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新春走基層 | 戰旗村裡話振興

人民網 李平 彭茜 趙祖樂
2024年02月06日09:4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冬盡春將至,蓉城年味濃。近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裡張燈結彩,很是熱鬧。寬敞整潔的柏油路縱橫交錯,白牆青瓦的川西民居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鄉村十八坊”游客如織。

古色古香的“鄉村十八坊”游客如織。人民網 王凡攝

“鄉村十八坊”游客如織。人民網 王凡攝

走進位於“鄉村十八坊”的唐昌布鞋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擺滿貨架的精美布鞋,往裡走就是布鞋制作區,不少游客簇擁在工人面前,饒有興趣地詢問著布鞋的制作技藝。工人們一邊忙著剪幫、納底,一邊耐心地為游客解答。

賴淑芳是唐昌布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過去幾年裡,她的生活以及唐昌布鞋坊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今,在佔地100多平方米的唐昌布鞋坊,可以集中完成布鞋的制作、展示、銷售和體驗,不僅吸引了大量村民來學習布鞋制作技藝,同時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

唐昌布鞋坊內的工人正在趕制布鞋。人民網 王凡攝

唐昌布鞋坊內的工人正在趕制布鞋。人民網 王凡攝

“春節馬上就到了,來我們村旅游的人多了不少,我們也就更忙了。現在購買布鞋的途徑變多了,大家不僅可以從店裡買,還可以在網上買。很多游客回去后,還會介紹親戚朋友來買,內蒙古、新疆、海南這些地方的人都有。”賴淑芳說,布鞋的銷量越來越好,生活也更加有奔頭了,自己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讓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緊挨唐昌布鞋坊的醬油坊內,一個個醬缸整齊擺放,工人們不時地將醬缸打開進行翻晒,濃濃的香氣扑面而來。

前幾年,大學畢業后在成都從事印刷、銷售工作的劉暢回家鄉戰旗村探親時,聽說村裡要打造“鄉村十八坊”,頗有興趣,便決定留下來開一家醬油坊。然而,劉暢和合作伙伴估算后發現,開醬油坊光買豆子、置醬缸,就得投入60多萬元,而自有資金隻有20萬元,於是打起了退堂鼓。聽到消息后,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連忙協調,幫他們爭取到銀行貸款,這才成功開起了醬油坊。

在醬油坊忙碌的劉暢。人民網 王凡攝

在醬油坊忙碌的劉暢。人民網 王凡攝

“春節前后這段時間是我們的銷售旺季,人特別多。剛剛就有幾位顧客專門開車過來,買了很多瓶手工釀制醬油,他們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來我這裡打醬油。”劉暢說,“這段時間,每天差不多可以賣到100瓶,銷售額能達到2000塊錢。”

當被問及未來有何打算,劉暢坦言,現階段通過線下和線上方式購買醬油的顧客基本都來自周邊的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下一步,想把自家醬油坊的規模擴大,把名聲打出去,“讓更遠地方的人嘗到我們的醬油,也希望借此能夠為家鄉的鄉村振興作貢獻。”

開發新的消費場景,是戰旗村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之一。近年來,“鄉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商業街、天府農耕博物館、壹裡老街、天府戰旗酒店等等這些場景讓游客們有了更多消費選擇,也讓村民們有了致富的新思路。

航拍戰旗村。郫都融媒供圖

航拍戰旗村。郫都融媒供圖

“這幾年,我們探索出了‘組織引領、改革賦能、多元參與、共富共美’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實現了集體經濟增值、農業增產、村民增收。2023年村集體資產11658萬元,集體總收入687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88萬元。”高德敏介紹,過去一年,村裡大力發展新經濟,牽頭整合了村內農副產品加工、農業生產、文化旅游企業9家,組建戰旗村企業管理集團,拓展線上業務,開發“戰旗村”品牌產品60多項,促進農副、文旅產品銷售額增長20%。同時,他們還開展了“2.12戰旗幸福鄉村節”“七夕文化節”等文旅活動,打造“鄉村集市”新消費場景,接待北京、河南、浙江等各地黨政團及培訓班2000余個、6萬余人次。“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2023年來我們村旅游的人數有116萬左右,旅游收入達4600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除了大力發展以有機蔬菜、農副產品加工、郫縣豆瓣、食用菌等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和以“鄉村十八坊”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業,戰旗村還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了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

“戰旗村發展起來了,我們想把戰旗村鄉村發展的理念推廣出去,這也是我們學院的校訓——‘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含義。”高德敏表示,籌建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是為了打造立足成都、輻射全省、面向全國的鄉村振興教育基地、新農人學習成長基地,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交流、示范、推廣基地。如今,這裡已成為接地氣、有特色、具實效的鄉村振興人才實訓教育典范。

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人民網 王凡攝

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人民網 王凡攝

2020年,戰旗村與附近的金星村合並。合並后,村子面積擴大了,人口變多了,發展任務也更加繁重。

“像經營家庭一樣經營村庄,村庄發展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我們要讓戰旗村的新村民,也像老村民那樣改變生產生活面貌。”這是高德敏的口頭禪。在新的任務面前,戰旗村黨委制定了包括鄉村形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等在內的全新發展規劃,緊緊抓住集體經濟這個核心,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動新老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郫都區崇寧小學美術教師歐可洪一直居住在原來的金星村,成為戰旗村新村民后的這幾年,身邊發生的變化都被他看在了眼裡,“個人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居住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變得更好了。還有就是大家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的變化,現在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一說到自己是戰旗村的人,就有一種自豪感,變得非常自信。”

正如歐可洪說的那樣,漫步戰旗村大街小巷,在鋼筋水泥的現代感下,鄉村田園的野趣也觸手可及——川西民居風格的獨棟院落鱗次櫛比,每棟都配建有車庫,院子裡幾乎都種著花草或時令蔬菜,“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在這裡被生動演繹。

“未來戰旗村還要整合資源,做好村庄規劃與片區規劃,通過村民居住環境改善計劃、人才聚集計劃、村民增收計劃、村庄治理計劃等一攬子工作,讓新老戰旗人獲得更多實惠。”面對記者,高德敏道出了所有戰旗村人的共同心願,“讓戰旗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讓村民臉上笑容更多、日子更好,讓戰旗村的旗幟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高高飄揚。”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