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國極地考察四十年來,推動極地國際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認識極地 保護極地 利用極地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24年06月04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固定翼飛機隊隊員合影。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固定翼飛機隊隊員在開展航空數據採集。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從“雪龍2”號船駕駛台拍攝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魏弘毅攝

  “雪鷹601”固定翼飛機在比利時伊麗莎白公主站加油。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數據來源:自然資源部

  4月10日,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返回國內並停靠山東青島奧帆基地碼頭,標志著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40年來,中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一代代極地工作者勇斗極寒、堅忍不拔、拼搏奉獻、嚴謹求實、辛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間,中國不斷提升極地考察綜合能力,與相關國家積極合作,為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作出重要貢獻。

  “對任務的圓滿完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轟鳴聲近,紅白相間的“雪鷹601”固定翼飛機穩穩降落在南極中山站中山冰雪機場,標志著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了一項重大極地國際合作——南極毛德皇后地和恩德比地冰蓋邊緣航空科學調查國際合作計劃。該計劃是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下“環”行動組(RINGS Action Group)發起的首個南極航空科學調查國際合作計劃。

  南極大陸覆蓋著巨大的冰蓋。隨著全球變暖,南極冰蓋的物質流失量,將是預估未來南極冰蓋變化及其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影響的重要不確定因素。想要計算冰蓋物質流失量,關鍵在於掌握冰蓋邊緣的冰流速和冰厚這兩項關鍵數據。目前,借助飛機上搭載的“冰雷達”這一觀測利器開展航空調查,是獲取冰蓋厚度數據的最有效途徑。

  基於這種背景,2021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成立了“環”行動組,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形式下的航空觀測,重點獲取環南極冰蓋邊緣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數據。目前,已有來自18個國家的82名科學家參與了“環”行動組。2023年,“環”行動組針對南極毛德皇后地和恩德比地這兩個主要數據稀缺區域,發起了首個航空科學調查國際合作計劃。中國不僅是“環”行動組的創始國之一,也是毛德皇后地和恩德比地航空科學調查國際合作計劃的主要發起國。

  “南極冰蓋邊緣復雜的氣象條件是航空調查最大的挑戰,此外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國際溝通和協調。我們最終成功完成了約7200公裡航空測線,飛行時間約28小時,填補了冰蓋邊緣大范圍的數據缺失。其間,為了應對天氣的影響,飛機還完成中山站和比利時伊麗莎白公主站間兩次轉場飛行,累計飛行距離約38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冰雪與氣候變化研究所研究員崔祥斌說,“在這場國際合作中,‘雪鷹601’出色的航空科學調查能力,以及固定翼飛機隊科學決策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對任務的圓滿完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崔祥斌先后參加過6次南極考察,是“環”行動組8名執行委員會委員之一,也是中國參與“環”行動組的重要推動者和協調者之一。從“環”行動組成立至今,他與各國團隊的溝通郵件超過了2000封。

  任務完成后,中國將向其他國家共享“雪鷹601”航空觀測數據,並開展合作研究,為各國科學家研究南極冰蓋快速變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提供寶貴資料。“環”行動組首席科學家、挪威極地研究所教授鬆岡健一給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專門發來郵件,感謝中方的重要貢獻:“我們衷心感謝中國對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環’行動組的大力支持。從‘環’行動組起步階段起,中國就在科學和后勤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並且協助我們獲得了其他國家的進一步支持。此次,‘雪鷹601’執行了歷史性的飛行任務,這是一項真正的開創性的工作。”

  與此同時,第四十次南極考察期間還開展了多個國際合作科考項目。去年12月底,在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距離中山站約25公裡處的達爾克冰川側翼,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教授張楠和團隊一起,取出了晶瑩剔透的冰芯樣品,還成功獲取了珍貴的48厘米冰下基岩,實現了重要的南極地質科學突破。

  張楠和團隊執行的這項科考任務隸屬於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俄羅斯海洋與地質礦產資源科學研究所共同承擔的“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地區冰下地質環境研究項目”。在南極現場的團隊成員共有8人,中方隊員主要負責鑽探,俄方隊員主要負責現場處理和封裝冰芯等。

  “在兩個多月的作業時間裡,隊員們患難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張楠表示,極地環境非常惡劣,大家需要團結合作共渡難關,“這次成功鑽取南極冰下基岩是國際上首次在南極冰層深部冰下基岩進行有針對性的地質調查採樣,中外科研人員在工作中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對技術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在極地考察領域開展了長期且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

  2月7日,南極羅斯海恩克斯堡島,中國在南極建設的第五個科學考察站——秦嶺站正式開站。秦嶺站內部包括指揮調度、海洋實驗室、人員住宿、辦公會議、數據中心等,是空間集約、功能完備的新一代科學考察平台。根據計劃,秦嶺站將與周邊其他國家考察站合作,推動海洋實驗室成為國際合作平台,將羅斯海沿岸各國考察站的合作打造成南極考察國際合作的典范。

  極地科學考察意義重大,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從40年前開展極地活動起,中國幾乎參與了全部南極和南大洋觀測研究大型國際計劃,並積極派出人員參與其他國家的南極考察活動,同時也在北極逐步擴大國際合作空間。

  2017年,第四十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自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1985年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以來,首次擔任東道國。自加入《南極條約》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拓展南極合作領域和范圍,促進國際合作的長期化、穩定化和機制化。  

  南極有4個最有地理價值的點,即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其中,高點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又稱冰穹A。在內陸考察領域,中國南極考察隊不僅代表人類首次登頂冰穹A,還在那裡開展了深冰芯鑽探大科學工程,為研究南極冰蓋變化歷史以及百萬年來地球氣候環境的演變狀況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南極深冰芯領域開拓者、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院生曾帶隊3次登頂冰穹A,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內陸冰蓋考察站昆侖站並擔任首任昆侖站站長,同時,開展了深冰芯鑽探大科學工程的現場工作,完成了深冰芯鑽探場地的建設。中國內陸冰蓋考察隊還在昆侖站布設了南極天文觀測的系列設備。

  這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國際合作故事。1996年,40歲的李院生作為交換學者參加了由日本組織的南極考察隊,赴南極內陸進行冰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到訪南極。他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觀摩,為中國下一步開展內陸考察、冰芯鑽探等工作做准備。

  后來,中國與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適合昆侖站環境的4000米液封式深冰芯鑽機,該鑽機已經安裝在昆侖站,已鑽取了800米高質量冰芯。這項工作填補了中國深冰芯鑽探的空白,開辟了中國南極深冰芯科學研究的新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為國際南極深冰芯科研作出積極貢獻。

  李院生的經歷是中國參與極地國際合作的一個縮影。中國第三十四次南極考察隊參與保護南極重要歷史文化遺址國際合作、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實施3項國際合作科學考察任務、中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積極參與“北極與全球變化”相關研究……40年來,中外科考團隊還有許多這樣珍貴的“攜手”。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2007年開始、2011年圓滿完成的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

  國際極地年是全球科學家共同策劃、聯合開展的大規模極地科學考察活動,被譽為國際極地科學考察的“奧林匹克”盛會。從2007年起,在開展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期間,中國特別組織並主導執行了南極普裡茲灣—埃默裡冰架—冰穹A的綜合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PANDA)計劃。該計劃研究南極地區與全球變化的關聯,預測未來變化。

  包括PANDA計劃在內,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期間產生的科學數據、樣品全部作為主要成果予以安全保存和共享利用。通過這次活動,中國發起和有效參與了多項國際極地年旗艦計劃,極大促進了中國極地考察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多邊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極地考察領域開展了長期且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未來,我們將與中國共同努力推動極地事業繼續發展。”鬆岡健一表示。

  “在南極洲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團結互助、相互支持”

  在南極,中國極地考察隊員始終與不同國家科考人員和睦相處。無論誰遇到危險,大家都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提供緊急救援。

  2023年11月10日中午,正在執行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船靠近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正朝著南極方向穩穩行駛於既定航線上。突然,“雪龍2”號船大副陳冬林看到遠處小船上有人揮動衣服,對方揮動頻率很高且時間很長,“很可能在求救”。考察隊緊急向國內相關部門報告后,成立應急值班工作組展開救援。

  13時40分許,“雪龍2”號船左舷靠上求救船隻,並將后者固定至舷邊。經過詢問,船上4人均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漁民。因燃油和蓄電池電量耗盡,船隻失去動力並與外界失去聯絡,已漂泊近9小時。考察隊將船隻轉移至“雪龍2”號船並送到既定海域。33個小時的營救后,遇險船隻和人員被成功轉移給當地接應船隻。

  接應船隻上,幾名被救漁民家屬大聲感謝,還有人激動地用剛學會的中文說:“謝謝!”

  這並不是中國極地科考船第一次參與國際救援。2013年12月24日凌晨,被困南極的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發出國際一級求救信號。正在執行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船收到求救信號后,以最大航速駛往船隻被困海域實施救援。“雪龍”號船上的“雪鷹102”直升機經過6次飛行,成功將俄羅斯船上52名乘客安全轉移﹔

  2020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戴維斯站1名隊員由於健康原因需要緊急撤離,澳大利亞南極局向正在南極執行任務的中國第三十七次南極考察隊求助,考察隊利用“雪龍2”號船船載直升機“雪鷹301”成功協助該名隊員撤離。澳大利亞科考項目負責人金·埃利斯表示,“這體現了各國科考人員在南極洲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團結互助、相互支持的精神。”

  …………

  希臘前總理帕潘德裡歐表示,中國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開展極地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與有關國家一起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與周邊其他國家考察站開展相關國際合作……不久后,以秦嶺站為支點,一系列科學考察將陸續開展,一批批中國科考隊員將接力奔赴,同各國科研人員一道開展國際合作,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4日 18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