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千年藏茶展魅力 千條茶包寫人生 記雅安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黑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玉祥

2024年07月04日20:04 | 來源:四川新聞網
小字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日前,記者走進雅安市友誼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誼茶葉),董事長甘玉祥正一絲不苟地在竹篾條制成的茶包上寫著毛筆字。走近一看,竟是《論語》片段。

茶包上的《論語》,書寫的是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也蘊藏著甘玉祥的制茶人生。

做傳統好茶

與藏茶結下不解之緣

甘玉祥出生在邊茶世家,12歲起就跟著父輩學習邊茶制作技藝。1992年退伍后,他成立了友誼茶葉,開始了長達32年的南路邊茶制作。

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甘玉祥介紹,南路邊茶是指產於雅安供應甘孜、西藏的邊茶,千百年來專供西藏的邊茶被稱為藏茶。

古時背夫們通過茶馬古道運送茶葉,遭遇降雨天氣時茶葉會被淋濕,等到晴天時茶葉又被晒干,如此反復形成了發酵。藏茶與酥油融合,形成藏族群眾喜愛飲用的酥油茶,因此有了“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

雅安藏茶制作工藝講究一大核心、兩大要素、三個階段、四大關鍵、五大工藝、十大工序和若干程序。發酵是藏茶制作的核心,需要掌握濕度、溫度和時間三個基本要素。友誼茶葉的藏茶發酵全程不加水,保留了茶葉的原汁原味,生產過程嚴格按照“三個不”進行,即“全程不落地、發酵不用水、泡茶不用洗”,這樣制作出的藏茶更加香醇。

“藏茶採摘期為每年初夏到初秋。”談話間,一壺藏茶已經泡好,甘玉祥將茶水緩緩倒入杯中,褐紅的茶湯色澤明亮,茶香扑鼻而來,飲上一口,瞬間在唇齒間彌漫,溫和而醇香。

2008年,黑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藏茶)制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名列其中。作為雅安藏茶制作的代表人物,甘玉祥也在2012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黑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做創新藏茶

讓雅安藏茶走出國門

創辦友誼茶葉以來,甘玉祥不斷創新,提出了“藏茶漢飲、粗茶細做、人文之茶”三步走戰略。

藏茶具有解膩、降血脂、助消化等作用,如何把藏茶推向全國,打開市場是關鍵。

甘玉祥創新提出保留傳統工藝,改變傳統制作方法,將傳統地面渥堆發酵方式改為滾筒發酵,把發酵好的茶葉放進特制發酵桶內,制作方法更加科學衛生,茶葉質量更加穩定,品質更有保障。

在甘玉祥的帶領下,藏茶產品實現了三代升級換代,從最初級的採摘紅苔之上的原料制作成康磚,后來又選用青苔以上制作為金竹,到如今友誼茶葉已實現選用專屬的品種、採摘舒葉以上部位制作成甘弘。

來到藏茶展示區,甘玉祥拿著三種不同時期的茶葉向記者介紹,其中一款圓潤光亮的就是甘弘茶葉,外表呈現褐黑色,相比於康磚和金竹,甘弘茶葉顆粒更加細小,香味更加濃郁。

如今雅安藏茶不僅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中,也走出了國門,遠銷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瑞典、尼泊爾等國家,廣受歡迎。

做藝術之茶

書寫萬字論語傳播優秀文化

《論語》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底蘊的代表之一,如何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走進友誼茶葉的《論語》百米長廊,展示架上整齊陳列著甘玉祥寫有《論語》段落的茶包。

甘玉祥之所以在傳統藏茶包裝的竹篾上書寫詩詞,是想讓藏茶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展現“人文之茶”的真諦。

不少前來參觀的游客都認為這種形式很新穎,既推廣了藏茶,還讓我國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除了書寫《論語》外,甘玉祥在茶包上還寫了《茶經》《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弟子規》等國學經典著作。2020年,由他手寫的杜甫詩句茶包已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收藏。

為傳承和弘揚藏茶制作技藝,甘玉祥還開創了藏茶系列文創產品,如茶枕、茶餅等,在茶餅上繪制熊貓、十二生肖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圖案,不僅可以飲用,還可以用作裝飾。

作為非遺傳承人,甘玉祥十分重視對年輕一代傳承人的發掘和培養,在2009年成立了藏茶技藝傳習所,作為培養骨干員工的基地,目前已挖掘和培養出12名青年茶人。

“我的一生就是做茶的一生,對藏茶制作有很深厚的情感。”甘玉祥表示,作為藏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他十分歡迎各地愛茶人士來雅安參觀體驗藏茶制作,讓國內外更多愛茶人士通過品嘗雅安藏茶,認識了解並愛上中國茶文化,讓藏茶走出雅安,走出國門,走上更廣闊的世界舞台。(徐怡 記者 楊德慧)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