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次體驗可能就會上癮有人甚至去深造或開店

是有多愛揉泥巴?從陶藝店玩到景德鎮

2024年02月05日09:4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是有多愛揉泥巴?從陶藝店玩到景德鎮

南鑼鼓巷的一家陶藝店 攝影/記者 張子淵

跳跳和爸爸一起做的杯子 攝影/記者 張子淵

  隨著拉坯機旋轉,一塊陶泥在手中不斷變化:一會兒高上去,一會兒低下來,逐漸變成制作者心中理想的模樣……在商場或旅游景區周邊常見的陶藝館裡,不少顧客前來體驗“玩泥巴”的喜悅。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景德鎮成了年輕人鐘愛的旅游旺地,他們在各自的城市接觸陶藝后,紛紛來到“瓷都”拜師學藝。

  年輕人涌向“瓷都”學藝

  Adia的陶藝之旅從北京一家商場裡的陶藝店開始。

  2020年,有朋友約她一起體驗陶藝,三個朋友在店裡待了3個小時左右,Adia一下就愛上了制作陶藝的過程。回到家后,Adia開始搜索關於拉坯(陶藝制作的一環)的教學視頻,還看了不少手捏陶藝的創作視頻。看著博主們手中不斷旋轉的泥土慢慢成型,她覺得是一種享受。

  2023年國慶假期時,打算外出旅游的Adia想到了“瓷都”景德鎮,於是她找到一家當地的陶藝工作室,報名了為期9天的課程,正式開啟學藝之旅。

  來到景德鎮,Adia說她“解鎖”了一個新世界。在這裡,陶藝有很多不同的成型方式,有拉坯、手捏或者泥板成型,還有不同釉料和不同燒制方式。

  每一種方式相互搭配,都能有不同的效果,這裡的陶藝師傅完全能憑借自己的想法,創造出充滿個性的工藝品。

  自從接觸陶藝后,Adia就很喜歡和陶藝師傅聊天,她說與他們交流,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跟著豐富了起來。

  在景德鎮的9天時間裡,Adia每天上午10點開始上課,一整天都泡在工作室裡和泥巴為伍,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作為一個新手,Adia覺得最難也是最基礎的內容就是拉坯環節的“定中心”。僅這樣一個基礎的內容,Adia就練了三四天。但她並沒氣餒,而是不斷從失敗中磨煉技巧。要用多少水,要用多大力,這些都要在老師輔導后,通過大量練習來達成。

  一遍遍拉坯,一拉就是一天,Adia累得腰酸背疼,回到酒店就倒頭大睡。

  小潘也是2023年假期來到了景德鎮,除了上足7天的體驗班外,她還在景德鎮裡好好逛了逛。

  她發現,景德鎮商戶賣的陶瓷都有自己的風格,創意相當豐富,“各種奇形怪狀的杯子,不同風格的首飾都見到了,好像在那裡,必須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才能拿出來賣。”

  而同樣是來景德鎮學藝的小潘,本來隻報名了拉坯的學習,可后來她發現,要想燒出更有創造性的作品,手捏也十分關鍵,於是她又改報了手捏課程。

  整個課程下來,小潘做了20多個成品,她最喜歡的是自己做的一隻七彩的杯子,圖案靈感源於太陽。

  商場裡體驗“玩泥巴”樂趣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許多去景德鎮學藝的年輕人都是從所在城市裡的小小陶藝店開始接觸陶藝的。時尚潮流的商業體裡,總有陶藝店的一畝三分地。它們的佔地面積一般不大,環境安靜愜意,陳設簡單溫馨,大多是用顧客們做好后還沒來得及取走的小陶藝品來作為店內裝飾。

  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一家陶藝店裡,雖然不是休息日,不過店裡仍有年輕人在“玩泥巴”。

  父母帶著小孩子、年輕人帶著另一半,這種“人傳人”是陶藝店的主要顧客來源方式。

  剛放寒假,8歲的跳跳便和父親一起來商場裡“玩泥巴”。手中沾上水,浸濕一團泥土,隨著腳下的拉坯機開始轉動,泥土隨著蜷縮的手掌變成圓柱形。

  這是跳跳和父親第一次做陶藝,他們決定親手做一個陶藝品送給媽媽當生日禮物。

  由於是第一次玩,店員手把手地教了他們如何拉坯。

  看起來步驟很簡單,但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泥土要定在拉坯機的中心,在手中反復升降幾次,基本成型后,就要在頂上開孔,然后隨著拉坯機的轉動讓孔洞越來越大,形成杯碗狀,之后才能慢慢調整杯壁的薄厚程度。

  第一次,跳跳和父親把孔開漏了,隻能把泥土堆積在一起重新塑形﹔第二次,雖然開了孔,但杯壁上沿高低不平,店員說這是泥土的中心沒有定好,跑偏了﹔第三次,好不容易有了些樣子,但因為手上的水太多,泥土太稀了,隨著拉坯機旋轉的離心力,杯子被甩成了盤子。

  經過一個多小時,父子倆手中的泥越來越少,杯子也越來越小,越往后做,反而不如前面的像樣子。

  終於在嘗試了七八次后,一個大概成型的杯子出現了。店員幫忙修整了一下,讓杯子形狀更加規整。

  然后,還要等待泥土完全干透,四五天之后可以上釉涂色。涂色以后還需要經過燒制,等待兩三周的時間他們才能拿到最終的成品。

  這次親子體驗花費200多元,最終得到了一隻小小的杯子。雖然單論物品的價值並不高,但父子倆的體驗感卻都很不錯。

  拉坯完成后,跳跳父子手上全是泥漿,不知怎的,臉上和帽子上也蹭上了泥。跳跳很高興自己能親手做一個禮物給媽媽,更期盼著五天后來涂色上釉。

  對於跳跳爸爸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親子體驗。除了打電子游戲,這是父子倆第二種可以一起專注一個多小時做的事。

  由於是工作日的上午,陶藝店的客人並不多,但跳跳父子制作的過程中,還是吸引了一些路人駐足觀看。

  店員說,一般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到店的顧客才會稍微多一點,而周末的下午或晚上,客人會相對集中,到店甚至需要排隊。

  這種快樂可以“代際相傳”

  為什麼年輕人會喜歡做陶藝,一位在鼓樓開了7年陶藝店的老板說出了要訣——“靜心”。他說,自己店裡就有位顧客,是一名從事翻譯工作的外國友人,也是陶藝制作的鐵粉。

  據外國友人說,他因為工作壓力大,經常覺得煩躁,就連跑步時也無法靜下心來,腦子裡總是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隻有做陶藝,能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好幾個小時。

  這一點,在景德鎮學習陶藝的Adia也深有同感。她認為,陶藝能夠撫平焦躁焦慮,是難得的能夠讓人心平氣和地去做的一件事。

  Adia把自己的感受發到了網上,她說陶藝能夠讓人感悟人生,比如拉坯的時候,當你想精益求精,特別追求完美的時候,往往更容易出現失誤,但如果及時停止,反而可能獲得一個完美的作品。通過這一點,Adia悟到了“適可而止”。

  小潘覺得,制作陶藝能夠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泥土本身是一個灰灰的、很丑的東西,通過陶藝加工能讓它變得很好看,並且有價值,這個過程很考驗耐心,但光有耐心還不行,還需要創造力。”

  在鼓樓開了一家夫妻店的陶藝店老板張勇覺得,陶藝店之所以能十幾年來始終有生命力,歸根溯源是人們忘記不了“玩泥巴”和“做手工”的快樂。他從前在窯廠工作,后來辭職在老家開陶藝店,再后來把陶藝店開到了北京。他接觸過很多玩陶藝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表示,用雙手去捏、揉泥巴的感覺是很令人快樂的。張勇發現,這種快樂是可以代際相傳的。不少小朋友是家長帶著接觸陶藝,而這些家長裡很多小時候都有過玩陶藝的經歷,他們想讓孩子也體驗體驗“玩泥巴”的快樂。

  家長們會拿著家裡的一個不起眼的杯子或者小碗跟孩子說:“這個是爸爸(媽媽)小時候親手做的。”而孩子看到這樣的東西就會感覺很神奇,也想自己親手做一個。

  正說著,張勇的店裡來了一個小姑娘。孩子姥姥說,外孫女前幾天打碎了一個碗,跟另一隻碗配不上對兒了,看見店裡的陶藝作品,她就想自己做一個一樣的小碗來配對兒,彌補遺憾……

  學成歸來開家小店賺錢嗎?

  文子西是在辭職后去景德鎮學陶藝的,每天從上午10點做到晚上10點,成為那段時間她的生活節奏。20天的時間裡,她一共做了70多件作品。

  “當時學了幾天,拉坯我就已經能做得很好了,沒想到修坯更難。”文子西回憶,有一天她修壞了七八個坯子,心態就有點炸。后來才知道,修坯最重要的是心靜,需要慢下來。“但我是個脾氣很急的人,所以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修好。”

  在景德鎮的那段時間裡,文子西最滿意的作品是自己手捏的一個泥塑,她覺得那是自己獨創的IP,她在泥塑中加入了潮玩元素。

  在景德鎮,文子西曾一邊學陶藝一邊做著今后的打算。她一度計劃著學會陶藝后回家開個陶藝店。她身邊一起學習陶藝的同學裡,多數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

  不過,文子西最終還是冷靜了下來,放棄了開陶藝店的想法。

  她核算過成本,開一家陶藝店店小利薄,她擔心自己很難隻憑熱情堅持下來。不過,文子西並沒有完全放棄開店的想法,她把這顆種子埋藏在心底,想著以后沒准會有機會開一家陶藝小店。

  從大眾點評上的數據來看,北京的陶藝店有數百家之多,有些是專門做陶藝的小門店,還有很多是在一些手工坊或兒童藝術培訓機構中設置的陶藝課程。

  以目前北京的陶藝店為例,不少店的經營時間長達十余年,少的也有三四年。

  “開陶藝店就跟這門手藝一樣,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過程,但是卻沒辦法擴張太多。”在鼓樓附近開陶藝店的一位店主說,前幾年鼓樓周邊開了不少陶藝店,現在留下的還是幾家老店。

  陶藝店開在商圈或景區周邊就不缺少客源,一部分是穩定的愛好者,一部分是每天都會新增的體驗者。

  而體驗者中會有一部分人變成愛好者,這個基數足夠穩定和龐大。一是能控制成本,二是有穩定的客源,是一些陶藝店能一口氣開很多年的共性特征。

  據南鑼鼓巷北側的一家陶藝店的老板介紹,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這位老板介紹說,喜歡陶藝的游客一直很多,好多年輕人都是逛街走到這裡,就想進店試一試,其中一部分人在嘗試后就喜歡上了陶藝,不但會再次光顧,有些還會介紹朋友來玩。所以,陶藝店裡的回頭客其實不少。

  一位在北京有著近十年開店經驗的陶藝店店主介紹,能夠堅持下來的陶藝店,店主一般都是陶藝發燒友,他們開店更多的是出於真心熱愛陶藝。

  該老板還說,據他了解,目前北京城裡的商圈和景點周圍都分布著陶藝店,來來往往的人流是這些陶藝店的主要客源,這些散客裡會有一部分轉化為陶藝愛好者,不定期到店做陶藝。

  最有趣的是,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最后家長反而比孩子更喜歡陶藝。

  更有一些陶藝愛好者會自己在家置辦一台拉坯機,在家反復練習,然后把拉好的坯拿到陶藝店來燒制。

  文/記者 張子淵 實習生 白悅瑤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