傳承和旅游體驗基地﹔老作坊河對岸的新園區,打造赤水河生態釀造基地,傳統工藝不變,加入數智釀造﹔同時,與科研機構合作,以數據解構古法,摸清微生物,搞明白發酵原理,用科學解讀好先市醬油。

“先市釀造赤水河生態釀造基地有600多畝,一期預計2026年投產,年產約3萬噸醬油原油,基地全面達產后年產能將達20萬噸。”李玉龍說,非遺和老字號要保持蓬勃發展的生命力,還是需要到市場中去“吸粉”,要從“形而上的欣賞”變為“形而下的消費”。醬油等調味品,消費者天天都要食用,但缺乏“網感”和話題。為了改變傳統非遺厚重沉悶的印象,先市釀造公司跨界開發先市醬油咖啡、醬油冰淇淋、醬油雞尾酒、醬油面包等新產品,受到消費者和媒體的熱捧。

狂奔的“中國味”

一樣堅守古法釀造,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調味品,還有發源於永寧河畔的護國陳醋。在位於藍安路三段的瀘州護國味業有限公司陳醋二基地,5000口晒壇整齊排列,靜靜沐浴著陽光,散發出香醇濃郁的陣陣醋香。

工人們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晾晒醬油。牟科攝

工人們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晾晒醬油。牟科攝

護國陳醋傳統釀制技藝歷經百年傳承與發展,依舊保留著完整的古法釀造工序,從採藥制曲、蒸煮糖化、日晒夜露到淋醅灌裝,整整4大步驟、3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蘊含了匠人們的辛勤付出和時間的美好饋贈。

護國味業產品包括醋、醬油、料酒、火鍋底料、甜面醬等多品類復合調味品,其中護國陳醋享有“川南第一醋”的美譽,目前陳醋年產量有600噸左右。從1889年至今,護國味業已持續無間斷釀造生產135年,是中華老字號企業,擁有兩項“活態非遺技藝”:護國陳醋傳統釀制技藝和護國醬油傳統釀制技藝,是中國調味品行業固態釀造技藝、巴蜀風味及醬園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護國味業陳醋二基地護國研學院的一個展廳中,陳列著釀造護國陳醋需使用的數十種中藥材。“我們的醋曲使用的中藥材將近百味。”瀘州護國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麗娜說,護國陳醋百年不衰,最關鍵的倚仗是一張傳承百余年的釀醋秘方。目前,這張秘方已交由護國陳醋第10代技藝傳承人守護。因堅守古法釀造,堅持零添加,護國味業同樣面臨傳統釀造周期長與產量擴能的矛盾。不過,他們早已著手解決這個矛盾。

一方面,是開展智能化改造。潘麗娜介紹,“就拿裝醅、翻醅、扣醅這幾道工序來說,300斤裝的醋壇,其中一道工序,4個大漢干一天,也隻能完成10壇左右。”通過設備智能化改造后,釀制效率顯著提升。同時,准備嘗試引入立體晒場,既解決場地容量限制問題,也方便機械化操作。

另一方面,護國味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分析護國陳醋的釀制工序、核心節點、口感成分等,爭取實現工業化生產在品質上與人工釀制無限接近。

陳醋二基地是護國味業河谷生態基地之一。今后,護國味業的釀造溯源將回歸發源地——永寧河畔,那裡正在打造佔地90余畝的護國味業陳醋一基地。眼下陳醋一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計劃明年投產,年產量分期達到6000噸至1萬噸。目前,護國味業已在全國設立七大銷售區域,在全力鋪設渠道的同時,全力擴大品牌知名度,以品牌聯合模式,與央視等合作打造“老祖宗的手藝”等系列節目﹔重點強化高鐵站、高端社區、核心商圈等區域的品牌展露,迅速提升品牌聲量和影響。

擁抱當下市場,護國味業更像是厚積薄發的一次賽跑。他們不僅在改革傳統釀造行業,更在革新著調味品市場。除了前文提到的醋、醬油等10多個已有品類,護國味業還進軍軟飲料市場,研發推出醋飲、醋咖、含醋雞尾酒等新型創新飲品。“將荔枝、桂圓、柚子等地標食材融入創新醋飲,是我們不斷創新、研發的大膽嘗試。”潘麗娜說,護國味業合江研發基地已建好投入運營,未來的護國味業不僅要“守護中國味”,還要講好中國味美故事,爭當巴蜀風味先鋒。

調味品的“一盤大棋”

“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與先市釀造近鄰、堅持古法釀造醬油的,還有一家百年老店“五比一”。

坐落於赤水河畔的先市醬油釀晒場。楊越巒攝

坐落於赤水河畔的先市醬油釀晒場。楊越巒攝

“五比一”堅持了105年不間斷的生產,是四川合江縣永興誠釀造有限責任公司的醬油品牌。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10萬口醬油晒露缸配套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已完成,並於2021年投入生產,達產后可年產傳統醬油1萬噸、食醋3000噸。公司還與四川大學合作建立永興誠“五比一”醬油聯合研發中心,共同研發醬油減鹽、醬渣綜合利用等項目。為推動傳統釀造技藝傳承、創新、發展,公司從2019年開始,計劃投資3億元建設永興誠“五比一”醬油文化產業園項目﹔並將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和旅游文化相結合,打造了“十萬醬缸醬香畫廊”。

瀘州“釀”產業,如何點亮新賽道?合江食品產業園區的建設就是落子之一。

合江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關於醬油產業發展,目前縣裡在抓3個重點工作:高標准推動合江食品產業園區建設,深度挖掘醬油釀造人文價值、技藝內涵,擦亮“中國調味品產業文化傳承示范基地”金字招牌﹔項目帶動,加快建設永興誠醬油文化博覽園、先市醬油釀造傳承基地項目(二期),並建設以醬油為主的集調味品原料種植、加工、銷售、體驗為一體的特色醬油古法釀造技藝傳承基地,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全力宣傳、推廣合江醬油品牌。

固態釀造中醬醋的傳統技藝主動擁抱新時代后,將會發生怎樣的蛻變?

無論先市釀造的“醬”心獨運、護國味業的智能改造,還是“五比一”的醬旅結合,或許都將樹立醬醋釀造文化的裡程碑,唯一擔憂的恐怕是市場浪潮沖擊下能否堅持初心。李玉龍和潘麗娜皆坦言:品牌傳承百年,正因堅持古法﹔若一味追求擴張,文化有不敵利潤的可能。(彭茜、李榮泰)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