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航天科技成果走進千家萬戶服務千行百業(科技視點)

2024年05月20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標注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高度和深度。

  發展航天事業不僅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需要,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本期選取載人航天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等領域代表應用,展示航天科技如何服務國計民生,創造美好生活。

  ——編  者  

  

  載人航天工程——

  空間應用成果加速落地

  本報記者  劉詩瑤

  4月26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根據計劃,乘組將利用艙內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在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開展90余項試(實)驗。后續,試(實)驗生成的樣品將由科學家深入開展分析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學應用成果。

  建造為應用、應用為根本,是打造中國人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自1992年立項實施起,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就著眼於充分發揮應用效益的目標,研制部署了一批國際領先的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設施,持續滾動開展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目前,我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應用有序展開、成果頻出。據統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以太空育種為例,在宇宙射線、微重力等極端環境作用下,太空“出差”的種子遺傳進化加速。經科研人員篩選培育,形成了特性穩定的新品種,提升傳統育種技術效率。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將來自黑龍江撫遠的蔓越莓種子帶回地球,在全球開創了蔓越莓太空育種的先例。

  此前,我國科研人員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培雜泰豐、華航香銀針等,在產量、品質、抗性上表現突出。國家農業農村信息中心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航天小麥品種“魯原502”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解決了大穗型小麥品種易倒伏難題,成為全國小麥種植的主導品種之一。截至目前,我國航天育種搭載實驗3000余項,育成主糧審定品種240多個,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種40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3600億元,年增產糧食約26億公斤。

  載人航天還在生命健康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我國航天員在軌周期一般長達6個月,身體機能深受太空失重、輻射等因素影響,開展相關醫學研究,有利於探究更多人體心血管和骨骼奧秘。我國科研團隊完成了中國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這也是國際上首例人工血管組織芯片研究,標志著中國成為國際上第二個具有在軌開展器官芯片實驗和分析能力的國家。地面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系列航天員健康維護和能力維持與增強技術,這些技術高效、無創、易操作、可穿戴,也可用於服務大眾健康。

  此外,我國在太空中關於微重力流體、燃燒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國家材料短板問題、改進相關產品生產加工工藝等作出了積極貢獻。以空間實驗獲得的一種非晶合金制備方法為例,相關成果已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設備的量產零部件。

  航天科技是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我國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等航天重器的研發和空間站建造過程中,應用了大量高精尖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帶動了微電子、機械制造、通信等多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工藝提升和產業升級。

  運載火箭外側都包裹著一個涂層,能夠實現較低的太陽吸收率和較高的紅外輻射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發揮航天科技優勢,將火箭用涂層應用於民用大型建筑群,研發了數十種高性能建筑涂料,附著力強、耐高溫、耐腐蝕,深受市場青睞,成功應用於陝西西安北客站樞紐工程、甘肅蘭州中川機場等大中型工程建設中。如今,越來越多大型建筑穿上了火箭同款“外衣”,進一步增強了基建的實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應用深度廣度不斷拓展

  本報記者  谷業凱

  江蘇省南京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無人機起落有序,飛行通暢。4月22日14時30分,一架搭載血液冷藏箱的無人機從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起飛,經過15分鐘固定航線飛行,降落在南京市浦口人民醫院門診樓前,准時完成血液運輸任務。2公裡之外,南京市浦口區消防救援大隊正在進行消防演練,無人機從飛駁車載機巢中飛出,視頻畫面實時回傳,紅外線熱成像系統迅速定位“被困人員”,幫助消防員實施救援。

  低空飛行,如何防止多架無人機相撞?怎樣讓不同用途無人機在規定區域飛行?就像地面上的汽車需要地圖和定位一樣,無人機低空安全飛行,少不了實時位置數據。在南京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就像“眼睛”,讓無人機可以精准感知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動化協同操作,並按照規劃的航線完成任務。

  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培介紹,通過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無人機可以輕鬆獲得動態厘米級精准定位服務能力,即使在外界環境干擾較強的區域,也依然能夠保証定位精度,降低飛行風險,提高作業效率。此外,基於矢量、衛星影像地圖,集成3D地形、氣象等多維數據,千尋位置自建的低空監管服務管理平台,相當於在空中部署了無形的“交通警察”,保障無人機等低空飛行設備的有序、安全、合規飛行。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近年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應用深度廣度不斷拓展,在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拓展生產生活應用場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時空賦能作用。

  在新疆塔城,國網塔城供電公司在額敏縣玉什喀拉蘇鎮薩爾吾楞村打造了5萬畝“電力+北斗”機井群控示范區,64口機井台區裝上了北斗智能斷路器等設備,定位服務結合傳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統,村民隻需手機操作就能為上百畝土地澆水﹔在浙江衢州,北斗亞米級高精度定位模組的車載終端輔助公交車和信號燈“隔空對話”,智慧交通系統會根據車輛實時位置調整紅綠燈時間,保障公共交通優先通行。

  “天作棋盤星作子”。如今,北斗系統已在眾多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在交通領域,全國道路營運車輛應用北斗系統超800萬輛,超4.8萬艘船舶、超1.3萬水上助導航設施應用北斗系統﹔在農業領域,全國超過10萬台農機已安裝北斗自動駕駛系統,接入國家精准農業綜合數據服務平台的農機裝備達到25.8萬台﹔應急管理服務方面,“北斗+安全智能監測預警雲平台”已在全國布設監測點8000多個,完成超過600次安全預警。

  2023年11月發布的《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各種類型的北斗終端設備(不含消費類電子)應用總量接近2300萬台/套,北斗應用滲透率超過50%。涉及國計民生主要行業的北斗終端設備應用數量超過1300萬台/套。

  “北斗產業發展歷經了起步、成熟和全球化服務三個階段,北斗應用規模不斷擴大、深度持續增強。”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表示,近年來,我國北斗產業始終保持了高速增長和快速發展態勢,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以及大眾應用等方面均得到巨大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高分專項工程——

  高質量遙感服務走向大眾

  本報記者  喻思南

  去年8月,受5號台風“杜蘇芮”影響,吉林北部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其中,扶余市農田積水嚴重,庄稼也被雨水沖刷得東倒西歪,隨時有倒伏風險。

  必須盡快搶救作物,補償農民損失。然而哪些耕地受災、受災情況如何,保險公司隻有掌握精准信息,才能快速理賠。正當農民焦急地等待救援時,基於當年5月至8月的高分衛星遙感數據,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光學、雷達、耕地數據等信息,快速提取了洪澇災害受災區域,確定了受災耕地的范圍,為損失核定、辦理理賠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得益於及時的保險賠付,扶余市農民清理積水、扶正倒伏的作物、補充肥料……經過各方努力,農田逐漸恢復了生機。

  賦能農業保險理賠,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工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分衛星被稱為太空中的“天眼”。自2010年啟動至今,高分專項工程突破了1500余項關鍵技術,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骨干網。

  “發展高分衛星不僅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更是惠及國民經濟和社會大眾的民生工程。”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書記兼高分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孟令杰介紹,高分衛星數據和成果已經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在國內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調查、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城鄉建設等28個行業,與老百姓“吃穿住行玩”息息相關。

  比如,在防災減災方面,用高分衛星制作的台風觀測高清雲圖,可以清晰地觀測到台風眼的結構以及運動變化的規律,精准預測發生在我國周邊的台風有關信息﹔在環境保護方面,高分衛星用於雲南的滇池、洱海等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監測,為當地開展水治理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2年12月,我國成功發射高分五號01A衛星,標志著高分專項工程空間段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目前,高分專項工程已全面轉入衛星應用階段。高分系列衛星本領越來越強,高分衛星遙感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在湖北省天門市,高分影像數據用於道路安保隱患點採集與設計,有效節約了道路安保工程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分衛星遙感數據幫助土地草原確權,能夠避免牧民因測量方法產生的分歧。

  為了讓高分衛星數據和技術成果更好服務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近年來,國家航天局聯合多個部門建設了國家遙感數據與應用服務平台。孟令杰介紹,該平台旨在綜合高分專項工程的衛星數據、技術成果和應用經驗,同時引接陸地、氣象、海洋有關衛星數據,共同搭建空間信息服務資源共享樞紐。今年4月,該平台業務版正式發布,包括此前發布的公眾版、科研版、國際版,將更好地助力我國遙感綜合應用能力邁上新台階。

  “未來,高分遙感數據應用產品不僅要服務國內,更要深度走向世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作出更大貢獻。”孟令杰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19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