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繁多 口感軟糯
這一口青團,你吃上了嗎

軟糯美味的青團
4月4日,正逢清明,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個個香香軟糯的青團帶著“春味”登場,再度回歸到人們的視野裡。
吃青團是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習俗,傳統青團以青艾汁和糯米粉制成,便於保存,作為冷食在寒食節期間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食俗,青團也就成為清明節的傳統食物之一。南方大部分地區都保留了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近年來,青團在北方地區也逐漸流行起來,其軟糯的口感和美味的餡料深受歡迎。
成都人有自己的“青團”——艾蒿饃饃
成都也有“青團”,但它的味道與江南的青團大相徑庭。每到清明前后,成都的艾蒿饃饃便“探出頭來”,吸引著熱愛美食的人們。
老成都人所說的摘“清明菜”蒸饃饃,就是指做艾蒿饃饃,主要食材包括艾蒿和棉花草。這兩種野草都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能,老少皆宜,清香可口。春日降雨,艾蒿、棉花草抽出嫩葉。早在清明頭兩三天,在城外的田邊地角採摘散發著陣陣清香的艾蒿和棉花草葉子,帶回家后用水淘洗干淨,焯水剁碎后,加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搓成綠色米團。
不同於圓鼓鼓的青團,艾蒿饃饃的外形偏扁,顏色深綠色,其苦味比青團更重,餡兒可由炒制的鮮肉、臘肉或紅豆沙組成,口感綿軟細嫩,滿口生香,回味方長。“清明節前,家裡長輩都會做艾蒿饃饃,我吃的是臘肉餡兒的。”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小吳表示。
青團口味豐富 衍生產品種類多
當下,越來越多的傳統食物,在時令、季節、習俗的推動下,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市場上。在成都的各個商超生鮮區域、烘焙店鋪的顯眼位置,青團都已成為主角。肉鬆蛋黃青團、紅豆沙青團的咸甜搭配成為各個門店青團品類的主流。此外,紫薯、草莓、桂花、黑米等口味的彩色團子也乘勢亮相。“吃青團是順應時令的選擇。”成都一商超工作人員表示,寒食清明前,超市特地上架了更多青團產品,“不少顧客將青團作為春日踏青的口糧選擇。”
最近,青團的新消費場景已經出現,平台數據顯示,艾草青團熱度達538.1萬,本周上升424%。除了多種口味的青團外,成都還有青團豆花小火鍋、青團蛋糕、青團奶茶“應季”出現。青蓮上街一家咖啡店研發生產的青團蛋糕每年可以賣出500-600個,客戶遍布全國各地。此外,還有多個商家陸續推出DIY青團體驗活動,商家表示,市民參與熱情都很高。(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柳 吳茜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