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追風箏”的人

一年營業額數百萬 他讓四川風箏飛向國際

2024年03月25日09:45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一年營業額數百萬 他讓四川風箏飛向國際

高加輝和他制作的風箏

高加輝和他制作的風箏

高加輝正在制作風箏

高加輝正在制作風箏

“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風箏又稱作“紙鳶”。每年春天,在成都及周邊的各大公園草坪上都能看到放風箏的人。

  崇州的金雞水陸村,是中國最大的風箏制作基地之一。3月23日,第五屆全國傳統風箏錦標賽即將在崇州開賽。

  3月21日,61歲的高加輝坐在金雞工藝風箏廠的小院裡,正低頭為一隻傳統金魚造型的金雞風箏上色,隻見他用毛筆勾勒出魚身,而后換紅色顏料涂抹魚鱗,“金雞風箏以紅、黃、綠、黑為主色,造型常見的有金魚、燕子、龍等圖案,純手工制作而成。”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畫了1000多隻風箏。這周末,他將帶著他的風箏,“出戰”風箏大賽。

  15歲學做風箏,22歲辦廠,成為當地首批“萬元戶”,曾帶動整個村上千人一起做風箏。2009年,他被認定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雞風箏扎制技藝傳承人。高加輝和風箏“拉扯”了近半個世紀,他說:“我這一生都在做風箏,隻想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傳承不能斷,這是使命。”

  近年來,老高的風箏還“火”到了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他也有了新的計劃:成立風箏協會,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國際,並不斷學習、精進手藝,繼續傳承金雞風箏扎制技藝和文化。

  1

  辦廠年營業額300萬~400萬元

  他是村裡首批“萬元戶”

  一根竹條彎成圓形,周圍用無紡布覆蓋,再用膠水黏合,一隻金魚眼睛就算完成一半。老高身后的院牆上挂滿了風箏,這些竹條在老高的“調試”下,突然就豐富起來,變成龍身、燕子、蝙蝠等骨架造型。

  老高背對著院牆,坐在兩幅景象中間,像是夾在兩種時空裡。手中未停下的制作,是他即將“出戰”風箏大賽的作品。而身后的風箏,則是他半生的成就與輝煌。“15歲跟著父親學做金雞風箏,我是第五代傳人(金雞風箏扎制)。如今不管造型、工藝怎樣變,傳統的燕子、金魚等造型始終保留著祖輩留下的樣式和制作方法。”

  金雞風箏由崇州金雞水陸村地名而來,獨特的制作工藝及造型,曾讓它撐起當地風箏產業半壁江山。端起手邊的茶缸,喝上一口濃茶,老高回憶起自己22歲的辦廠往事。“會一門手藝,就能養活一個家庭,我的父輩如此,我亦如此。”憑借精湛的手藝,老高的金雞工藝風箏廠成為當地風箏大戶,“村裡上千人跟著我做風箏。每天收上千斤竹子,光削竹子的人就有100個,還有用灰面熬制漿糊,灰面都是用大鍋不停地熬。”

  成規模地生產、制作、銷售風箏,也讓老高成為村裡首批“萬元戶”。“一年營業額在300萬~400萬元,銷售出去的風箏以噸來計算。”老高接著說,那時候眼前的幾畝地上,都是制作風箏的人,“上千人一起制作風箏的場景,很是壯觀。”每到風箏季(春節前后),西南地區幾個省份的大貨車就排著隊來村裡拉貨,“當時風箏界有個說法,叫‘東濰坊、西金雞’。”

  “3年前,風箏銷量都不錯,年營業少說也有上百萬元。”老高搖著頭看向身后的風箏,“今年銷量不太行。”不過,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他並不慌,“那就專注做好手藝。有時間了,我的學生人數自然就增加了,每年能教上千人做風箏,這門技藝后繼有人了,這讓我感到欣慰。”老高說的“學生”,是指跟著他學做風箏的人。如今,他經常會到當地各大小學裡講課,專門教孩子們制作金雞風箏。同時,成都的部分社區,甚至外省都經常有人來邀請他去開講座。

  2

  竹子要挑背陰面生長的

  試飛上百次才能出“高標准”

  老高拿起一隻傳統燕子造型的金雞風箏,扯住斗線讓風箏逆風而起,當風箏飛到一個合適的姿態,他便在斗線上系個疙瘩做標記。“扎風箏最考手藝的就是串斗線。斗線也叫提線,穿之前要先選好位置,才能讓風箏在起飛時呈現最佳姿態。”

  翻過風箏背面,輪廓骨架是由竹條支撐而成,而每隻風箏上的竹條有長有短,有厚有薄。“厚薄根據風箏大小調整。”老高隨手拿起一根還未削成型的長竹子介紹,選竹子也有講究,“竹子要選背陰面生長的,5~6年生長的竹子最好。砍竹子的時間要在冬季,不會生虫存放時間長。”竹條上覆蓋的布,都是從杭州定制回來的。“最早以前用石棉紙,然后是油紙、塑料,現在改良后常用的是無紡布。”老高說,四川地區的風通常2~3級,所以制作風箏的竹條要選稍微薄一點的,不然飛不高。“山東濰坊的風箏制作的竹條很厚,拿來我們四川放,就飛不起來。”

  老高擺弄著手中的風箏說,“以往一隻成品風箏,起碼要經歷1個月,上百次試飛才精准定位每個骨架的位置和斗線位置,有了‘標准’后才能批量制作。但現在市場形勢變了,越來越多的機器制成的風箏,少了人情味。”老高表示,在保持傳統造型和手工制作方面,他每年都會到省外學習、參觀、考察,“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金雞風箏造型不會變,但我會改良設計,比如燕子的骨架和上半身不變,但尾翼會融入新造型和元素。”

  3

  他的新計劃:

  成立崇州市風箏協會,帶動旅游經濟發展

  老高身后的牆上,挂著一隻巨大的龍頭風箏,“長100米,身上有108片龍鱗,每片龍鱗的尾部都插著雞毛。”這是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設計出來重量不足1公斤的風箏,龍頭栩栩如生,色彩艷麗。

  “風箏有四大類,八大種,造型上千。”老高解釋,四大類指的是龍類(串形風箏)、板子(平面風箏,如三角形、菱形等)、硬翅(骨架較為堅固,如金雞風箏)、軟翅(骨架柔軟,較為輕盈)。老高不斷對傳統風箏扎制技藝進行改良,於1983年創新研發了立體“架子風箏”,改變了金雞風箏隻有平面的歷史。2005年,他還推出了風靡至今的“三角風箏”。

  每年清明一過,他就會前往中國各地考察,請當地風箏經銷商提意見和建議。他的風箏在國外也很受歡迎,每年約有上萬隻風箏銷往越南、緬甸等國家,其中1.5米長的菱形風箏最受歡迎。“過段時間我准備去韓國放風箏。每次看到我的風箏在國外飛起來,我心裡就有種自豪感。”老高說:“我這一生都在做風箏。傳承不能斷,這是使命。”如今,他也有了新的計劃:成立崇州市風箏協會,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國際,並不斷學習、精進手藝,繼續傳承金雞風箏扎制技藝和文化。“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陶軻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