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算力者得天下 成都怎樣打好“算力”這張牌?

成都智算中心
成都智算中心內部
去年成都大運會期間,一隻由AI喚醒的“神獸”——“蓉城·夔牛”憑實力出圈了一把。
彼時,成都正值多雨時節,這頭神獸能實現成都區域未來0-2小時短臨降雨預測,可以把范圍精確到方圓一公裡。
這頭“夔牛”的本質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准確來說,是短臨降水預測大模型。它的“覺醒”,靠的是海量的氣象數據以及海量的算力,配以技術“工藝”將模型加以“煉制”。
人臉識別、智能語音播報、自動駕駛、工業數字孿生,無數看得見的智能應用背后,其實都是看不見的算力在支撐。
算力就像是大模型“煉丹爐”裡的柴與火,柴沒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以至於,AI界流傳一句話:得算力者得天下。有了足夠的算力,才能接得住AI時代的潑天富貴。
但算力太貴了。ChatGPT“越來越聰明”的背后,需要龐大算力支撐,更需要昂貴的費用支撐。有業內機構分析稱,GPT-3的訓練成本大約在500萬美元/次。
縱然當前大多AI模型還遠達不到ChatGPT的算力需求,但在國內,可供大模型訓練的算力少、價格貴,也是制約人工智能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
於是,國內多地開始布局智算算力基礎設施,強化普惠算力供給。
訓練“蓉城·夔牛”的“煉丹爐”,正是成都智算中心,其於2022年5月投運,總投資109億元,是不折不扣的“國家隊”成員。
成都智算中心首期能提供總計300P的人工智能算力,相當於15萬台高性能個人計算機的算力。這在西南乃至國內都屬領先水平,但就賦能本地AI行業發展而言,成都智算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志國坦言:“還可以再拔高。”
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成都要怎樣用好“算力”這張牌?成都發布深度報道組記者進行了走訪調研。
A
在成都,都是誰在購買算力?
成都智算中心的實體建筑很大,總建筑面積約16420平方米,但走進其中,大量的空間不是人在辦公,而是機器在運轉。
在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的機房裡,機櫃服務器指示燈交替閃爍。每台機櫃側面,都有一個紅色的“天宮”標識。這就是成都智算中心的“最強大腦”,是實現300P強大算力背后的“秘密武器”——由華鯤振宇承建的“天宮”昇騰AI全棧基礎軟硬件平台。
300P算力,夠用嗎?
目前是飽和,未來肯定不夠。“我們目前的使用大約在95%以上”,王志國告訴記者,從上線之初,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資源應用就持續處於飽和狀態。
那麼,都是誰在購買算力?在成都智算中心的實時大屏上,有一張會及時更新的圖表,展示著其算力服務所覆蓋的行業——制造業、新能源、通信、教育、遙感、交通……
以教育領域的“行者AI音樂創客平台”為例,這是由成都潛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AI音樂創客教育的解決方案,集AI交互式作詞、作曲,AI歌唱合成及編曲等核心功能於一身。打開系統,隨便填寫幾行文字和曲線,很快就能合成一首歌曲。成都七中育才等多所學校,已經將其應用在了課堂中。這一AI模型的訓練,就是依靠了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支持。
再如制造業領域,白酒瓶印刷過程中,印刷表面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但人工目檢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錯誤率高等問題。四川數聚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都智算中心訓練酒瓶缺陷檢測的通用性大模型,研發了“玻璃酒瓶缺陷檢測AOI一體機”,解決了這一痛點。
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訓練的“工作數字人”大模型,讓數字人擁有AI寫作、智能講解、虛擬客服等智能功能,也是借助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支持。
成都智算中心目前的合作用戶是195家,這裡面,有大中小型企業,有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也有探索智慧治理的各級政府部門。
“未來,所有行業都會被‘AI化’一遍,現在隻能說剛剛邁入一個開端的開端”,王志國說,但迎接那樣一個未來,一定是在算力充足和算力普惠的前提下。讓AI賦能千行百業,就要讓算力用得上,用得起。
B
芯片捏住企業發展“命門”
一卡難求,怎麼破?
放眼全國,由於用於訓練AI的GPU需求激增,目前全行業都還呈現算力芯片一卡難求的狀態。同時,算力成本高,仍是橫在人工智能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所以各地加大力度布局智算算力基礎設施,就成為了關鍵。
“企業購買雲算力的成本每月高達幾萬元,還要和頭部企業一起排隊,我們不具備競爭力”,一名北京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迫切需要大體量、普惠的算力提供者。”當這家企業用上了北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普惠算力后,算力成本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成都智算中心比北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用更早一年,同樣面對來自各類中小企業不同程度的算力需求。有些企業盤子小,算力需求並不算很大,但一卡難求之際,是否能買到算力卻決定了這個模型乃至這個企業的“生死”。
成都愛迦科技專注於智能醫學研究與應用,其前身是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團隊,產品包含了智能心臟、智能放療、智能乳腺、智能肺等。
“最早這個團隊專門在川大裡面自建了一個算力中心。”成都愛迦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后期團隊開始企業化運作,在尋求新的算力資源的過程中接洽了成都智算中心。
合作后,愛迦科技將模型放在成都智算中心的平台上進行訓練和推理,其實前后隻進行了一個多月時間。“相對而言我們的算力需求不算很大,有些做音視頻、天氣預報的大模型,都是海量數據、海量計算。”
即便算力需求不算巨大,愛迦科技等一眾AI企業也都視算力為“命門”。尤其作為智能醫療類企業,愛迦科技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極高。市場被限制,加之價格普惠,所以與“國家隊”算力平台合作已成必然。
算力為王時代,國內各地紛紛布局智算算力基礎設施平台。但與之相應的是,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能企業正迎來爆炸式增長。來自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共有人工智能企業852家,普惠算力需求隻會越來越大。
如今,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使用已經接近飽和。未來,成都又將如何應對?
在簡陽市空天產業功能區,立昂雲數據(成都簡陽)一號基地項目正加快建設,其重點打造的功能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而在成都智算中心,二期擴容升級工程也已提上日程。“不論質量還是數量,讓成都的算力基礎再拔高,一定是必要的,”成都智算中心常務副總經理謝一明說。
C
算力太燒錢,怎麼把成本打下來?
“其實各地政府過去幾年建了大量算力基礎設施,但是當時主要集中在通用算力的布局,以數據的存取訪問為主要目的,而不是適合於大模型煉制的智算算力,”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告訴記者,大模型煉制的算力主體是高端GPU算力卡。目前英偉達的高端GPU算力對我國的出口受到美國政策限制。而國產算力仍然在努力發展中,算力生態仍不完善,生成能力仍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肖仰華提到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由各地政府、大型企業加大智算中心的建設規劃。
但對很多企業而言,轉投新算力體系的初期,會涉及到適配問題,也可能因為適配、停頓,從而產生新的成本。
比如成都智算中心是華為昇騰的算力體系,曾使用英偉達算力芯片的成都愛迦科技在最初接洽成都智算中心時,就擔心過適配問題。
“好在,兩周之內,我們的模型、算法、數據等就在他們的平台上完成了適配”,成都愛迦科技相關負責人說,智算中心的團隊會跟蹤處理技術問題,並進行后期維護。
“適配的過程需要時間、人員的投入,對很多企業而言確實耗不起”,謝一明說,“但我們適配階段是免費的,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塊成本。”
其實,算力即便普惠,也不能低於算力平台建設和維護的成本。對於許多企業而言,這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對於更多企業而言,較高的市場准入門檻會將它們直接攔在AI行業的大門外。
算力成本還能怎麼打下來?
成都智算中心的做法是,在算力合作模式上,可以直接租用,也可以對項目進行聯合孵化,或是以算力換股權。
“我們不能把自己視作‘賣’算力的機構,”謝一明認為,成都智算中心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不僅算力價格要低於市場價格,還要積極提供企業發展全周期的服務,例如資源嫁接、商業模式把脈、政策咨詢服務等。“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即通過一系列的服務和資源配套,讓企業降低整體成本,安心技術研發。
今年年初,成都率先開啟年度算力券申領工作,預計年度發放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去年我們通過申領算力券,減少了一半的費用”,四川啟睿克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去年企業使用了20萬元的算力。
這一舉措,也是希望更多潛在用戶實現“算力自由”。
成渝是我國“東數西算”工程八大樞紐節點。成都還承擔著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重要任務,未來成都的算力平台要輻射的不僅僅是本地企業。因而在肖仰華看來,一定要實現算力用得起、用得上,同時要“量、質”齊飛,讓算力質量、能力也大幅提升。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王俊峰 攝影 陶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