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來自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的觀察:職業規劃有沒有最優解

2024年04月22日08:4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職業規劃有沒有最優解

4月20日,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教師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賽道總決賽在上海舉行。

為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大學生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水平、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2023年8月,教育部啟動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採取校賽、省賽、全國總決賽三級賽制,目前各地校賽、省賽已圓滿收官,全國2700多所高校的950余萬學子報名參賽。5月中上旬,學生成長賽道和就業賽道的全國總決賽也將舉行。

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全國高校已普遍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一位在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介紹,學校不僅將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課前置到新生入學前兩到三周,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每名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以便老師在日常的輔導、咨詢中有效幫助學生。

但是,這名老師發現,每到畢業季,還有一些學生對職業目標感到迷茫。近些年高校中興起的一股又一股“考証熱”就是例証,在“研考”“國考”“教資考”等報考人數屢屢創下新高的背后,是不少大學生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到底有哪些困惑?職業生涯規劃是否存在“最優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省賽舉辦期間採訪了多名參賽選手、高校教師及專家,試圖尋找問題的答案。

四個維度的偏差困擾大學生職業規劃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和選擇時的困惑到底來自哪裡?

鐘佳睿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學專業研二在讀學生,她發現最近身邊大部分同學正在進行著一套統一“操作”:准備“考公”繼而准備讀博。

“數學專業是工具類專業,就業方向廣泛。但我曾經也跟很多人一樣,總覺得數學專業將來就業方向單一。”鐘佳睿說,身邊的許多同學、長輩都認為“數學專業畢業后隻能從事科研工作或當數學老師”。在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下,有些人想通過考研轉換專業,有些人則希望通過“考公”脫離“隻能當數學老師”的局面。

有專家指出,大學生群體中的那些不理性的甚至盲從的“考証熱”源自“信息差”。

“很多學生對職業世界的認知存在偏差。”東北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健說,比如不少學生認為銀行招聘最多的應該是金融和財會專業的學生,但事實上,近幾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需要大量的計算機類人才,很多學生並不了解這類最新的市場變化信息,因此在進行職業規劃和選擇時,沒有做出相應的准備和調整。

有“信息差”的學生並不少見。

朱榮赫是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研三在讀學生。曾經,律師行業吸引他的是那份“刺激”,是“在法庭上唇槍舌劍”。但到律所實習后他才知道,律師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資料和案卷。“很多人以為律師隻要在法庭上說幾句話就能拿到高薪,其實律師背后所承受的壓力、所看的案卷數量都是難以想象的。”

朱榮赫接觸過一個醉酒駕駛案件的案卷。“看起來就像兩本書那樣厚,每一本至少有200頁。”朱榮赫說,“而且這可能只是正卷,還不包括副卷。”

很多學生有了困惑,特別是陷入到困境找老師咨詢時,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單一問題。

“學生們在職業規劃上的困惑確實挺多。”北京建筑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教師賈海燕梳理了一下,困惑主要體現在認知、信息、資源和技能4個維度。“在咨詢中,不少學生是幾個維度的困惑同時存在的。”她說。

賈海燕介紹,很多學生雖然知道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缺乏科學理性評估,行動盲從盲信。比如,不少低年級的學生看到學長學姐都考研,便得出了“隻有考研才有好工作”的結論,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真正想明白自己適不適合考研、考研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因為沒有真正想明白,所以也沒能很好地付諸行動。

到了畢業階段,看到周圍人都在參加各種考試,不少學生心裡發慌,也投入到“考試大軍”中。一些學生沒考好,便開始了“二戰”甚至“更多戰”,“但是,是誰定義了考研才一定有好工作?”賈海燕說,學生的這種困惑就是典型的在認知維度上出現了問題,如果再深入了解會發現,學生認知問題的背后還有信息獲取能力不足的問題,還有可能存在求職技能不足的問題,比如“簡歷做得一塌糊涂”等問題。

對自身認識不清是造成不少大學生迷茫困惑的重要原因。“每個大學生都要想清楚,你自己的內心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李家華是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北京市賽就業賽道高教組的評委,他認為,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還應該有個前提,就是對專業有充分的了解,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只是簡單地用分數作為衡量標准,“夠哪個專業的分就報哪個”,而沒有建立在對專業的充分了解上。

職業規劃要學會接納“不確定性”

“學生有困惑並不可怕。”賈海燕說,人在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產生迷茫和困惑,“不抗拒所謂的迷茫和不確定,這是我引導學生的第一步,第二步才會聚焦到學生當下迷茫困惑的具體問題”。

朱榮赫清楚地記得自己在一次求職過程中明顯地勝出過。那次崗位競爭,兩萬人投遞了簡歷,7000人進入筆試階段,最終僅有20多人拿到offer。做了充分准備的朱榮赫成為20多人中的一員,但最終卻因為身體的原因落選了。

“沒有人能一直贏”,這種從“脫穎而出”到“落寞離場”的過程讓朱榮赫深切體會到了什麼是職場的瞬息萬變。

很多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一線老師明確表示,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職業規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擁有接納“不確定性”的心態和能力。

“我落選的時候距離‘國考’和其他考試的時間已經非常近了,我心裡也五味雜陳。”朱榮赫說。不過他還是及時調整自己、擺正心態,最后通過了“國考”拿到了一個offer。

學會接納變化,並在接納中繼續尋找方向,對於大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收獲。

兩年前被調劑到俗稱“四大天坑”專業之一的生態環境工程專業時,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大二學生許秋實“一度很迷茫無助”,歷經數月參加水處理技術大賽,在固廢資源化工作室的點滴辛苦與進步,讓他逐漸燃起對專業的熱愛,通過專業技術改變農村環境的想法愈加強烈。

“從排斥、抵觸到熱愛並作為一生志業,許秋實的職業規劃軌跡充分體現了‘成長’二字。”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崔玲玲說。

“變”已經成為常態,因此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於坤認為,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好“度”,“職業生涯規劃也應該是動態適變,如果過度規劃,導致過細過嚴,反而會使職業生涯規劃失去可操作性和韌性,無法適應變化”。

既然不變的是“變”,那麼規劃還有意義嗎?

“生涯之學是應變之學。”李健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裡的“預”不僅有規劃的意思,更有准備的意思。

那麼,面對“變”的常態,學生要做哪些准備呢?

“敏捷的學習力。”李家華說,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出現,給很多人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路徑更寬了,能否適應這種變化核心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這才是一個人職業生涯真正穩定的東西,隻有這樣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職業規劃,大學生最缺的就是實踐

2007年,教育部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並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並不是開設課程之后就能一勞永逸。”賈海燕說,僅有職業規劃課程是遠遠不夠的。

一些教師指出,部分高校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上成了同學們口中的“水課”,當前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有待加強。

“這反映出當前高校的職業發展課程在信念與價值觀的引領、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及與學校其他人才培養環節協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或優化的問題。”於坤說,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導向、育人導向的課程,讓大學生在生涯認識等認識論層面上有所裨益固然不可或缺,但更要通過體系化設計、豐富全面的職業與就業指導實踐活動,推動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互相融合、互相促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尋求破解職業困惑的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實踐”成了高頻詞。

在李家華看來,當代大學生最缺的就是實踐。“他們從小到大都在校園中度過,對職業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和別人的描述中,對真實的職業崗位、社會、產業等缺乏了解。”

剛被調劑專業的那段時間,許秋實曾經很迷茫。不過,投入到實踐中很快幫他走出了那段迷茫:查閱資料,訪談專業教師、畢業生學長、用人單位,這些讓許秋實對職業的認知逐漸清晰起來。之后他又參與了市級校級的課題和項目,並到企業頂崗實習,有過這些實踐之后,許秋實又帶領團隊走進17個鄉村,持續112天,深入進行蚯蚓堆肥技術論証,通過兩年的實踐,許秋實完全走出了迷茫,不僅明晰了自己的職業目標,還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其實找崗位就跟談戀愛一樣。”李家華說,“你要了解這個對象,他對你的愛是真是假?是短期還是長期?在深度了解他的各個方面后才能決定是否和他進行匹配。”

鐘嘉睿就在不停地挑選適合自己職業的“戀愛對象”。先后在互聯網、金融、教育、咨詢等領域實習的她,發現自己擅長分析研究、撰寫報告書,溝通表達能力強,具備數據敏感度,這些都與投資分析師這一崗位的職業特性相契合。

經過實習的錘煉,鐘嘉睿成功破除了“學數學隻能當數學老師”這個刻板印象的“魔咒”,明確將自己的職業目標設定在金融領域。

這個過程不能僅靠學生自己來摸索,還需要教師的引導。不過,教師指導的關鍵詞依然是“實踐”,而且還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學生樹立專業願景。

“與其讓學生在教室裡上16個學時的生涯課,不如帶領學生真切地走到企業中,可能比坐在教室裡更能觸碰到學生的內在。”賈海燕說,比如某些工程專業的學生有幾十門專業課程,如果專業課老師單純給學生講管線怎麼走,學生會覺得很枯燥,也可能會覺得將來的工作沒有價值。“但是如果老師能夠站到職業和行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並從職業能夠為社會為民生的福祉去做什麼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生的專業願景就會更清晰更堅定。”

作為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評委,大賽期間,崔玲玲現場參與了廣東省、湖北省、海南省等5省決賽,網評了8個省提交的600余份學生參賽資料,崔玲玲發現,優秀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相似性:即能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區域發展結合,並在大學期間聚焦生涯目標展開豐富具體的成長行動。

職業生涯規劃並非萬能,不可能解決職業和人生中的全部問題,因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切規劃和計劃都有可能面臨隨時推倒重來的挑戰。“但它可以解決兩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目標和路徑問題。”於坤說,通過生涯規劃可以形成清晰的職業與人生目標方向,就像一座燈塔,讓人生的航船始終不會迷失方向。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樊未晨)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