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明代蒙學讀物《明心寶鑒》——

海外流傳六百年,傳遞中華善文化(圓桌談)

2024年03月21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重刊明心寶鑒》
  線裝書局出版

  西班牙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明心寶鑒》手稿紀念版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供圖

  《明心寶鑒:中西文手稿》線裝版內頁
  線裝書局供圖

  《明心寶鑒》是一部刊行於明代的蒙學讀物,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相比,今天的國人對其知之較少,但它是目前發現的第一部被翻譯成西方文字(西班牙語)的中國古籍,有著約600年的海外傳播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經西班牙國家圖書館授權,線裝書局聯合外文出版社首次在中國大陸將《明心寶鑒》中、西文手稿整理影印出版。本報記者約請3位專家,圍繞該書的海外傳播歷程與重要意義開啟一場圓桌談,以增進大眾對這部中國古籍的了解。

  

  主持人:本報記者  張鵬禹

  專  家:金程宇(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姚  欣(線裝書局古籍部副主任、副編審)

  曹軒梓(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教育部、國家語委重大文化項目《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學術委員)

  

  16世紀傳至歐洲

  記者:《明心寶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傳遞出怎樣的思想?

  姚欣:《明心寶鑒》是一部雜糅儒、釋、道學說並匯集歷代先賢品德修養名言警句、勉學勸善的蒙書,最晚成書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心寶鑒》書名中的“明心”,取佛教“明心見性”之意,“寶鑒”即“寶鏡”,取借鑒之意。該書共兩卷20篇,上卷為: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勤學、訓子﹔下卷為: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內容涉及立身處世、齊家治國、修身養性、禮義觀念等多方面,每篇圍繞一個主題,分類纂輯先賢格言、俗語警句,文辭簡短精辟、易於習誦。

  記者:《明心寶鑒》在國內外的傳播概況如何?

  姚欣:該書在明代可謂家喻戶曉,官刻、私刻盛行,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所藏有明確刊刻時間、保存最完整的版本為太監曹玄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所刻,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和蘇州圖書館。在國內,清代以后,《明心寶鑒》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在國外,它問世不久即遠播海外,風行漢字文化圈數百年,至今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仍有很大影響。

  曹軒梓:《明心寶鑒》是目前發現的第一部被翻譯成西方文字的中國古籍,自16世紀傳至歐洲,成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學習中文的讀物。時至今日,該書至少被翻譯成8種語言,包括西班牙語、拉丁語、德語、英語、俄語、朝鮮語、日語、越南語。

  記者:《明心寶鑒》是如何被西班牙人發現並被翻譯至歐洲的?

  姚欣: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拉近了世界的距離。明隆慶元年(1567年)“開關”后,大批福建人遠赴東南亞經商或務工,《明心寶鑒》成為他們精神上的一種陪伴。1571年,隨著菲律賓馬尼拉成為西班牙殖民地,這裡逐漸變成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1588年,西班牙傳教士高母羨在馬尼拉傳教期間,發現《明心寶鑒》是一部很好的漢語學習入門教材,並被書中的內容所打動,遂於1590年前后將其翻譯成西班牙文。在菲律賓當地華人幫助下,西文手稿背面還抄錄了中文。1592年,高母羨因海難去世,3年后,高母羨的同會教友米格爾·德·貝納維德斯修士將這部手稿帶回西班牙,呈獻給費利佩王儲(即后來的費利佩三世),收藏於當時的皇家圖書館,后入藏西班牙國家圖書館。高母羨對《明心寶鑒》的翻譯,開啟了西方人翻譯中國古籍的先河。

  世界多所著名圖書館收藏

  記者:高母羨譯本傳入西班牙后,《明心寶鑒》在歐美文化圈的傳播情況如何?

  曹軒梓:在歐美文化圈,西班牙文版《明心寶鑒》的版本數量最多,折射出西班牙傳教士高母羨作為漢學先驅的貢獻。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數據庫(OCLC)檢索結果顯示,該書共有5個西文譯本。其中,1959年由卡洛斯·桑斯再次整理出版的西文版《明心寶鑒》館藏數最多,被全世界16家圖書館收藏,包括菲律賓聖托馬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以及美國10多所著名大學。《明心寶鑒》的拉丁文譯本出自16世紀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之手,他節譯該書部分篇目,取名為《諸家名言匯編》。由於該譯本未沿用原書名,導致其長期被埋沒。德語版《明心寶鑒》由約翰·海因裡希·普拉斯於1863年翻譯,被全世界19家圖書館收藏,其譯文還被收錄進著名語言學家尼古拉斯·特呂布納和作家愛德華·多雷爾·埃格洛夫的書中,可見其影響力。《明心寶鑒》英文版,除19世紀在英文期刊《印中搜聞》刊登的米憐譯介版知名度較高外,一些韓國譯者也自發地將《明心寶鑒》翻譯成英文,如2012年吉文堂發行的韓國光州大學中國哲學教授李熙宰的英文譯本。

  記者:《明心寶鑒》在日、韓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傳播情況如何?

  金程宇:明代出版事業發達,對外圖書交流頻繁。《明心寶鑒》問世不久后即通過遣明使、游歷僧、商人、留學生等迅速向東亞的日、韓及東南亞的越南等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傳播。在日本室町時代、朝鮮王朝前期、越南南北朝以前便可發現《明心寶鑒》傳入三地的蹤跡,《明心寶鑒》從此在漢字文化圈風行不輟。該書在日本的傳播,先由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五山留學僧從中國將此書帶回﹔文祿慶長之役(1592年—1598年)時,朝鮮本傳入﹔自江戶時代寬永三年(1626年)起又不斷有和刻本刊行。日本知識階層還編有《明意寶鑒》《童蒙先習》《童蒙抄》等大量相關書籍。明正統六年(1441年)后,《明心寶鑒》就借使臣傳入朝鮮半島。該書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在朝鮮清州刊刻,這也是已知存世最早的全文刊本,后以此本為底本的抄略本在韓國廣泛流傳。《明心寶鑒》最遲在16世紀下半葉已傳至越南,后來還產生了《明心寶鑒釋義》這樣帶有喃文注釋的本土衍生本。

  曹軒梓:《明心寶鑒》在漢字文化圈有廣泛影響。世界圖書館聯機書目數據庫(OCLC)收錄數據顯示,與其相關的朝鮮文著作多達423種,譯本有157種,首譯本刊刻於1868年。《明心寶鑒》至少有8個越南文版本和5個日文版本,其中,越南城市美術出版社發行的越南文譯本有5家圖書館收藏,1972年勉誠社發行的日文譯本有19家圖書館收藏。在韓國,《明心寶鑒》被編入不少本土漢語教材中,甚至在一些流行的影視劇中也會出現其身影,可見該書在韓國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和認可度。

  東方智慧影響西方世界

  記者:《明心寶鑒》在漢字文化圈與歐美文化圈的傳播,對海外讀者了解中華文化起到了哪些積極作用?

  金程宇:《明心寶鑒》作為語錄體蒙書,薈萃先賢格言警句,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傳入亞洲其他國家后,《明心寶鑒》也往往被用作蒙學教材廣泛使用。在朝鮮王朝時期,該書是當地蒙童入學后的中級教科書。在今天,韓國通行的漢語教材往往也收錄《明心寶鑒》相關內容,高麗大學、朝鮮大學等高校幾年前還將《明心寶鑒》作為學習漢語的必修課程。由此可見,該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明心寶鑒》文辭精煉又便於記誦,使得海外讀者更容易理解、體悟中華文化。書中向善的文化精神也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浸潤民眾的人格品性。

  姚欣:高母羨《明心寶鑒》雙語手稿,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奠基性貢獻,影響了以國王為代表的西班牙上層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其后,《明心寶鑒》又被翻譯成多種西方語言,與其他傳入歐洲的中華經典一道,在17、18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為西方啟蒙運動注入東方智慧,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世界意義。

  記者:高母羨《明心寶鑒》中西文手稿出版過程中有哪些新發現?

  姚欣:出版手稿的過程,是一次美妙的發現之旅。去年出版的《明心寶鑒:中西文手稿》線裝版,將高母羨同會教友貝納維德斯給王儲的信函和高母羨對一些章節的旁注進行了翻譯。它們作為一手資料,真實披露了傳教士對中國智慧、中國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中華文化的欣賞,定格下400年前西方人看待中國的目光。此外,《明心寶鑒:中西文手稿》線裝版對手稿原件的紙張、文字的變化、裝幀風格等進行了分析判斷,是對高母羨手稿研究的重要補充,為研究中西圖書交流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料。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