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內江市東興區:村美民富產業興 和美鄉村入畫來

2024年05月27日11:5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家還是家,院還是院,卻沒有了雜亂,生活環境更好了。”內江市東興區椑木鎮紅林村村民楊賢英欣喜地說著村裡的變化。

過去的紅林村,荒地雜草叢生、雞鴨自由放養、牛欄豬舍亂搭亂建……日前,在紅林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綠樹掩映下的村道干淨整潔,白牆灰瓦的農房錯落有致,竹籬笆圍好的菜圃鮮花環繞,令人眼前一亮。這是紅林村通過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以來最直觀的變化。昔日的“山旮旯”,變身今天的“桃花源”。

當前,內江市東興區靈活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動農村面貌改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蝶變 向美而行

初夏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洒向大地,漫步在椑木鎮紅林村糖房灣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棟精致亮麗的民居。房前的院壩平整開闊,道路兩旁花開正艷,田野裡的稻苗翠綠如茵,路轉景移,美不勝收。

“以前,這塊地雜草叢生,到處都是野草,改造后栽了四季豆、青椒、茄子等蔬菜,家門口變美了。”村民楊賢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一邊在自家“微菜園”裡採摘蔬菜,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村裡還給我們修了入戶水泥路,老百姓看到門前道路干淨了,都自覺地把自家門前打掃干淨,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日子越過越舒心。”

“今年4月整體完工,總共改造戶屬設施598戶。”紅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石廷洪細數著村裡的“美顏模式”:硬化了院壩和入戶路,改造了廚房和廁所,修了水溝,規范了畜禽棚......群眾參與度很高,積極主動配合,現在環境明顯改善,群眾感到非常滿意。

清新雅致的農家小院、堅實平整的入戶公路、寬闊整潔的休閑廣場、綠意盎然的“微菜園”……紅林村的蝶變,是東興區農村面貌改善的一個縮影。

今年,東興區大力推進戶屬設施和20戶以上院落公共區域改造,全面推廣民居風貌“八個一”工程,分類整治危舊房、閑置房、土坯房、廢棄棚舍,鼓勵農戶採取自行拆除、維修加固、拆除重建、拆舊留權等方式徹底消除安全隱患﹔同步改造廚、廁、院、圈、路,完善農房功能,推動目標鎮(街道)常住房、土坯房、危舊房“應改盡改”,彩鋼棚、違建房、廢棄建(構)筑物、殘垣斷壁等得到有效整治,用果樹和蔬菜美化庭院、村庄,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川南民居風貌。如今,在東興區,一大批美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因地制宜 一步一景

閑置的舊水缸蓄水養上睡蓮,“六淨六順”清理出的鵝卵石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微果園”“微菜園”,拆房留下的老瓦片、閑置的老物件打造出曲型“微花園”……在郭北鎮長壩村熊家灣大院,村民們集思廣益、就地取材,將舊磚、舊瓦、舊石、舊木等利用起來,裝飾家園。

“在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中,我們倡導因地制宜、低成本、重實效,讓院落增‘顏值’、提‘氣質’、升‘品質’,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空間。”郭北鎮農村面貌改善專班工作人員甘徐豪說。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千萬工程”經驗的精髓之一,也是東興區農村面貌改善堅持的一個原則。在東興區農村院落,隨時可見“舊物件”發揮的“新作用”:爛泥地改造的“微菜園”“微果園”“微花園”生機盎然,舊磚壘砌的小柵欄、舊瓦片拼成的道路圖案、舊輪胎裡的爛漫鮮花……通過當地能工巧匠的巧手,一個個村庄不僅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也充分激發了群眾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

在永興鎮蓮花村,太和灣大院昔日的殘垣斷壁已經變成生機滿滿的微菜園,雜亂的畜禽棚煥然一新,大院裡,寬敞的活動廣場成為村民們健身娛樂的“新天地”。

在椑木鎮沙石村,解板灣大院一改過去亂糟糟的模樣,土坯房全部拆除,危舊房得到改造,院落干淨整潔,一條條硬化鄉間小路串連著每家每戶。

在郭北鎮石廟村,巫家大院通過分組進行戶屬院落改造、微菜園打造、便民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設,從前的“泥巴院子”變成了水泥硬化院子,水溝和入戶路都得到了硬化,一個個特色精品小院就此形成……目前,東興區實施第二批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椑木鎮、永興鎮、郭北鎮、新江街道4個目標鎮(街道)戶屬設施改造工程,已完成16908戶,全區20戶以上院落改造完成60個。村容村貌、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產業興村 活力迸發

在椑木鎮游家壩村的田地裡,一壟一壟天冬苗如綠浪般向遠方延伸。農村面貌改善行動中,游家壩村堅持“特色產業發展是根本、是支撐”,圍繞打造糧藥主導產業思路,推行“玉米+天冬”“大豆+天冬”“高粱+天冬”等糧藥套種間作模式,提高天冬產業經濟效益。套種作物年產值可達300萬元,收獲期天冬產量可達2.2萬噸,預計產值達1.1億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農村面貌改善中,不僅有農房修繕、垃圾處理、交通改善、水電氣覆蓋,更有產業發展這個題中應有之意。

東興區堅持“糧經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原則,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因地制宜布局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持續打造“一區域一特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集中連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基礎良好、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的特色產業基地。以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為引領,堅持以糧為主、糧經統籌、一二三產業融合,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基地,目標鎮有千畝示范片、目標村有百畝示范點,推動形成全區萬畝示范帶。圍繞內江天冬、 內江黑豬、肉牛肉羊、特色水產、精品蔬菜等優勢農產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健全聯農帶農增收機制、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領更多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東興區將持續鞏固2023年農村面貌改善行動成果,加力加勁推進2024年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確保提前高質量完成本年度工作任務。”東興區農村面貌改善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濤介紹,將重點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民居風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村面貌改善行動走深走實,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農村面貌改善行動,是鄉村振興的一小步,卻是每個農民家庭的一大步。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東興區正努力把追求變為現實。(彭莉、劉倩如)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