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瀘州瀘縣: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成績斐然

2024年05月23日18:41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2023年2月,瀘州市瀘縣全面啟動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創建工作,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制定《瀘縣“十四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瀘縣“十四五”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規劃》,將中醫藥工作放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謀劃推進。優先滿足縣中醫醫院、喻寺縣域中醫醫療次中心建設用地需求,投入1億元新建縣中醫醫院內科大樓,計劃投入6000萬元建設瀘縣中醫醫院醫養結合項目。2023年中醫藥專項資金調增至300萬元,用於中醫藥人才培養、能力提升和傳承創新。

夯實發展基礎 精准施策健體系

培育縣域中醫“龍頭”。縣中醫醫院通過按照“名醫、名科、名院”發展思路,推進“兩專科一中心”建設,培育中醫藥高級職稱人才12人,在全市率先引進“廖品正國醫大師工作室傳承工作站”,醫院成功創建三級乙等中醫醫院。

建強鎮級發展“樞紐”。喻寺中心衛生院作為全市首批縣域中醫醫療次中心建設單位,成功打造1100平方米中醫綜合服務區。20個鎮級醫療機構100%建有中醫館,均配備10種以上中醫診療設備,中醫醫師、中醫診療人次佔比分別達25%、35%以上。按照50%的比例對鎮級醫療機構中醫場館進行規范化建設,中藥飲片達300種以上。

筑牢村級服務“網底”。全縣100%的村衛生室設有中醫角,實現村級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場館全覆蓋。按照10%的要求對全縣村衛生室中醫服務陣地進行升級打造,均設有中醫診室、中醫治療室和中藥房,配備中醫類別醫師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鄉村醫生。

中醫藥健康管理不斷增強。做實“一老一小”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2023年,全縣16.77萬名65歲及以上老年人和1萬名0—3歲兒童納入了中醫藥健康管理,開展中醫體質辨識、中醫藥健康保健指導和中醫藥健康保健服務,“一老一小”中醫藥健康管理分別達77.87%、88.59%。

突出特色優勢 做優服務提能力

深化中醫醫共體建設。縣中醫醫院作為醫共體牽頭單位,通過開展人員、技術、管理、服務“四下沉”、選派骨干到分院挂職等方式,幫助分院提升業務水平。積極推進中醫醫聯體建設,與玉蟾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4個縣域醫療次中心等15家醫療衛生機構簽訂醫聯體協議,開展業務指導幫扶,覆蓋人口達54.61%。2023年,縣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下派專家開展坐診、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280余次、會診4000余人次,開展新技術新項目6項。縣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設有中醫臨床科室,中藥房、中藥煎藥室,並規范提供中醫藥服務。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場館規范化建設,建成市級“示范中醫館”6個、“中醫閣”98個﹔2024年新建市級“示范中醫館”4個、“中醫閣”3個。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出台《瀘縣中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引進培養實施辦法(試行)》,培育全國中醫技術傳承、“西學中”骨干人才3名,省級優秀中藥人才、優秀專家3名,“天府名醫”1名,市縣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名中醫33名。加強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在縣中醫醫院設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和“西學中”培訓基地,對中醫藥適宜技術骨干人員開展10類40項技術的重點培訓,實現縣培訓鎮、鎮培訓村的推廣人員適宜技術培訓全覆蓋。現有中醫正高職稱6人,副高職稱68人,中醫全日制碩士研究生8人,成功培育全國、省級優秀中藥人才7名,市、縣級名中醫33人,建成省級“名中醫工作室”4個,縣中醫醫院中醫類別醫師佔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60%以上、鎮級達25%以上。

加強中醫專科學科建設。推進中醫重點專科學科建設,出台《瀘縣縣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管理辦法》,制定《瀘縣縣級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及驗收標准》。“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省級3個、市級11個、縣級15個,提升肺病、腦病、心病和骨傷等專科專病診治能力。建成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市級5個,省級基層臨床特色科室1個,在建省級中醫重點專科2個、市級6個、縣級15個,2項中醫科研課題獲得省級立項,鎮村級醫療機構分別能開展6類10項、4類6項以上中醫適宜技術,基層中醫藥服務量達50%以上。

創新發展模式 醫產融合促發展

強化政策招引。規劃建設21.3平方公裡醫藥產業園,出台《瀘縣促進招商引資推動創新發展十六條政策措施》,引進國康藥業、蜂源制藥、西蜀九錦、眾鼎中藥和秦巴醫藥5家中醫藥生產企業,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院內制劑轉化中心項目落戶瀘縣,總投資超1.8億元。

加大產業扶持。依托瀘州國家高新區醫藥產業園建設渝瀘中藥材GAP種植基地,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打造特色道地中藥材。圍繞“中醫藥+”發展目標,在百和鎮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太伏鎮萬畝枳殼枳實GAP種植基地打造中醫藥文化旅游項目,促進中藥材種植、加工、貿易、觀光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全縣種植枳殼枳實、白芷、車前草和積雪草等中藥材面積3萬余畝,年產量2萬余噸,產值超2億元,積雪草種植基地獲世衛組織GACP認証,枳殼枳實種植基地已提交GAP驗收申請。將“李宏中藥熱奄包療法”“鄭氏中醫針灸推拿療法”“賀式火針三通法治療”和“中醫正骨療法”4項傳統中醫藥項目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保護,培育代表性傳承人1名。

加強文化傳承。組織“清風拂杏林 廉潔固人心”中醫藥文化集中宣傳,適宜技術、八段錦展示,“名中醫”義診和“跟著名中醫學經典”活動,開展中醫藥專題培訓講座、知識技能競賽,結合重大節日、季節變化等在電台、網絡媒體推廣中醫藥養生知識等多形式宣傳活動。依托縣中醫醫院打造中醫藥文化宣教基地,讓更多的群眾了解中醫藥在疾病防治和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群眾對中醫藥的認可度。 2023年,全縣投放中醫藥宣傳標語3000余條、刊播30萬次﹔制作中醫藥健康教育內容的宣傳欄90余期﹔制作“節氣養生”“名中醫話健康”等科普音視頻160條,通過電台、網絡、“村村響”等平台刊播51萬余次﹔開展中醫藥健康知識講座120余次,印發宣傳資料30萬余份,建成市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1家。2024年計劃開展3場“跟著名中醫學經典”暨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村社專項活動,創建市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1家。(曾佐然)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