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崗位改變,初心不變 “坦克炮長”變身“網絡獵手”

人民網 李平 彭茜 趙祖樂
2024年05月30日09:2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不許動!警察!”深夜,沿海某地一出租屋的房門被破開,十多名全副武裝的警察迅速沖了進去,將這個長期為境外賭博、色情等非法網站推廣引流的團伙一網打盡。

此刻,遠在千裡之外的四川省廣元市,盯著電腦屏幕的李衛東長舒了一口氣。這個犯罪團伙,他已經夜以繼日地追蹤了45天。如今,在他的及時預警和遠程指揮下,1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獲,2200余萬元現金被扣押。

今年47歲的李衛東,是廣元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案件偵察大隊民警,有著16年的軍旅生涯和14年的公安工作經歷。曾經,他是堅毅果敢的“坦克炮長”,不懼苦累、唯有使命﹔如今,他是扎根一線的基層民警,打擊犯罪、守護平安。從軍營到警營,從“為人民服務”到“人民公安為人民”,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初心。

轉變

從“國防綠”到“公安藍”

身材敦實,皮膚黝黑,眼神堅毅,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干練勁兒,第一次接觸李衛東的人,很難不感受到他身上那種硬朗氣質。

廣元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案件偵察大隊民警李衛東。人民網 趙祖樂攝

2010年,李衛東走出生活了16年的軍營,轉業回到家鄉四川廣元,成為一名網絡安全戰線上的公安民警。從警前,他是陸軍某坦克營副營長。作為“坦克炮長”的他,透過瞄准鏡,搜索目標、判斷數據、果斷射擊,一氣呵成。十多年的艱苦訓練,磨亮了他的雙眼,也錘煉了他的敏銳和果敢。這些,都是一名網安民警所需要的。

然而,剛到警隊時,面對全新的環境、身份的轉變、工作的挑戰,李衛東也曾倍感壓力。“不怕你們笑話,剛來的時候我連QQ都不怎麼會用。”李衛東直言,各種計算機網絡領域的知識讓在部隊極少接觸過電腦的他望而生畏,“安排下來的簡單任務,別人很快就完成了,而我可能一兩天都搞不定。”

“想想以前在部隊,天天駕駛坦克馳騁‘沙場’,而在這裡卻無一點兒用武之地,說實在的,心理落差很大。”李衛東回憶,就在自己想要打退堂鼓的時候,家人給予了他莫大的鼓勵,“我父親跟我說,你在部隊那麼辛苦都過來了,現在不應該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放棄。應該放下曾經的身份,當自己是一個小學生,從頭開始學,一兩天不行,那就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肯定會有進步的。”

在家人的鼓勵和同事的幫助下,李衛東逐漸調整了心態,決心用加倍的努力迎頭趕上。他從最基礎的計算機打字開始學習,經常每天早上6點多就到單位,晚上很晚才回家。他還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總是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專業名詞和注釋。

“他是個勤奮肯學的好同志。”談起李衛東,廣元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案件偵察大隊大隊長衛憲深有感觸地說,李衛東平時遇到不懂的就會來找他,他也會抽出晚上或周末的時間給李衛東“開小灶”,把剛辦結的案子拿來和李衛東一起復盤,讓其一步步獨立操作,並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使其能夠盡快上手、獨立完成任務。

不久后,李衛東就迎來他在網警崗位的第一個挑戰:某信息公司利用工作權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並將信息販賣給催債公司用以開展催收業務,影響惡劣,危害巨大。接案后,李衛東認真研判分析,從下游往上一環一環追溯,遇到困難就去請教經驗豐富的同事,遇到技術難題就邊學邊做。歷時1個月,他終於查清了信息泄露的源頭,並掌握了犯罪團伙的關鍵証據,協助同事成功偵破該案。

“這件事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終於完成了身份轉變,成為一名合格的網安民警。”李衛東說。

成長

抽絲剝繭 化身“網絡獵手”

2012年,廣元市公安局成立合成作戰中心,將各技術警種骨干匯聚在一起,全面支撐全市案件工作,提升辦案質效。李衛東作為網安部門派駐人員,開啟了自己在合成作戰中心的6年生涯。在這裡,他不僅要負責網安部門管轄的案件,還要支撐刑偵、治安、禁毒等部門的案件工作。

“案件種類不同,作案手法、偵察思路也不盡相同。”為了能勝任此項工作,李衛東將案件按照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分類,總結出每一類的犯罪手法並收集相關術語,建立工作字庫,不僅使自己很快熟悉了各類案件工作,還為后續的網安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

2018年,帶著在合成作戰中心積累的豐富經驗,李衛東回到了原來的崗位。“網上作戰與傳統的線下戰場不同,幾乎沒有群眾報案,犯罪線索都要靠自己找。正是有了之前的經驗,我才能准確抓住線索。”李衛東的工作,就是要抽絲剝繭,從網絡數據迷雲中找到隱藏在幕后的嫌疑人。

近年來,李衛東發現盜掘古墓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犯罪,於是他開始自學文物相關知識,認真研究文物犯罪案件,實地走訪古玩市場,總結出盜墓團伙的犯罪規律。

去年9月,李衛東發現一個代號“張爺”的盜墓團伙,該團伙常年流竄盜掘古墓,手法專業,行動神秘。為了追查該團伙,他將被子帶到單位上,吃住都在辦公室,從海量的數據中追尋蛛絲馬跡,層層剝繭抽絲,前后共追查可疑人員100余人,最終鎖定“張爺”犯罪團伙。在李衛東的及時預警和協助指引下,專案組將正在盜掘古墓的“張爺”團伙5人當場抓獲,追回文物10余件。

據統計,2023年至今,李衛東共預警上報全國盜掘古墓葬線索50余條,偵破案件20余件,協助抓獲犯罪嫌疑人90余名,查獲被盜古文物20余件。

“網絡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來應對各種新型網絡犯罪。”李衛東指著自己的頭頂,開玩笑說:“幾年前我的頭發還很烏黑濃密,現在和同事一樣,都白了很多,可能是這兩年和嫌疑人在雲端斗智,有些用腦過度。”

堅守換來了收獲。2024年,李衛東被公安部表彰為全國公安機關“淨網2023”專項行動表現突出個人,四川省公安廳、四川省總工會表彰其為全省公安機關成績突出個人。

每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李衛東總是說:“我們不要把警察當成一份工作,而要把它當成一種責任、一種使命,用心去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正因懷揣著這種信念,李衛東在工作中經常主動與在網上發表悲觀厭世言論的人聊天,通過傾聽、開導,為他們指引方向。

去年5月的一個夜晚,李衛東發現一位網民留言“我要走了”,立馬警覺起來,不停地與其溝通。“在嗎?”“怎麼回事?”“我們可以聊聊嗎?”……在他的頻繁“轟炸”下,對方終於回了信息,並慢慢地向他敞開了心扉。最終,經過2個多小時的溝通,這位因感情受挫想要輕生的女孩放棄了悲觀厭世的想法。一個星期后,女孩又主動給李衛東留言:“謝謝您,讓我在黑暗時刻感受到了溫暖。以后我會好好生活,好好愛自己!”

這樣的事,李衛東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筆記本上工工整整的記錄,見証了他的溫暖力量,而這種力量,先后幫助170多個陷入迷惘的網民走出困境,勇敢地繼續走下去。

傳承

傳經送寶 變身信息作戰“教官”

前不久,為了更好地開展網絡安全工作,四川省公安廳網安總隊授牌成立了以李衛東為名的“衛東工作室”,這是全省第一個以網絡預謀犯罪預警為核心工作的工作室。

借助工作室,李衛東有了更多機會將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其他同行。他受公安部委派,先后到浙江、廣東等地公安機關交流打擊預謀犯罪相關經驗做法,也深入校園,現身說法,提升學生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李衛東與徒弟高一策正在查閱資料。人民網 趙祖樂攝

“東哥是真心熱愛這份事業。他不僅一直保持著在合成作戰中心養成的好習慣,還積極學習研究大數據建模相關知識,有不懂的地方就會主動問我。他想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大數據這個新技術結合起來,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談到自己的師傅,已成長為廣元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案件偵察大隊副大隊長的高一策十分激動。

在高一策眼中,李衛東是一個愛學習、講原則、能堅守的好榜樣。李衛東將自己14年來總結出的工作方法和經驗傾囊相授,每次遇到重大案件都會帶上徒弟一起,在遇到一些新應用新技術問題時,也會謙虛地請教這個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徒弟。

“堅守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但是在東哥身上,我看到了。”高一策回憶,“還記得剛來單位那年的冬天,因為要出差,我早上6點就到了單位,當打開辦公室門時,我發現東哥正在電腦前認真工作,也不知道他是一夜未歸,還是一早就來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工作之外的李衛東並不是一個健談的人,但他總是拿行動說話,也一點點影響著身邊的人。“一個人強不叫強,一群人強才叫強。”李衛東坦言,自己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在與時俱進、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依托“衛東工作室”幫帶更多徒弟,讓他們發揮各自所長,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筑起捍衛網絡安全的銅牆鐵壁。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