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科學技術部定點幫扶 宜賓屏山高質量發展迸發強勁動能

2024年06月06日10:47 |
小字號

屏山縣,曾是宜賓市唯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和向家壩水電站移民重點縣。在各方力量的幫助下,2020年,屏山縣如期“摘帽”,踏上鄉村振興新征途。

屏山縣城

屏山高質量實現脫貧“摘帽”、推進鄉村振興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有很多,“科技幫扶、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的一條。

2018年,科技部定點幫扶屏山縣,開展項目實施、產業發展、人才強科、社會幫扶等行動,在該縣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逐步建立起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宜賓市科技局、屏山縣經商科信局“四級聯動”機制,並於2021年創新性地組建了第一屆科技定點幫扶屏山執行團。

幫扶部門圍繞“立足縣域實際、面向產業需求、強化科技支撐、促進鄉村振興”總原則,以智慧農業為基礎,以智慧紡織促發展,以智慧教育強素質,以智慧醫療惠民生,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助力賦能作用。科技之光閃耀,屏山高質量發展迸發強勁動能。

科技賦能 鋪就特色農業產業“富民路”

5月的屏山,山巒秀美,茶園梯田雲霧繚繞。

就在這層層疊疊的茶園梯田間,“錢景”在悄然織就:今年2月到4月的春茶採摘季,屏縣就近務工的採茶工達2萬余人,人均採春茶務工總收入達1.5萬元以上。

這一茶產業最前端的收入,離不開科技的助力。

在中都鎮民建村的高山生態有機茶園,屏山縣添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科技部定點幫扶屏山縣執行團聯合四川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幫助下,村裡的高山生態有機茶園從無到有,發展了3300余畝,產出的高山生態茶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屏山的茶園梯田

茶農看收入,茶客品茶香。在今年2月初舉行的2024年第十七屆中國宜賓早茶 · 屏山炒青節上,紫鵑、黃金葉等21個茶葉種植新品種,陸羽留香綠茶、功夫韻紅茶、中都白金螺、“可可”紅茶及面向國際市場的“趣吃森磨”抹茶等16個茶葉新產品驚艷亮相,刷新了大家對屏山“滿城漫山茶飄香”的認知。

對於茶產業的新變化,屏山縣委副書記、科技部定點幫扶屏山縣執行團團長李小圖思路清晰:“立足屏山‘高山、生態、有機、富硒’資源稟賦優勢,我們圍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把科技幫扶的重點放在了完善產業體系、規范推廣技術、引進新品種、開發新品類和打造名師茶等領域。”

在部、省、市、縣“四級聯動”科技幫扶機制下,屏山縣匯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所、四川省茶葉所、湖南省茶葉所等優質科技資源,相繼實施了“茶葉、木耳扶貧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茶葉技術中心科研基礎條件和能力建設”等9個科技項目,落實專項資金1675萬元﹔轉化應用低產茶園改造復壯技術、屏山炒青綠茶加工工藝技術、抹茶生產技術等18項新技術,建成現代茶業科技示范基地、抹茶示范基地等14個示范基地,建成集新產品研發、中試和加工為一體的茶葉工程技術中心,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30余項,特別是科技部定點幫扶執行團提出並策劃舉辦了首屆“炒青大師”評選活動,評選大師8名,顯著提升了屏山茶品牌質量和形象……

通過科技賦能,逐步形成了以屏山炒青為龍頭、綠黃紫白紅齊頭並進的屏山茶產業體系,提升了屏山茶葉品質,強化了屏山茶葉品牌建設,實現了助農增收。截至目前,屏山縣已發展茶產業21.5萬畝,徹底改造低產茶園8000畝﹔2023年,累計收購鮮葉10.92萬噸,加工干茶2.416萬噸,實現毛茶產值14.93億元、名優茶產值7.67億元、綜合產值46.82億元。

科技部幫扶干部李小圖(左二)與農戶交流

不只是茶產業。在科技賦能下,屏山的李子、枇杷、桃子、葡萄等水果產業,和白魔芋、竹等特色農業產業,同樣提質增效明顯。

2018年以來,接續參與屏山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科技部定點幫扶執行團、四川省科技廳和宜賓市、縣科技部門,按照“四級聯動”機制,主動把科技幫扶工作融入屏山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通過引育人才、轉化技術、支撐產業等,圍繞屏山的茶葉、茵紅李、蠶桑、林竹、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扶貧產業,爭取並落地實施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項目96個,財政資金7257萬元,與30余家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3家,獲批國家火炬屏山生物基紡織特色產業基地1個、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鞏固發展茶園21.5萬畝,提質增效以茵紅李為主的特色水果20萬畝、食用竹9.2萬畝、白魔芋4萬畝,充分展示了科技扶貧的精准性、可持續性。

科技創新 驅動紡織業誕生“黑科技”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在很多人眼裡,落戶屏山的41家、總投資306.6億元的紡織企業,雖然設備、工藝等方面都很先進,但更多的是體現為生產基地屬性,最核心的研發實力,並不突出。

然而,就在多數人還懷著這樣的認知時,一家紡織領域“黑科技”企業,悄然在屏山誕生、成長,並昂首“走出去”。

屏山縣浙川紡織產業園

在位於屏山縣浙川紡織產業園內的四川絲瑪帛科技有限公司,一朵朵棉花形狀的蠶絲短纖維從機器“口”中吐出,經多道紡織工藝加工后,變成了毛巾、襪子、衣服等大家司空見慣的生活用品。

這些產品外表看起來似乎平平無奇,“裡子”可大不一樣——獨創的蠶絲短纖維面料制成的成品,兼具生物活性、天然可機洗及高吸放濕等多重性能,經數十次水洗的衣服、襪子等,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天然舒適本色,包括吸汗、防臭這樣的功能,是傳統絲綢產品所不具備的。

“在科技幫扶四級聯動機制的牽線搭橋下,公司與高校攜手,經過幾年持續攻關,成功實現了讓眾多絲綢專家都震驚的技術突破,把終端消費面窄的蠶絲(絲綢)產品,革命性地帶入了大紡織的新領域、新賽道。放眼看去,未來處處是‘藍海’。”企業負責人周生國說。

該公司獨創的MMT分子修飾技術,實現了無繅絲、無精煉、無污染的蠶絲短纖維生產,從源頭上解決蠶絲不親水的問題,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絲膠蛋白的活性,其舒適性和性價比遠高於羊絨。目前,絲瑪帛科技旗下的桑蠶絲品牌朵麗絲®產品,已通過HIGG(可持續發展認証)、ZDHC(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認証)、OEKO(國際綠色健康環保生態紡織品認証)等多項權威測試。

新型桑蠶絲短纖維既可以純紡,也可以實現與其他纖維的混紡,適用於下游內衣、面料、毛巾、面膜基布等各種應用場景。如此廣闊的大紡織領域前景,也打開了企業的“想象空間”。

該公司主業為產業鏈前端的桑蠶絲短纖維生產制造,目前已實現針織內衣、時裝、家紡、運動、生活小件和無紡品類六大品類的小批量開發和應用。目前,國內多家紡織龍頭企業爭相與該公司洽談投資合作事宜,同時公司也主動出擊,拜訪了上百家產業鏈下游領先企業。

絲瑪帛科技新型桑蠶絲面料的技術突破,是科技賦能屏山紡織產業、推動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邁進的一個縮影。

“無論是爭取項目資金還是引進研發、成果轉化項目,我們都努力把屏山紡織產業改造成有技術、有創新、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高新技術產業,讓未來的屏山,在全國紡織產業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屏山縣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徐世鬆表示,脫貧“摘帽”后,屏山縣委、縣政府把創新驅動作為優先戰略,積極探索山區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新路。

在優先戰略和科技幫扶賦能下,屏山聚焦紡織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創新需求,建成在全國都罕見的縣級紡織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以科技項目為抓手,大力支持紡織企業自主開展前瞻性研究和中試生產,促成屏山紡織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幫助紡織企業突破制約自身發展的技術難題,助力屏山打造千億紡織主導產業。

行動,展現在“真金白銀”的投入上。屏山縣紡織產業實施了“精繭蠶絲包覆紗線的材料開發與應用研究”“蠶絲條吐的轉鼓蛋白反應技術研究”“竹纖維復合紡織新材料研發和應用示范”等10個科技項目,落實專項資金1030萬元,圍繞新產品研發、生產工藝優化、生產設備改進等方面進行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開展新型桑蠶纖維研發,開拓傳統蠶絲無法進入的新絲制品領域,探索竹纖維復合紡織新材料替代木纖維混紡生產工藝,研發了多種具有特殊性能、差別化的新型紡織材料,引領帶動屏山紡織主導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成果,也顯而易見。目前,屏山紡織科技園獲批“國家火炬屏山生物基紡織特色產業基地”,屏山縣紡織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川南首家具備CMA資質的纖維檢驗檢測機構,培育紡織領域高新技術企業5家、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3家、宜賓市企業技術中心6家、宜賓市工程技術中心8家,園區內紡織企業與16家高校院所達成科技合作,累計取得專利145項,構筑起強有力的產業競爭力“護城河”。2023年,屏山紡織業產值增長12.6%,佔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1.6%。

科技治護 照亮殘疾兒童家庭“光明路”

5月17日上午,家住屏山縣書樓鎮的駱光明,帶著10歲的女兒小靜(化名)在縣城逛了兩個多小時后,回到女兒接受治療和托養服務的屏山縣“青苗救護”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

目光追逐著與其他小朋友快樂玩耍的女兒,駱光明臉上的笑容一直沒斷過。

“這次是兩個多月來第二次看小靜,變化非常大!孩子以前自閉、跟誰都不說話,現在可以和熟悉的管護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聊天說話,還有剛才在超市,孩子自己主動選了幾樣零食。”駱光明說。

“青苗救護”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的孩子們在快樂玩耍

這些在常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日常,對於有一位二級智力殘疾女兒的父親來講,卻是倍感開心的新體驗。

駱光明的笑容,也傳遞給了托養中心的每一位醫護人員和管護阿姨。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政府兜底的康復托養政策,自己根本負擔不起數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自然也看不到女兒日漸活潑開朗的狀態。

時間回轉到2021年12月,剛剛來到屏山縣的科技部定點幫扶執行團在調研民生領域縣情時敏銳地發現,屏山縣0-14歲腦癱患兒佔總人口和同年齡段兒童比例偏高,特別是大部分患兒還都在西部邊遠山區,患兒家庭負擔重,在屏山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事業中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較大風險。

2022年2月,科技部定點幫扶執行團與縣人民醫院聯合發起的“青苗救護”公益項目正式啟動,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建立起“矯畸、康復、托養、教育、圍產”五個功能板塊構成的“治護一體”公益體系,通過“科技賦能+公益治護”項目運營模式,建成川南首個殘疾兒童康復托養中心。

“這個公益幫扶項目,不是技術創新,而是服務集成創新,把不同地方的優質醫療和康復資源,集成到偏遠的屏山,讓這裡的殘疾兒童家庭享受到更佳的治療服務和更省的開支。”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屏山院區(屏山縣人民醫院)院長李澤偉告訴記者。

“青苗救護,讓青苗更茁壯”“浙川聚愛,共筑方舟”……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李蘭娟、瞿金平,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凡凡,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男子短跑運動員蘇炳添等知名人士,以及知名醫院、高校、省市殘聯、東西部協作、紅十字會等部門和機構的干部,先后來到該中心,助力該公益項目,提升其影響力和號召力。

“青苗救護”項目運行短短兩年來,已有1000余人次腦癱兒童得到系統的康復和治療服務﹔為5名殘疾兒童成功開展手術矯畸治療﹔124個困難家庭獲得不同服務項目的有效幫扶。其中,中心累計接收的48名來自因病返貧家庭的0-14歲腦癱殘疾兒童中,目前已有5名孩子能夠與正常小朋友一樣在普通中小學讀書,有10余名孩子已可以做到相對獨立地去特殊學校上學。

幫助一個殘疾兒童,就是幫扶一個家庭。

在李小圖看來,“青苗救護”公益項目建立的“矯畸、康復、托養、教育、圍產”治護一體化運行體系,是科技定點幫扶民生領域的新嘗試,對破解“殘疾預防—殘疾兒童康復治療—殘疾人融入社會實現價值”全鏈條引導和服務難題,對解決偏遠鄉鎮殘疾兒童家庭最期盼的享受康復服務難、融入社會難、家屬務工增收難“三難”問題,對有效降低殘疾發生率、減輕殘疾兒童家庭經濟和精神負擔作出了有益探索。李小圖希望,通過“青苗救護”項目的持續實施和大力推廣,可以讓全社會更加關注特需兒童這個群體,通過社會各界的關愛,能夠切實改善特需兒童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切實為所在家庭解難紓困,切實增進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民生福祉。

李小圖表示,屏山是科技部全國五個定點幫扶縣之一,也是四川唯一得到科技部定點幫扶的縣,執行團的核心任務,就是全力以赴服務好屏山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全面做好發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加強創新主體培育、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全面科學技術普及等方面工作,努力實現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縣域建設,助力屏山打造“四智”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樣板縣,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川經瞭望記者李想、楊波、侯雲春)

來源:川經瞭望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