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漫天梨花描繪出金川小康路上新圖景

2024年04月12日08:2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漫天梨花描繪出金川小康路上新圖景

 陽春三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河谷的萬畝梨花一夜之間傲然綻放。河水奔流、梨花晶瑩、麥地碧綠、天空湛藍,這是一幅美麗恬淡的世外梨園畫卷。

  金川,因境內河流大金川得名,素有“嘉絨故土”“中國雪梨之鄉”“東女國”之美譽。在其蒼莽大山深處,與雪白梨花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高聳入雲的石碉、威嚴不減的乾隆御碑。200多年前,清乾隆皇帝為鞏固地方政權,歷時29年前后兩次出兵金川,維護了西南邊疆的穩定和統一。如今,金川河谷的黃土與風沙早已掩埋了這段硝煙四起的歷史,惟剩雪白梨花和百姓笑靨相映成景,描繪著“雲上新江南”小康路上的新圖景。

  “乾隆御碑”背后的故事

  3月下旬,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行阿壩·城鄉融合看金川”大型新聞採訪行動走進金川,來到了大金川河左岸、安寧鎮安寧村的乾隆御碑處。艷陽當空、春風料峭,游客三三兩兩從停車場爬至半山腰的御碑亭。這裡正是“御制平定金川勒銘噶喇依之碑”的刻立之處。

  跨入碑亭,一座黑漆漆的高大石碑闖入眼前。歷經200多年風霜,由花崗石鏨刻的石碑依然保存完好。碑身高4.5米,寬2米,厚1.3米,上面篆有漢、滿、藏、蒙四種文字﹔寶頂同樣由花崗石鏨制,雕刻“二龍戲珠”浮雕圖案﹔碑下有一碑座,高0.8米,長4.3米,寬2米。湊近細看,這塊重達數噸的巨石記載了乾隆皇帝兩次用兵金川的征戰史,透過鏨刻的碑文,以及乾隆御碑“一號講解員”張詩茂生動的講述,200多年前大小金川之戰越過時空重新變得生動。

  乾隆初年,四川西北部土司眾多,彼此之間常因承襲土職或疆界糾紛而械斗、仇殺,事端頻生。其中,大、小金川兩地由於傳承已久且曾有戰功,受到了清廷冊封,備受重視,勢力最為強盛。受封后,兩地經常打著朝廷的名號恃強凌弱,攪得地方不得安寧。

  乾隆七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病故。次年11月,清朝任命其弟莎羅奔承襲土司職。莎羅奔上任不久,襲取小金川,奪取了小金川印信。5年之后,又發兵攻打了其他幾位土司的轄區,漸漸迫近了進入內地的南大門。

  “這時的清政府原本才結束了另一場戰事,對大小金川的矛盾和斗爭無意派兵介入。然而大金川擴張的野心,已經威脅到了清廷邊地的穩定。”張詩茂說,大小金川地處要地,近接成都,遠連衛藏,是連接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橋梁和咽喉,然卻長期蠶食鄰封,不安駐牧,打破了川西地區各土司的均勢,極大地威脅到了邊地的穩定。為了保護當地太平,乾隆皇帝有心尋機進剿,為大小金川之役埋下了伏筆。此后,川陝總督慶復採用“以番治番”之法,數次聯合與大金川相鄰的多家土司發兵攻打大金川無果,乾隆皇帝終被激怒,連降兩道諭旨,調遣征苗有功的雲貴總督張廣泗補授川陝總督,期望通過大兵壓境,迫使金川地區的事態得以平息。第一次金川之役戰幕由此拉開。

  第一次金川之戰打了兩年,以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乞降結束,自此川邊平靜了20余年。第二次金川之役發生在1771年至1776年,清軍最終獲勝,平定金川。

  全國重點文物“中國碉王”

  為何金川如此難以攻打?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國碉王”之稱的金川縣曾達關的馬爾邦碉,或許可以一探究竟。

  金川縣馬奈鎮八角塘村。站在大金川河畔,兩岸的曾達東碉和馬爾邦碉兩座石碉高高聳立,氣勢雄偉。藏羌民居往往由大量石頭壘筑,但這處石碉卻和居住無關,而是當年土司們的軍事防御措施。

  金川縣政協原副主席丁德安長期研究金川歷史。據他介紹,曾達關位於大金川河下游,為一處古關隘,扼守通往丹巴之咽喉。兩碉夾峙江流兩岸,居高臨下,齊鎖要道,易守難攻。在金川之戰中,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為抵御清軍的進攻,在此險要之處修建了曾達東碉和馬爾邦碉。碉樓為石木結構,整體由下往上漸內收呈方錐形建筑,碉身密布瞭望和射擊孔。其中馬爾邦碉因其高度為51.2米,相當於20多層樓房的高度,牆體厚度可達80多厘米,因此擁有“碉王”之稱。

  石碉怎樣發揮作用?丁德安表示,這種石碉往往修建在要隘險道、聳立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防御和阻止敵人的進攻。因為地處有利位置,且居高臨下,很容易封鎖獨路險道,也具有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御作用。

  如果採用圍而不攻的戰術,那能否將碉內之人困到彈盡糧絕?當年的匠人早已想到后招。在當年大金川土司的大本營、今金川縣勒烏鎮,同樣有兩座石碉扼守大金川河兩岸。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石碉有暗道連通。兩岸人馬不僅可以通過暗道互通往來,還可以在暗道取水、儲糧,堅守石碉兩三個月不成問題。

  第一次金川之戰中,張廣泗面對金川的戰碉倍感艱難。戰碉易守難攻,堅固異常,清軍採用了掘地道、挖牆孔、斷水路、炮轟擊等各種辦法,均無法破解戰碉的嚴密戰線。在清軍束手無策之時,被圍困近兩年,已經彈盡糧絕、兵疲馬困的莎羅奔才主動請降結束了戰爭。而第二次金川之戰時,乾隆已休養生息數年,並且有長達20年的攻碉訓練,吸取了一征金川攻碉慘敗的教訓,最終攻破堅固碉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200多年過去,在金川各村寨,至今仍能看到不少古碉。丁德安說,史料記載金川縣的碉曾多達七八千座。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為防御土司之間打仗殃及平民,每個村寨、每戶人家都有修筑石碉的想法。家碉雖然高度更矮,仍能相互拱衛、起到防御作用﹔此外,有的百姓為顯示家庭富足,也選擇修筑石碉。如今,金川的部分石碉四周還遺留有石砌的掩體垛子以及深深淺淺的壕溝。當地百姓介紹,以前牧民放牧時,還曾在多處發現鉛子、炮彈、箭頭等清軍進攻大金川時的兵器。

  曾達關的馬爾邦碉歷時數百年而不倒,且高度位於川西北高原眾碉之首。2013年,曾達關碉(曾達東碉和馬爾邦碉)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碉不僅見証了乾隆打金川的歷史,也以因地制宜、壘石為室以及筑造堅固和布局嚴謹,展現出藏族百姓建筑藝術和營建技術的成就。

  “醉美梨花”助力農旅融合

  金川之戰結束以后,為頌揚政績,乾隆皇帝親自銘書,下令立下了“御制平定金川勒銘噶喇依之碑”。這塊曾經的功勞碑,也見証了此后經年一方百姓的安寧。

  丁德安表示,乾隆平定金川之戰先后投入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兩場艱苦的戰役,清朝在這一地區逐漸廢除了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打開了金川禁錮的歷史文化大門,為金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每當有游客來時,義務講解的張詩茂都會聲情並茂地表達他對乾隆御碑的看法,“這裡不僅是一個景點,它最重要的是傳遞了一個信息——國家隻有安定團結,老百姓才可能休養生息迎來發展。”

  200多年后的金川,已是萬畝梨園的“雲上新江南·醉美梨花源”,其“雪梨花景觀”“紅葉景觀”雙雙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景觀,成為全國唯一獲得兩項桂冠的“中國美麗田園”目的地。

  走進金川縣梨現代農業園區,可以看到路上山、田成格、渠成網,一幅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盡現眼前。按照農旅融合的建設思路,金川縣梨現代農業園區自2017年全面啟動建設,累計投入資金3.62億元。覆蓋金川縣沙耳鄉、慶寧鄉、咯爾鄉、勒烏鎮,總佔地面積1.2萬畝。其中,位於金川縣勒烏鎮金馬坪村的示范區規劃建設面積1298畝。目前,金川先后培育了雪梨深加工龍頭企業6家,研發制作雪梨膏、雪梨糖、雪梨飲品、雪梨烘烤片、雪梨酒等制品,培育創立了“金川雪梨膏”區域公共品牌。與此同時,金川的“雪梨經濟”已向旅游觀光、民俗文化拓展,當地圍繞金川雪梨,舉辦“梨花節”“雪梨採摘節”等節慶活動。近年來,金川縣因地制宜,堅持“一村一業、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高質量推進觀音村、安寧村、金馬坪村等美麗鄉村建設,安寧甘牛、慶寧團結等29個“一鄉一點”比學趕超、互學互促,鄉村振興畫卷徐徐鋪展。

  “我們邀請到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專業人士,他們有效結合了金川特色,並把‘千萬工程’經驗運用到金川的規劃設計全過程。”金川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李祥全介紹,根據2023年—2027年金川縣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全縣將因地制宜分為世外梨園田園綜合體、清潔能源示范基地、生態田園現代農業區等,產業格局形成一區一特色。

  “以前我們挑著擔子,坐車去城裡賣梨。現在城裡人坐車進村賞花、採摘、吃農家樂,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當地百姓的心裡話透著甜蜜,恰似金川雪梨的味道。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