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看縣域 ▏連續16年獲特等獎,這所學校致力打造農村高中標杆

人民網成都3月1日電 (趙祖樂)2月29日下午,為挖掘好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城鄉一盤棋”的銳進之道,由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記者組成的“城鄉融合看縣域——全媒主題調研三台行”調研採訪團,來到了位於三台縣蘆溪鎮的蘆溪中學。該校以8成農村生源,實現75%本科上線率,連續16年獲綿陽普通高中教育綜合質量評價特等獎,成為了綿陽市農村高中的一柄標杆。
教育資源不協調,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難點之一。那麼,蘆溪中學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好成績的?
蘆溪中學。主辦方供圖
80%背后 是“讓每一個農村娃娃有書可讀”的兜底責任
縣域因“有城有鄉”的屬性,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三台縣,蘆溪鎮被稱作“鄉村裡的都市、都市裡的鄉村”,在城鄉融合中更具特殊性和典型性。
“我們這裡畢業的學生,出路都很好。”蘆溪中學辦公室主任王仁安自信地介紹,這份自信來自於學校對教育質量的把控。“近3年,學校的本科上線人數都在1200人左右,今年更是接近1400人。”
據悉,蘆溪中學在校學生近5000人,每個年級約1600名學生。這意味著近3年本科上線率約75%。這一數據,放在農村高中之中,成績突出。
“在校生源中,來自鎮上的不到20%,80%來自農村。”王仁安介紹,這與蘆溪中學的定位有關,“蘆溪中學是公辦學校,在全縣教育大盤中,具有兜底的責任,讓每一個農村娃娃有書可讀。”
多年來,蘆溪中學形成全寄宿制的辦學模式。“一方面,農村來的學生,父母一般在外務工,平時缺少家人陪伴和照料。”王仁安說,寄宿制解決了這一痛點,“老師給予父母般的陪伴效果,對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更有益。”另一方面,寄宿制還能節省學生的生活成本。王仁安說:“學校各項配套設施齊全,不僅有教學樓,還有足球場、電子閱覽室、藝術中心、實驗樓等,學生們能低成本享受豐富的課余生活。”
據統計,蘆溪中學寄宿制生源佔比超過90%,其中走讀生不到100人。“寄宿”學校的不止是學生,還有教師。王仁安說:“學校為老師提供了公租房保障住宿。老師白天晚上全員坐班,隨時為學生答疑,班主任更是早晚及課間操、早晚自習等全部到場。”
蘆溪中學。人民網 趙祖樂攝
75%背后 是“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的不斷拔高
讓學生有書可讀是基礎,更重要地是,還要讓學生們更好地讀書。“對於農村學生而言,教育仍是最好的出路。”蘆溪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任雙全說,在有限的辦學條件下,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更注重在提升辦學質量上下功夫,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去年暑期,蘆溪中學校史館建成。在校史館內,可以看到了這所創建於1947年的中學70多年的奮進畫卷——獲得全國學習科學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等國家級、省市級榮譽。
其中,寫滿一面牆的“自強教育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引起採訪團一行的注意。王仁安介紹,這套課程體系是蘆溪中學將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機融入到學校活動之中所構建的。“這套課程體系開發了78門特色校本課程,能充分滿足學生選課需要。其中《麥冬研究所》《詩韻舞流年》《紅樓夢探微》《排球小將養成手冊》《校園足球先鋒》《未來科技發燒友》等31門校本課程,開設穩定,效果較好,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重塑城鄉教育生態,經費保障是關鍵。據了解,4年前,三台縣在政府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承諾拿出7000萬元打造鄉鎮優質高中。其中,2021年至2023年累計完成投入6339萬元,對學校硬件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2024年,縣教體局還將投入600萬元改建學校第二運動場。目前,三台縣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數字化建設省內領先,為高考改革、特色辦學等提供了更大支撐。
近期,蘆溪中學剛完成省一級示范學校創建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蘆溪中學體育場的階梯上,有著“31.27°N,104.88E”字樣。任雙全說,這組數字是學校的坐標,寓意著這些農村的孩子們從這裡出發,走向全國,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