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將綠色低碳原則踐行於世園會生態建設、場館建設等7個方面
一花一草背后都有“綠色魔法”

“懸湖漱玉”瀑布景觀效果圖。 成都設計咨詢集團供圖
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啟幕在即。本屆世園會展園總數、境外展園數量、協會和企業展園數量均創下歷屆B類世園會之最。不僅如此,成都還在歷屆世園會承辦城市中首創編制《低碳管理方案》,將綠色低碳原則踐行於世園會生態建設、場館建設、能源供給、交通出行、宣傳活動、服務管理、園區運行7個方面。
節水節能的“綠色魔法”在成都世園會主會場園區各處上演:主會場入口處矗立的三片巨大的“芙蓉花瓣”預計年雨水收集量約2500噸,可滿足園區2公頃綠地日常澆灌用水需求﹔主展館採用分散空調,預計全年可節約電量6萬千瓦時﹔“懸湖漱玉”瀑布景觀的打造,基於原有地貌特征“順勢而為”……
入口處的“芙蓉花瓣”
是風景更是雨水收集器
在成都世園會主會場入口處,矗立著三片巨大的“芙蓉花瓣”——其中最大一片高16米、最寬處53米。
這些“芙蓉花瓣”不僅是風景,更具有實際功用。
園藝博覽會主角是花卉植物。然而,它們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維持“美貌”,因此,節水成為成都世園會的首要目標。
“‘芙蓉花瓣’其實是雨水收集器。”成都世園會主會場總規劃師、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黃聰介紹,雨水通過“花瓣”匯聚至中心,再通過管道引入位於地下的雨水過濾儲存系統。“預計年雨水收集量約2500噸,可滿足園區2公頃綠地的日常澆灌用水需求。”
進入主會場園區,沿著主路前行,記者又來到成都世園會主展館。作為主會場核心建筑中面積最大的場館,這裡同樣也有不少“綠色魔法”——
主展館有兩個總面積上千平方米的雨水花園,不僅可涵養地下水,還能滿足自身的澆灌需求。此外,主展館一改大型公共建筑設置中央空調的尋常做法,更多地採用分散空調。主展館的設計師、中建西南院設計三院總建筑師肖波以一組數據直觀體現節能效果:“分散空調佔整個場館空調負荷的42%。考慮成都夏季供冷3個月、冬季供暖2個月,空調每天運行8小時,全年可節約電量6萬千瓦時。以普通家庭空調年耗電量2000千瓦時計算,節約能耗相當於30個家庭的空調年能耗量。”
摩訶湖依山就勢
利用自然落差打造“懸湖漱玉”
主會場園區內的摩訶湖分上下兩湖,項目團隊在不改變原有地貌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湖間自然落差打造“懸湖漱玉”瀑布景觀。
“摩訶湖所在區域本就是兩級台地地貌,基於此,我們依山就勢營造上下兩湖,大大節約了工程挖方。”來自成都設計咨詢集團·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的項目負責人蔣勝銀介紹,為盡量減少能耗,“懸湖漱玉”設置了3種流量模式——重要活動時段,全流量開放,呈現宏偉氣勢﹔一般展出時段,瀑布分段流水形成潺潺流水景觀﹔夜間或普通時段,流量關閉,展示崖壁自然生態景色。
在生態治理上,主會場園區最重要的水系——絳溪河,也把保留原有自然風貌擺在首位。“我們在規劃設計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山水林田湖,並讓水面率在原先基礎上增加到3倍以上。”蔣勝銀介紹。
此外,成都世園會主會場還保留了園區范圍原有的28公頃樹林。這片“保留林”位於主展館通道一側。成都世園會專門編制《植物專項研究》,確保每棵樹都“在崗在編”﹔主會場園區在保留原有片林及楓楊、樟樹、柏木等鄉土樹種外,還結合景觀設計,對園區范圍內既有苗圃進行就地移植。
“綠色魔法”還有很多:園區建立了完善的海綿系統,通過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等措施,高效利用雨水,減少自來水使用﹔低碳花園驛站在建筑頂部設置光伏板,為驛站提供送風降溫、手機充電等所需的能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蒲南溪
同步播報
“打卡”邛崍分會場
走進4D互動影院“飛越”龍門山
位於成都邛崍市的龍門山生物多樣性博覽園是成都世園會邛崍分會場主場地。目前這裡准備得如何?又有哪些亮點?近日,記者在成都世園會邛崍分會場媒體採訪活動中展開探訪。
遠遠望去,龍門山生物多樣性博覽園的5個白色主體建筑如鵝卵石般錯落有致地“散落”在河邊,與周圍青山綠水融為一體。
在博覽園規劃展示中心裡,記者看到了模擬呈現的龍門山生態系統,包括溝谷密林生境、山地暖性竹林生境、山地岩石生境、山地密林和疏林灌叢(草甸)生境、農田生境、人工生境六大場景。
走進博覽園主展館,這裡總建筑面積約7400平方米,分5個分展館,通過模擬生物棲息地方式,將龍門山一帶的地貌特征、生物多樣性及人文要素等特色進行融合呈現,描繪出一幅秀美的“山澗靈石”原生生境畫卷。
“如3號分展館的金雕影院是4D互動影院。在這裡,可通過金雕視角,從4800多米高空向下‘飛’,領略龍門山一帶10多個景點。”龍門山生物多樣性博覽園設計師張博介紹。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