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大幕拉開 安岳和通江入選

四川成為唯一有兩個試點的省份

2024年04月01日08:08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大幕拉開

  3月31日,為期4天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訓班(西南片區輪訓)在成都開班,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司)司長鄧超為參加培訓的學員們上了第一堂課。

  3月25日起,四川省文物局發布公告:面向社會征集全省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線索。4月中下旬,四川省文物局將繼續舉辦面對全省文物系統和相關成員單位代表的專題培訓。5月開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將轉入最重要的第二階段:實地調查,這一階段將持續至明年5月。2025年5月-2026年6月為四普的第三階段: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並向社會公布普查成果。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大幕,已徐徐拉開。

  2023年10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決定從當年11月起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

  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各級普查機構,確定技術標准和規范,開發普查系統與採集軟件,開展培訓、試點工作。全國共有13個縣(區)被選為第一階段的試點地區。其中,四川是唯一有兩個試點入選的省份,這兩個試點分別是以石窟古跡著稱的安岳,和擁有大量古代墓葬的通江。

  安岳縣 石窟寺

  新發現摩崖造像11處

  安岳縣的石窟寺(摩崖造像)經歷過五輪重點調查: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兩次石窟寺專項調查。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不詳﹔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144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215處。2020年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安岳石窟寺總數為177處。

  石窟大大小小,散落山野間。數據起起落落,似乎總也數不完。安岳石窟數量大、規模小、分布廣的特點,讓前幾次調查都沒能全面摸清具體情況。據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長謝楊介紹:在去年的第二次石窟寺專項調查中,調查隊歷時4個多月,分成3個組,深入全縣553個村(社區)逐個詳細排查,共新發現石窟寺(摩崖造像)246處,同時還發現了少量唐宋時期的佛教壁畫,為目前川渝境內發現的較早的佛教壁畫遺跡。

  確定為四普試點縣之后,工作領導小組選擇了岳陽鎮和兩板橋鎮作為試點區域,於今年2月∼3月,按照四普標准深入開展調查,又新發現摩崖造像11處。

  自不久前發出征集文物線索的通知后,他們又陸續收到文物線索130多條。

  通江縣 古墓葬群

  沉睡地下的“墓葬家族史”

  位於巴中市東北部的通江縣,古屬巴國,秦屬巴郡,西魏置縣,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建縣史。這裡不僅擁有豐富的川陝蘇區紅色文化,還有千佛崖唐代七級浮屠、白乳溪淨土變佛雕等“國之瑰寶”,以及擂鼓寨、得漢城等新石器時期遺址。

  通江還有一類數量豐富的古跡:墓葬。全縣有300多處古墓葬,所屬年代從漢至清,許多墓葬規模宏大、形制完整,內有精美的彩繪雕刻構件,為研究川東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喪葬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証。

  據四普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標准,明代至1911年期間的墓葬,原則上都應予以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古跡(元代及元代以前的古墓葬,則皆予認定)。通江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鄧天平表示,當地多數古墓葬為清代,至今仍有后人維護,“所以我們在登記的時候,首先會尊重這些后人的意願,他們同意讓自家祖墳被認定為文物古跡之后,才會去進一步評定和確認。”

  當一處墓葬被認定為文物古跡后,就意味著會對其進行配套的保護,從此不可隨意平整或破壞,在涉及到蓋房、修路等具體需求時,對於一些墓葬的后人來說,它可能是保護,也可能是限制,故此要以他們的意願為主。“以前我們每普查一次墓葬情況,就會有一些墓葬被盜,可能也是部分老百姓不願意主動來登記的原因。”鄧天平說,“其實墓裡面沒什麼值錢的物件,但總有人聞風而動,覺得有利可圖。”盡管如此,調查與宣傳為文物帶來的保護,終究是遠大於受損的危險。如今不僅有村民為了維護自家祖墳,主動將其上報為文物點,當地人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在這次試點普查工作中,普查隊在測繪、制圖、拍照、採集錄入數據的同時,也對墓葬形制、雕刻藝術、對聯內容進行研究,深入了解墓主身份、墓群聯系、家族文化等信息,一段段沉睡地下的“墓葬家族史”,在川東北的群山之間,緩緩浮現。

  新聞多一點

  文物普查意義重大

  2007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三普由此啟動,歷經4年多光陰,至2011年底完成。

  在這4年多的時間裡,前后近5萬名普查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社會志願者投身其中。通過他們的辛勤工作,“三普”取得了近7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信息和翔實數據,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萬余處,復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萬余處,大幅增進了我們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了解和掌握。在那4年多的時間裡,發生過多次自然災害,也都成為文物普查工作者們必須克服的困難。三普中還有工作人員犧牲:2009年7月,浙江青田縣文物普查隊隊長單潑,在一次野外工作休息時意外溺水身亡,年僅29歲﹔2010年4月,重慶市奉節縣普查隊員張澤權,在一次對文物點進行登記時,因雨后坡地濕滑而墜落身亡,年僅46歲。

  從三普到四普,一晃已過去了16年。一個人的一生,也不過屈指可數的幾個16年。對於歷經滄桑的文物來說,那或許是一秒,也可能是永恆——據三普統計,曾經登記過但當時已消失的文物,共計4萬多處,種種原因,有自然也有人為。

  也正因為此,記錄才格外有價值。在這片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大地上,從古至今,勤於調查者,勇於記錄者,生生不息。

  向他們致敬!(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