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涼山學生合唱《別知己》 唱哭支教老師

支教老師:這是學生們送給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2024年01月30日10:01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涼山學生合唱《別知己》 唱哭支教老師

謝夢淋和學生們一起吃蛋糕

近日,一段大涼山學生們集體起立合唱《別知己》唱哭幫扶老師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

  1月28日,記者採訪了解到,視頻中的這位老師名叫謝夢淋,是浙江寧波市咸祥中學選派到四川涼山州越西中學開展教育幫扶的老師。如今,幫扶已滿一年半,謝夢淋已離開涼山返回寧波,但學生們的送別令她終生難忘。

  “孩子們是懂感恩的,日常生活中一件我覺得不起眼的小事,他們也會放在心上。”謝夢淋告訴記者,在越西,最讓她觸動的一個詞便是“卡莎莎”(彝語“謝謝”),最讓她破防的畫面是學生遠遠地向她鞠躬。在謝夢淋看來,這些經歷是學生們送給她最珍貴的禮物。

  支教:謝老師上課既生動又有趣

  謝夢淋是浙江省寧波市咸祥中學的化學教師。

  2022年8月,寧波市開啟“組團式”教育幫扶涼山行動,從全市選派一批骨干教師,幫助涼山各縣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應寧波市教育局選派,時年29歲的謝夢淋和同事們接過了甬涼對口協作的教育接力棒,她被選中幫扶涼山州越西縣越西中學。“當時越西還沒通動車,我們坐了很久的車,路上翻了一座又一座山。”

  記者從越西中學了解到,來到該校后,謝夢淋成了高2022級2班和10班的化學老師,她憑借過去七年的教學經驗因材施教,將化學和生活結合起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充分掌握常識,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和有趣的教學方式,贏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

  “以前,我一直覺得學習知識十分枯燥,謝老師來了以后,我才發現化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知識和常識也可以以十分有趣的方式進入我的大腦。”“上課既生動又有趣,在謝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驗操作、觀察事物變化,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這是學生們對謝夢淋的評價。

  離別:學生們穿著彝族服飾合唱《別知己》

  今年1月,一年半的幫扶工作很快過去,謝夢淋等首批教師也將離開涼山返回寧波。

  1月14日,越西中學高2022級2班的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利用周末,邀請謝老師重返教室,學生們有的朗誦原創詩歌,有的表演民族歌舞,為她舉行了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歡送活動。

  最讓謝老師感動的是,全班60位同學都穿上了當地極具特色的彝族服飾。學生們還為謝老師獻上了彝族的“英雄帶”,拉著她一起載歌載舞,還送給她很多小禮物……

  活動最后,學生們紛紛纏著謝老師合影留念,並且集體為她合唱了一首涼山人民耳熟能詳的送別歌《別知己》,純真的歌聲唱哭了謝夢淋。學生們說,涼山的送別,是需要歡歌熱舞的。

  感動之余,謝夢淋告訴學生們:“短暫的離別,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有的同學可能會為了再見我一面,就走出大山,來到浙江,來到寧波。老師也會在寧波等你們,那時你們隻要跟我說一聲‘老師我來了’,就可以了。”

  1月15日的晚自習,是謝夢淋給學生們上的最后一堂課。他們一起學習如何告別,她和同學們都忍不住哭了。

  課堂上,謝夢淋還給學生們分發了喜糖和送別禮物。“原本計劃在去年過年時舉辦婚禮,為了圓我的支教夢,我先生已經等了我一年,今年過年我們要辦婚禮了。”原來,謝老師要結婚了!

  “孩子們是懂感恩的,日常生活中一件我覺得不起眼的小事,他們也會放在心上,然后感謝我,向我鞠躬,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謝夢淋告訴記者,在越西,最讓她觸動的一個詞便是“卡莎莎”(彝語“謝謝”),最讓她破防的畫面是學生遠遠地向她鞠躬。

  感動

  父母忙於生計

  孩子們卻不輕言放棄

  1月16日,在離開越西的動車上,謝夢淋翻開一本沉甸甸的活頁本,那是全體學生寫給謝老師的信。

  “您走之后,還會回來看我們嗎?浙江與四川橫跨了大半個中國,您若來不了,那就我去,我會好好學習,努力鍛煉,爭取去浙江看望您。”

  “老師您的眼裡有光,炙熱又充滿著希望,像太陽般帶來了溫暖,驅散了很多不快。我會走出去,然后跟您一樣,滿載希望和溫暖回來,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您的聲音如此溫柔,當然,您的性格也很溫柔。我真的覺得自己挺笨的,但您從來不會說我們笨,即使一道題反反復復地講,您也不會不耐煩。”

  ……

  在越西到成都的動車上,謝老師一邊看這些信一邊擦眼淚。

  目前,謝夢淋已經離開涼山返回寧波。“我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的同行們都會這樣做。孩子們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們喜歡你。”在謝夢淋看來,這是孩子們送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

  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謝夢淋不禁潸然淚下:“孩子們總開玩笑說,我一個二三十歲的小姑娘跨越千裡來到大涼山,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但我想告訴孩子們,他們身上也有著不一樣的勇氣!相比大城市的獨生子女,咱們大涼山的孩子們由於父母務工務農分身乏術,往往得不到太多關愛,盡管如此,他們也不輕言放棄,仍然腳踏實地地為未來拼搏努力,他們都是棒棒的。”(莫色石博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圖片由受訪者及越西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