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游火了,廣元如何搶佔文旅發展新風口?

5月5日,川觀新聞記者從廣元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獲悉,這個“五一”假期,古蜀道游持續火爆。整個“五一”假期,古蜀道沿線劍門關、翠雲廊、昭化古城等景區接待游客超過150萬人次。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動上,來廣元“邂逅”古驛、古樹、古橋的游客超過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超50%。
兩組數據折射的是古蜀道游的“火熱”程度。在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新聞發布會上,廣元市副市長劉素英介紹,蜀道徒步游、綠色生態游成為廣元旅游新熱點,自去年9月推出“古蜀道徒步游”以來,已吸引超20萬人次參與。
古蜀道游火了,廣元如何搶佔文旅發展新風口?
以活動“代言”
古蜀道游再添一把火
4月23日,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動在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高廟鋪和劍閣縣普安鎮攔馬牆兩地同時進行,超萬名徒步游愛好者和本地干部群眾參加。
這是廣元第二次舉辦“徒步古蜀道 對話翠雲廊”活動。自去年9月中旬解鎖“徒步游”新玩法以來,廣元在古蜀道游玩方式上接續創新。
從人員構成上看,本次活動吸引了更多文藝界、體育界人士,文化旅游、生態康養、戶外運動等行業協會代表,以及網絡短視頻、旅游、徒步博主,還有不少海外游客也加入“講古蜀道故事”的行列。
在演繹內容上,除了延續“張飛植柏”“點樹交印”等沉浸式表演和“通關文牒”打卡等內容,今年新增了司馬錯入蜀、張飛戰馬超等蜀道歷史故事,以及蜀道賦詩、三國群英cosplay等傳統和流行相結合的內容。
以活動為古蜀道游“代言”,帶動效果明顯。據統計,古蜀道高廟鋪至鬆寧橋段有2.2公裡,近期每天有2000多人次來此游覽。
廣元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羅全生認為,古蜀道游的“火”,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二是在保護前提下的活化利用,三是大力的宣傳推介和配套服務。”
古蜀道在廣元境內綿延近300公裡,共有文化遺產點130余處,沿路古道、古關、古城等文化遺產保存完好,尤其是與古道相伴而生的古柏,僅劍閣縣境內就有古柏7778株。近年來廣元落實“一樹一策”“一樹一碼”等措施,並整修古蜀道個別地段,增加了指示牌、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為徒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務。同時,當地還推出3條精品徒步旅游路線,並走進重慶、西安等地推介,不到一年時間,就吸引超20萬人次走進古蜀道。
流量變“留量”
還需培養更多“忠粉”
先后四次徒步古蜀道的旅行家吳濤對徒步人數的變化感受直觀。長期研究旅游,他對這一變化有著冷靜的思考:要考慮如何把古蜀道當前的流量變成“留量”。
參與兩次“古蜀道徒步游”活動前期准備工作,廣元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規劃指導與資源開發科負責人任玲認為,目前廣元的“古蜀道徒步游”還處於起步階段,要吸引並留住更多游客,還得從完善配套設施設備做起。
任玲以公共交通配套為例作了解釋:“徒步是單方向的,哪怕是自駕來的游客,徒步結束后也需要折返回停車場。”目前,廣元開通了部分路段公交車等,但仍無法完全滿足游客需要,要提升精准化服務水平,如定制出行服務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認為,徒步游客是在蜀道上走著看,就必須解決“動觀”和“靜觀”、走著看和站著看的矛盾,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的興趣愛好、體力情況、時間情況合理安排,設定不同的路線、路段和行走方式,同時做好道路暢通、導游等方面的服務。
採訪中,不管是本地文旅工作者還是行業專家學者,都提到了讓“古蜀道游”長久火爆的舉措:在加大古道、古樹、古關、古橋等保護力度的同時,經常性舉辦蜀道文化旅游活動,讓更多人關心蜀道、參觀蜀道,直至培養出一批古蜀道游的“忠粉”。
古道煥“新生”
政策引導促破圈更新
“讓人走起來,古蜀道才能‘活起來’。”羅全生表示,在推動古蜀道游中,政府應該回到引導位置,積極做好蜀道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常態化運營等職責則應該交還市場。
具體而言,廣元市一方面將積極配合國家、省級文物部門做好“蜀道金牛—蜀道(梓劍昭段)文物主題游徑”規劃建設﹔另一方面計劃將古蜀道游與當前人們喜愛、熱愛的活動結合起來,開展“古蜀道徒步游”常態化賽事等,持續不斷吸引游客打卡,讓古蜀道更有現代感,助力蜀道文化煥發新生機,規劃打造世界級步游道。
近期,《廣元市推動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試行)》出台,明確給予旅游民宿項目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補助,新修訂公布的《廣元市旅游營銷獎勵政策》也增加了研學旅行等獎勵類型。日前,廣元還邀請到全國34個省份的120余家旅行社走蜀道,借助旅行社的力量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介古蜀道游。
古蜀道游的內容還在不斷更新。劍閣縣即將完成古蜀道龍源段和白龍段兩條精品線路共11公裡的整修工作,計劃於今年下半年適時對外發布開放,屆時廣元的“古蜀道徒步游”精品線路將從3條增加至5條。
下一步,廣元還將陸續推出古蜀道利閬道、米倉道、陰平道等徒步游線路,進一步延伸古蜀道的游覽長度,挖掘古蜀道的文化深度。(川觀新聞記者 張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