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通車帶來啥?

運輸“南下北上”不再煩 跨省通勤“雙城”變“同城”

2024年04月10日19:51 | 來源:廣安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運輸“南下北上”不再煩 跨省通勤“雙城”變“同城”

通車儀式現場。記者 辛偉 曾誠 攝影報道

  “川渝南北大道(三期)正式通車!”4月8日上午11時許,川渝南北大道(三期)聯合通車儀式現場,隨著宣布聲落,一輛輛挂著川渝牌照的汽車有序地駛上路面,朝著重慶主城方向駛去。自此,連接川渝高竹新區和重慶中心城區的川渝南北大道全線建成通車。

  交通“毛細血管”連接經濟“大動脈”。川渝南北大道的連通,預計年通行車輛將達到550萬輛次以上,川渝高竹新區至重慶主城區物流成本每噸將節約60元以上,可帶動就業群體10萬人以上,帶動沿線產值1000億元以上。

  渝廣首條合作共建之路

  加速“同城化”

  川渝南北大道是川渝高竹新區連接重慶中心城區的主要干線,起於重慶繞城高速空港東互通,止於川渝高竹新區,全長約35公裡。

  該大道分三期逐段建設。一期起於重慶市渝北區木耳鎮,接空港東路,止於興隆鎮,長約10公裡,雙向六車道,已於2016年通車。二期起於一期終點,止於茨竹鎮茨竹村玉蘭溝,長約15公裡,雙向四車道,已於2021年通車。三期起於二期終點,經川渝交界的四方碑,止於鄰水縣高灘鎮石馬河村,全長9.97公裡(其中鄰水段6.82公裡、渝北段3.15公裡),採用一級公路標准建設,雙向六車道。

  兩年多來,渝廣兩地加快三期建設“步伐”:2021年7月啟動建設﹔2022年10月完成路基工程﹔2023年10月完成路面工程﹔2023年12月完成交安機電工程﹔2023年12月全線主體完工﹔2024年1月完成交工驗收,全線達到交付通車標准﹔2024年4月8日正式全線通車。

  一路連川渝,大道通四方。自此,川渝高竹新區可以快速直達重慶江北機場、重慶北站,至重慶中心城區的通行時間由原來的1小時縮減至30分鐘,大幅縮短了融城入圈的時空距離。

  “川渝南北大道(三期)是渝廣首條合作共建之路,由兩地共同謀劃、共同出資建設。”廣安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全線貫通后的川渝南北大道,將有效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有力推動兩地跨省域同城化發展。

  促進產業要素提升之路

  增強“吸引力”

  川渝高竹新區大多數企業來自重慶、配套重慶。通車后,川渝高竹新區企業運輸“南下北上”不再煩惱,新區與重慶將更加緊密地“串聯”起來,進一步促進產業要素提升。

  位於川渝高竹新區的四川萊森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摩托車汽缸體零部件生產、銷售、研發,產品大多發往重慶。對於該公司而言,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通車帶來的最直觀的效益,便是公司配送成本的降低。

  “這條道路的全線通車,使得公司產品運輸既壓縮了時間、又節省了成本。”該公司總經理田勇說,這也讓川渝高竹新區的區位優勢更明顯,對於企業招引人才有莫大好處。

  四川渝興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同樣位於川渝高竹新區,2021年從重慶江津整體搬到新區,產品100%發往重慶,再經重慶發往全國各地。

  “從川渝高竹新區運輸貨物到重慶空港工業園,以前隻能走210國道,且川渝交界處有10公裡山路,特別是‘九道拐’,路窄彎多,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如果選擇走G65高速,時間長、花費大。”該公司生產主管王海成說,南北大道全線通車就像打通了一條新區對外的“大動脈”,對於公司在建材、新能源汽車等新產品的研發、拓展以及市場投放方面都帶來極大好處,更加快捷,每年預計可節省物流成本約100萬元。

  “回家、上班都一樣方便,節省了不少時間,讓我們這種‘跨省通勤族’從‘雙城’變為‘同城’。”當天,在川渝高竹新區投資辦廠的四川勇圖精創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秀穎開車回重慶市沙坪壩區,直言方便快捷。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打破“結構化”

  平整的路面、清晰的標識、優美的景色……沿著川渝南北大道一路前行,舒適的駕乘體驗讓人心情愉悅。

  道路通則百業興。川渝南北大道全線貫通在為川渝高竹新區企業帶來便利的同時,還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方便當地群眾出行。

  在鄰水縣高灘鎮黨委書記劉強看來,大道途經茨竹、高灘,有利於全面提升通達時效性,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速渝廣城鄉融合發展。

  在距川渝南北大道不足1.5公裡的鄰水縣高灘鎮八家山家庭農場,綠樹成蔭,小橋流水,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交通便利了,游客會更多,我們的旅游資源和各類農特產品可以得到更好地推廣,更加期待這條路能夠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紅火起來。”鄰水縣高灘鎮八家山家庭農場主譚欽國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從曲折不平到平坦開闊,從1個小時縮短到半小時……這條道讓我們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安全性也更高了。”家住高灘鎮的居民李民告訴記者,他子女都住在渝北區,雙方經常兩地跑,如今路通了,和家人的時空距離更近了。

□鄰水融媒 張天文 記者 劉甜甜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