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信息產業持續迸發向“新”力(未來產業面面觀②)

本報記者 楊俊峰
2024年04月09日07: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3年9月3日,北京,小朋友在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會場體驗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2024年4月1日,在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實驗室6G綜合實驗室,科研人員展示自主研發的貝葉斯學習基帶芯片。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圖為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
  量子計算芯片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供圖(新華社發)

  數字技術、AI(人工智能)大模型、5G通信技術、區塊鏈……目前,信息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1月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未來信息產業發展,包括推動下一代移動通信、衛星互聯網、量子信息等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計算技術創新突破,加速類腦智能、群體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賦能,加速培育智能產業。

  面向未來,中國的信息產業持續迸發向“新”力,與各行業各領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支撐融合發展的基礎更加夯實,融合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

  

  產品創新迭代加速

  隨著未來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產品創新也在加速迭代。

  信息通信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目前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移動通信網絡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的跨越,數字便民實現普惠共享,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

  當前,中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截至2023年6月,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中國現有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截至2023年6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60.5%,較10年前提升32.4個百分點。中國90%以上的政務服務實現網上可辦,電子政務全球排名上升到第四十三位,成為全球增幅最高的國家之一。分享經濟、智慧出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新產品新業態競相涌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正在惠及更多人。

  現在,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6G技術也已走上發展快車道。

  2023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在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開幕論壇上表示,要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搶佔未來發展新優勢。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深入推進新型無線、新型網絡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行業加快補齊高端器件、基礎軟件等短板,加快推進6G技術研發與創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各方系統推進6G願景需求研究、技術研發、國際合作等各項工作,指導成立IMT-2030(6G)推進組,明確將6GHz頻段劃分給5G/6G使用,為6G創新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張雲明表示,6G作為新一代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需要全球產學研用各方凝聚共識、集思廣益、緊密合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堅持創新引領、體系攻關、應用牽引,加快5G融合應用發展,夯實6G應用基礎,推動信息通信企業與垂直行業企業交流合作,攜手構建6G應用生態。同時,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原則,加強溝通、擴大共識、深化合作,推動形成6G全球統一標准。

  在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上,中國也在加速行動。

  衛星互聯網是指可以提供寬帶接入業務的衛星通信系統。整個衛星互聯網產業,包含衛星制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和衛星應用等。

  有了衛星互聯網,就意味著天上成百上千顆衛星,能時刻與地球上的手機、輪船、飛機、汽車等交換信息——身處大山裡,也不必發愁沒信號,仍然可以盡情地網上“沖浪”,無論是在陸地、海上或者空中,都可以准確獲取貨物的位置、溫度等信息,船舶在哪兒、飛機實時動態都可“一目了然”﹔甚至全球農作物長得怎麼樣、有沒有發生病虫害,也都能盡在掌握。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新基建”,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范疇。2021年4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從事衛星互聯網的論証設計、研究試驗、工程設計、工程建設、工程服務、運行控制、運營管理等業務,目前已有試驗衛星在軌進行技術驗証。在此之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鴻雁”星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虹雲”星座以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天地一體化”星座都曾經開展全球低軌通信星座的設計論証並發射試驗衛星,為“星網”星座打下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頻率軌道資源基礎。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安徽、河南、四川和重慶等多地均出台政策支持衛星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內在衛星制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和衛星終端研制及創新應用等多個方向,向衛星互聯網全面推進。

  2023年2月23日,中星26號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已先后完成東經125度軌位的定點、在軌交付、測試驗証等工作,並於2023年6月開始提供服務,目前運行正常。

  該星是中國首顆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通信衛星,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平台,是滿足衛星互聯網及通信傳輸要求的新一代高通量通信衛星。

  隨著中星16號、中星19號和中星26號高通量通信衛星相繼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衛通已初步建成首張完整覆蓋中國國土全境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沿線重點區域的高軌衛星互聯網。

  中國量子科技也在加速發展,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在全力打造量子信息科創高地的安徽省,目前已集聚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60余家。

  作為量子信息三大研究領域,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相繼步入產業化“快車道”,提高應用領域生產力水平。

  和傳統通信相比,量子通信保密性更強。走進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五代量子保密通信設備一字排開,從“大櫃子”變成“小盒子”,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還可以無縫融入現有傳統通信光纖,實現共纖傳輸,極大降低使用成本。

  “得益於政務場景的開放,國盾開展的合肥城域量子網建設正推動量子保密通信設備技術迭代。”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周雷說,今年“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規模將繼續擴大。

  量子計算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

  此時此刻,來自全球多地的用戶正在遠程訪問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自2024年1月6日上線運行以來,它已吸引全球超過477萬人次訪問,完成超過16.8萬個運算任務。

  據了解,該量子計算機搭載72位自主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進的可編程、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科研人員介紹,超導量子計算機是基於超導電路量子芯片的量子計算機。

  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偉成博士介紹,“本源悟空”匹配了本源第三代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真正落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動化測試,量子計算機的整機運行效率大大提升。

  “量子算力可用時代”正在來臨,高性能的計算能力未來將在新藥研發、氣象分析等領域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於對微觀量子體系的調控,可實現超高精度測量。

  在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儀量子公司”)的檢測實驗室內,其自主研發的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下,一種新型材料表面的磁學特征宛如一幅抽象畫作。通過納米級的精密測量,能精准識別出僅相當於地磁場十幾分之一的磁信號。

  “顯微之中,預見的是量子產業不可限量的未來。”國儀量子公司副總裁許克標說,量子測量技術已應用至石油勘探、生命科學乃至航天航空等諸多領域,去年公司成交訂單額超過5億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把某些比較成熟的量子信息技術先行先試,形成未來產業的推動力,我們不能等。

  智能產業蓬勃興起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對各行各業深度賦能,隨之而來的是蓬勃興起的智能產業以及層出不窮的融合應用。

  文生視頻、智能家居、智慧工廠……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速度之快、應用范圍之廣備受矚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近年來,技術創新驅動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以原創算法、開源系統等為代表的關鍵技術助力人工智能發展迭代。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相關企業數量達4482家,人工智能產業鏈已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在智能語音和大模型領域,科大訊飛是國內領軍企業之一。

  2023年5月,科大訊飛發布了通用型基座大模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緊接著,他們以工業場景為結合點,以訊飛星火的通用能力為核心技術底座,推出羚羊工業大模型,具備工業文本生成、工業知識問答、工業理解計算、工業代碼生成、工業多模態等5大核心能力,能夠持續賦能制造業全流程。基於羚羊工業大模型,科大訊飛還重點打造了“數字工匠”人工智能應用產品。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本報記者說:“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近幾十年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之一。它可以改變內容生產方式,改變人機交互方式,改變傳統商業模式,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

  “大模型發展,應用才是硬道理。”劉慶峰介紹,訊飛星火大模型應用加速落地。“在落地應用層面,訊飛星火持續賦能千行百業,攜手保險、銀行、能源、汽車、通信等領域龍頭企業,打造大模型賦能的應用場景。”劉慶峰說。

  無人駕駛、VR體驗、智慧家居、智能制造……隨著技術發展與成熟,人工智能正在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影響著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業內專家介紹,“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基礎性、驅動性的技術力量,與制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從而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

  依托鐵路大模型,高鐵巡檢機器人實現了多模態融合診斷技術的精准應用,極大提升了鐵路檢修的安全性和效率﹔礦山大模型推進了人工智能大規模“下井”﹔氣象大模型通過AI推理的方式解決氣象的預測難題,使用一張卡就可以預測出來7天的天氣……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將有力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劉慶峰認為,目前中國在掌握先進大模型算法、推動算力軟硬件深度融合、加快行業落地應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在語音大模型、醫療大模型等領域已經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優勢。

  “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創新浪潮帶動下,預計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應用等各環節將迎來快速迭代演進和探索突破的關鍵時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中長期看,大模型將與制造、生物醫藥、能源、交通等諸多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並可能成為科學發現的新范式,不斷提升創新效率、拓展應用領域、提高生產效率,有望成為各行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賦能工具,帶動更大范圍創新。

  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我們訂單量很充足,開年就加緊生產,今年一季度產值達1.1億元,產品60%以上出口到歐美國家。”4月3日,在鐘山電子信息產業園,廣西科奈信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雲峰說。

  科奈信公司來自粵港澳大灣區,2022年入駐鐘山電子信息產業園。走進該公司的車間可以看到,工人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趕制一批耳機、智能音箱等出口產品。“目前,科奈信在廣東和廣西有兩大生產基地。今年總公司將廣東東莞的產能轉移到了鐘山縣,由於訂單不斷增加,一季度產值相比去年有較大的增幅。”張雲峰說。

  鐘山縣處於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區位、政策等優勢讓該縣成為承接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首選地之一。該縣出台了《扶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若干措施》,並將加速東融承接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作為2023年調查研究的重點。強化“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的鏈群思維,以引進的科奈信等灣區企業為鏈主,加強產業鏈招商,努力將鐘山電子信息產業園打造成為向東承接電子信息產業鏈、價值鏈轉移的加工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鐘山縣已引進電子信息企業30多家。2023年,鐘山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07.36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25億元,同比增長30.85%。

  鐘山縣紅火的產業發展只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未來信息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息,今年前兩月,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良好開局,部分領域和地區增勢良好。軟件業務收入超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軟件業利潤總額2064億元,同比增長11.5%。

  軟件產品收入穩中有升。前兩月,軟件產品收入3944億元,同比增長8.4%,佔全行業收入的23.1%。其中,工業軟件產品收入407億元,同比增長8.2%。

  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增速較高,新業態增勢喜人。前兩月,信息技術服務收入超1.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佔全行業收入的66%。其中,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共實現收入2102億元,同比增長13.8%﹔集成電路設計收入463億元,同比增長12%﹔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服務收入1378億元,同比增長3.8%。

  信息安全收入平穩增長。前兩月,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收入352億元,同比增長13.3%。

  從地區來看,京津冀地區增勢突出,長三角地區較快增長。1至2月份,京津冀地區完成軟件業務收入4317億元,同比增長20.9%,增速高出全國水平9個百分點﹔長三角地區完成軟件業務收入4829億元,同比增長11.3%。兩個地區軟件業務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25.3%、28.3%。

  主要軟件大省收入佔比提高。1至2月份,軟件業務收入居前5名的省份中,北京、廣東、江蘇、山東、上海軟件收入分別增長21%、11.9%、11.1%、8.4%和18%,五省(市)合計軟件業務收入12500億元,佔全國比重為73.3%,佔比較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