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描繪“再生稻之鄉”美好圖景

4月22日,在富順縣童寺鎮老寨村的一塊“博士田”裡,10余名村民正按照寬20厘米、退窩18厘米的等行模式,對12個獲得四川省“稻香杯”的水稻品種進行展示。不遠處的另一塊“博士田”裡,14個水稻新品種在此選育移栽。預計8月中旬,該鎮將對這些水稻進行測產,篩選聚合高產、抗病、優質等優良性狀的水稻“三好生”進行推廣。
這是富順縣大力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地落實,全力打造“天府糧倉”丘區示范區的一個縮影。
糧食產量逐年增加、單產屢創新高、連續18年實現豐收……近年來,富順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抓牢抓實糧食生產,向土地要糧、向科技要糧、向擴種要糧,糧食產能穩定向好發展。2023年,富順縣全年糧食播面133.3萬畝、糧食總產量56.1萬噸。
當前,隨著四川省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富順縣乘勢而上,在農業大縣邁向農業強縣的道路上蹄疾步穩、策馬揚鞭。
育良種施良技 種出“天府好糧”
藍天白雲下,富順縣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古佛鎮鳳儀村田成方、埂取直、渠相連、路相通,連片的水稻田孕育著無限的生機。
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產業園屬富順縣現代農業規劃的富東優質糧食生產區,以稻糧產業為主導,橫亙代寺、童寺、古佛等多個鄉鎮。該園區大力推廣的旱地糧經復合種植“2+2+1”模式,即“春大豆+高粱+夏大豆+再生高粱+冬季蔬菜”,每畝年均總收入10050元,真正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
“園區常年種植水稻20余萬畝、高粱10余萬畝,年糧食產量20萬噸以上。”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介紹,該園區已規劃建設“三核三區一中心”,即代寺優質稻粱核心區、童寺古佛雙再生核心區、童寺“高粱+再生高粱”核心區,童寺代寺米業加工區、萬壽長灘酒業集中區、青山嶺龍貫山森林旅游和康養區,富順縣現代物流綜合配送中心﹔已建成30萬畝優質“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全縣建成50萬畝優質糧食基地。
良田更要糧用。富順縣在該園區大力推行“中稻+再生稻+稻田綜合種養+田埂大豆高粱(玉米)”模式,畝產中稻650至700公斤、再生稻300至350公斤、稻田魚150至200公斤、田埂大豆高粱(玉米)30至50公斤,總產值5000元以上,實現“噸糧田五千元”。
與此同時,良種、良技、良法也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田坎。近年來,童寺鎮聯合自貢市農科院積極選育雜交水稻新優品種,依托童寺基地“再生稻天然考場”,對各類育種材料和苗頭新品種的雙季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和稻米品質進行全面鑒定。同時,加強育種攻關,通過水稻雜交改良和組合測配工作,選育出品質好、抗性強、雙季高產穩產的水稻新品種。
水稻豐產與品種優良密不可分。“比如這裡面就有一款‘稻香杯’獲獎品種宜香優2115,它的特點是產量高,比一般水稻畝產量多二三十斤,而且再生能力強、抗逆性好,口感也很好。”在4月22日童寺鎮舉行的水稻“三好生”評比上,童寺鎮農業中心主任何安靜介紹,去年,該鎮也開展了這樣的品種展示,今年從中選擇效果很好的幾個品種進行大規模移栽擴種。“這樣的示范田,目前全鎮有2.5萬畝。”何安靜表示。
今年是老寨村“博士田”試種的第4個年頭,經過多年試種,已是碩果累累。“根據去年的數據,預計今年這裡面有三四個品種單季畝產量能達到720公斤,加上再生稻,總的畝產量能突破1100公斤。”田間技術專家、四川輕化工大學博士魏丕偉說。
放眼富順沃野田疇,“再生稻之鄉”的美好故事正在續寫。
融智慧強科技 打造現代農業
富順縣再生稻蓄留面積約佔全省再生稻面積的十分之一,產量約佔全省再生稻產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國再生稻總產量第一個上5000萬公斤的縣份。這一系列成效,離不開勤勞的富順人不斷探索、研究、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實踐。
走進位於代寺鎮李子村的智慧育秧中心,儼然一個高科技的智能“溫室”。從調光到控溫,從播種到噴淋,從空間到地面,都是智能控制。
科技賦能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水稻育苗可以縮短10天,一個種植季就能育苗兩次,達到700畝左右,比傳統育苗效率提高一倍。”智慧育秧中心技術員介紹,這個佔地約2畝的智慧育秧中心可進行水稻、高粱、玉米及蔬菜的智慧育秧,一次性育苗300多畝,全年可培育各類糧食作物秧苗100萬盤。相比傳統的育秧技術,能達到周期縮短、病虫害大幅減少、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的效果。
播種后,代寺鎮也有一張高科技的“網”。位於豐光村的稻粱大數據中心,依靠衛星遙感和物聯設備,可實時掌握中稻、再生稻的生長情況,進行虫情、土壤墒情、佔用耕地違建監測。
離育秧中心不遠有一處平整、空曠的地方,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京東農場再生稻合作基地。
這是川南首個京東智慧農場,集“生產、科技、銷售、品牌”於一體。“這個面積300畝的基地,安裝了70台物聯網設備,對再生稻空間環境等進行精准監測,以實現‘餐桌溯源’。”京東集團西南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線上主要進行再生稻的電商策劃、農產品上行服務。去年,富順再生稻系列米產品已在平台一站式售賣,並創下每公斤價格近40元的紀錄。線下則是依托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場基地,構建“農戶+基地+品牌營銷”聯動創收模式,目前正在研究再生稻米粉的精深加工,用以進一步補鏈。
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是富順縣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競爭力的“關鍵一招”。該縣堅持科創賦能,建成川南首個稻粱大數據中心。同時,持續深化與隆平高科公司、四川省釀酒專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產研合作,建成“一院四中心”,即專家大院和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實訓中心,組建農科專家技術顧問團實地提供技術服務,精選推廣晶兩優534、宜香優2115等優質品種,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用科技擦亮“富順,再生稻之鄉”的金字招牌,也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富順實踐。
興產業增顏值 建設和美鄉村
初夏的清晨,富順縣獅市鎮羅寺村遠山含黛,近水碧幽,綠意盎然的柑橘果園、干淨整潔的人居環境、精氣神飽滿的村民,一步一景皆述說著羅寺村和美鄉村建設的新故事。
“和美鄉村建設帶來了全新的變化。”羅寺村黨支部書記聶真華說,自開展和美鄉村建設以來,該村大力推廣以黨建為引領、鄉情為紐帶、自治為基礎的“鄉情小院”治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方式從“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
何謂“鄉情小院”?就是按照“地域相近、居住相鄰、群眾自願”原則,將相對集中的10至30戶劃為一個個小院落,同步吸納周邊散居獨戶。每個“鄉情小院”設置1名院長、2至4名委員,負責院落的日常管理,並集中開展民情收集、糾紛調解、政策宣傳、環境整治、積分評比等各類活動。
“鄉情小院”好不好,村民最有發言權。“有了這個小院,34戶人家就成了一家人,有事商量著干,有錢也一起賺。”村民陳才英說,小院與鎮上的雨傘加工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由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上門回收產品等服務,讓小院村民“足不出戶”就實現增收。
“既要有‘顏值’也要有‘產值’,我們需要開拓出一條能讓老百姓增收致富、安居樂業的新路。”聶真華介紹,該村以村集體經濟示范帶動柑橘產業,目前已培育村集體經濟果園340畝、大棚柑橘15畝,帶動全村種植柑橘2000畝,打造出以柑橘為主導的現代農業。近幾年,該村連續實現包括勞務輸出、土地流轉和發展柑橘、榨菜產業等在內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
風清氣正、安居樂業,這是如今“和美羅寺”的模樣,也是富順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
富順縣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關鍵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分類、分步推進,研究制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基礎版、標准版、精品版建設標准》,明確2024至2027分4年梯次升級打造基礎版村191個、標准版村120個、精品版村50個,科學有序建設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
如何激發村民共建共享和美鄉村的動力?對此,富順縣抓住農村“大散居、小聚居”居住形態和熟人社會特點,探索以黨建為引領、鄉情為紐帶、自治為基礎建設“鄉情小院”的治理模式。
通過建設“鄉情小院”,廣泛構建起“鎮、村、組、院”四級治理體系,並在人員選拔、運行管理、工作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務實管用的制度機制。同時,推動縣級部門重心下沉,梳理形成服務小院清單47項,通過“部門上菜、群眾選菜”的方式,推動實現群眾需求與部門服務精准對接。
有顏值、有產值,富順縣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再生稻之鄉”景更美、稻更香的美好圖景正在徐徐展開。(周嘉、許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