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中有人識 不遠千裡來“投奔
龍泉山上這所小學憑啥?

課間,大家都好喜歡蕩秋千
課間,小朋友們將採摘的果子做成果醬
上德語課,孩子們很積極
“這裡有一群對教育充滿熱忱,對孩子充滿愛的老師。探索著將自然的教育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質透過細節,通過課程傳遞出來。”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翰笙東籬小學校官方微信號的一篇文章裡,學校這樣“自我介紹”。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小學,什麼叫“自然的教育”?從成都地鐵2號線龍泉驛站出發,開車20多分鐘,才能到達位於龍泉山上的這所學校。
當村裡的孩子都下山到城裡去上學時,一些來自北京、上海、無錫等地的家長卻帶著孩子從城市來到龍泉山,把孩子交給這所“山裡的學校”,讓他們在山中感受四季,收獲“能自己養活自己”的自信……用一位家長的話說,就是踐行一種“慢工出細活”的新教育。
學校
“讓他們去感受風吹,感受鳥叫,感受四季的不同”
從成都龍泉驛城區開車上山,20多分鐘就來到了龍泉驛區翰笙東籬小學校(以下簡稱“東籬小學”)。
夜晚,這裡幾乎看不到城市燈光,空曠的山野裡,隻有蛙叫與虫鳴。
教室的花瓶裡,一把把五顏六色的鮮花都是從山上採摘的。上午上課前,學生們在操場上奔跑、跳繩、打球、蕩秋千……直到鈴聲響起,孩子們才離開,被汗水浸濕的頭發一縷縷貼在額頭。
在這裡,上課更像做游戲。比如語文課上,課桌被擺放在一側,老師和同學們圍成圈,席地而坐。大家隨著節拍,進行詞語接龍。上午兩個小時裡,孩子們唱歌、朗誦,將詩詞畫成畫,各種各樣的想法被老師逐一聆聽。
據介紹,東籬小學是一所民辦非營利性全日制學校,前身是東籬學堂,學費一年4萬多元。學校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一共6個班,目前共有90多名學生,平均每個班十余人。
東籬小學負責招生的老師馮瑤介紹,與傳統學校以文化課學習為主不同,這裡更注重孩子的自理、自立、運動及藝術感知力的培養。學校每周會開設藝術課程,食堂的餐桶需要孩子們自己清洗,地板需要自己擦,校外農田裡的庄稼也需要學生們自己堆肥栽種。
記者看到,學校操場旁的小泥屋、小木屋,都是學生們上了建筑課以后,大家合作完成的。雖然操場不大,但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可以蕩秋千、爬樹,也可以玩蹺蹺板、騎獨輪車等。
學生們每周還有徒步課,就在山裡進行。
一年級的玉鋅老師提上竹籃,帶著十多名孩子沿著蜿蜒的小路,從山腳走到山腰,再走回學校,全程一個半小時。玉鋅說:“讓孩子們去感受風吹,感受鳥叫,看這條路上植物在不同的季節裡開花、結果,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
“家庭作業幾乎沒有,就是幫家長做家務,或畫一幅畫”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人類的成長發展,對知識的探索,都必須以對自然有充足的接觸為基礎。十二三歲前,是孩子親近自然的關鍵期、敏感期,更多地讓孩子親近自然,會讓他們對世界萬物保持好奇,激發他們去探索自然奧秘,從而產生獨特的創新思維能力。
東籬小學常務副校長何琪介紹,學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全成都范圍,也有部分孩子來自北京、上海、無錫、青海、湖南等地。
現在,不少村裡的孩子都選擇進城上學,為什麼這些家長卻將孩子帶“回”山裡上學?何琪說:“現在的家長選擇學校,其實也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一部分家長跟隨孩子來山裡‘陪讀’,他們也很享受山裡的生活。一些家長還在山上租農房開民宿,開漢服館、茶藝館……逐漸在山上形成了一個小型社區。”
文馨的兒子在東籬小學上五年級,她和丈夫之前在上海、北京打拼多年,幾年前回到成都老家。在確定帶孩子來這裡讀書后,她便在山上租下農房開起了漢服館。文馨說,選擇讓孩子在這裡讀書,是因為認可學校的教育理念,“與大自然接觸得多,學習壓力沒那麼大,孩子更自由”。她還表示,孩子在自然中可以獲取感知幸福和快樂的能力,未來也能積極面對生活。
現在兒子快小學畢業了,她甚至有點舍不得離開這裡。文馨說,除了龍泉山的自然環境讓她留戀,孩子放學回家后一家人可以一起散步、聊天、運動,“在孩子長大前有這樣一段親子時光,一家人都很享受”。
軒軒是在大連一所私立學校讀完一年級后轉學過來的。說起轉學緣由,她的媽媽張華說是原來的學校課業重,“每天有做不完的卷子”。而現在這所學校,不會將知識死板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通過形象的、可接觸的方式,在自然中感受世界、理解知識。“家庭作業幾乎沒有,就是幫家長做家務,或畫一幅畫”。學校沒有考試,沒有競爭,“家長也變得平和”。
上了一學期,張華發現兒子從以前的乖巧聽話變得“放飛自我”。她認為,自然而然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變得多麼優秀,而是讓孩子回歸本我,“該哭哭,該笑笑”。
探討
“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期待不同,還要考慮經濟能力”
據介紹,東籬小學的前身是位於成都三聖鄉東籬菊園的東籬學堂。幾年前,當得知龍泉山上的一所村小被撤並后荒廢,校長專門到這裡考察,很快就被這裡的自然環境所吸引——學校被大山包圍,滿眼皆綠。於是,校方很快便決定搬遷於此。
記者採訪了解到,把孩子送到東籬小學的家長大部分是自由職業者,也有部分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高校教師等。據介紹,從東籬小學畢業的孩子,除了一部分選擇傳統教育外,有的還是繼續選擇新教育或出國留學。
來自江蘇無錫的錢女士表示,她選擇東籬小學是因為她想讓孩子在低齡階段有一個寬鬆、自由、友愛的環境,“他未來不一定會是傳統意義上多麼優秀的人,但在這種環境裡長大的孩子,應該是始終對外界保有一份熱愛,有著積極向上心態的人。”
也有家長表示,選擇這種新教育是一場“冒險”。他們認為,新教育不將學習成績放在首位,如果初中回歸傳統教育,能否很好地銜接和適應,存在一定風險。
文馨則表示,適合自己孩子的,並不代表適合所有孩子。學校在重視藝術、體育的同時,在文化課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的短板。錢女士也表示,目前選擇的這種新教育並不適合每一個家庭,因為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期待不一樣,另外也要考慮交通、生活、工作、經濟能力等。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 攝影記者 王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