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這樣做,助骨關節炎患者順利過冬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4年01月05日09: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一覺醒來,關節僵硬、腿伸不直是怎麼回事?上下樓梯時,膝蓋隱隱作痛是為什麼?一到寒冷天氣,關節為什麼總是疼痛難忍……這些很可能是骨關節炎惹的禍。冬季是骨關節炎發病的高發季,骨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順利過冬?怎樣正確預防關節炎、養護關節?對此,專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65歲以上人群中超50%患有骨關節炎

  入冬以來,受寒冷天氣影響,部分患者的關節炎症狀加重,去醫院骨科就診的患者數量增多。

  什麼是關節炎?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治醫師宋洋介紹,關節炎是各種類型關節炎性疾病的總稱,大致可分為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幼兒特發性關節炎、繼發性關節炎等。這是一種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疾病,很多時候被通俗稱為“長骨刺”“骨質增生”等,實際上它不僅有骨的改變,也包括關節骨周圍的滑膜、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的變化。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人們常說的‘老寒腿’、老年人腿腳不利索,基本在骨關節炎的范圍。”宋洋介紹,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它好發於中老年人群,65歲以上人群中超過50%患有骨關節炎。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骨關節炎患病人數已超過5億,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骨關節炎的總患病率達15%,保守估計患者超過1億。

  宋洋介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以下症狀判斷自己是否得了關節炎——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骨關節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初期疼痛較輕微,然后逐漸加重,上下樓梯或下蹲起立時疼痛也會加重。

  晨僵:骨關節炎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晨僵,也就是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出現發緊感,通常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很少超過半個小時。

  功能障礙:關節炎發作會引起關節腫脹,周圍組織水腫,有時會出現關節卡頓,經常出現伸不直或彎不到位等,活動受限。

  宋洋提醒,如果關節出現以上這些症狀且長時間不能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長時間持續炎症反應對關節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

  低溫不是直接導致關節炎的誘因

  冬至過后,就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老人經常說“現在不穿秋褲,老了會得關節炎”,骨關節炎是凍出來的嗎?

  “目前醫學研究表明,低溫並不是直接導致骨關節炎的誘因,但它會讓關節炎的症狀更加明顯。”宋洋介紹,天冷時關節炎患者血管收縮,不利於血液循環和肌肉等軟組織發揮功能,容易加重關節炎,因此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寒冷天氣下,做好保暖更有利於關節健康,有的年輕人為了好看而穿得較單薄、不注意保護膝關節,可能會埋下骨關節炎的隱患。

  宋洋介紹,骨關節炎通常是多個因素共同引發,常見的誘發因素包括年齡、體重、運動、外傷、體質因素等。其中,年齡是最為主要的因素。“我們都知道,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汽車輪胎紋理逐漸磨損,到達一定時間就需要更換,關節也有同樣的問題。”宋洋說,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軟骨、半月板等結構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磨損,這種磨損會造成關節發炎,導致關節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困難等症狀。

  同時,體重也是對關節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宋洋提醒,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體重的增加都會直接對關節造成更大的壓力,在進行站立、行走活動的時候,關節磨損的速度都會不同程度增壓,更大的體重往往會更容易引發骨關節炎。

  宋洋介紹,運動對骨關節炎的影響包括運動方式和運動節律兩個方面。不同的運動方式對關節造成的壓力不同。下蹲對關節壓力最大,臨床上很多關節炎都由下蹲后起身過程中出現膝關節不舒服、沒力氣、疼痛開始的﹔其次,爬山、爬樓梯,上下坡度行走其實也是一種幅度較小的蹲起活動,本質上都是關節打彎活動,也會對關節造成更大的壓力﹔再次就是負重行走,例如抱孩子走路、購物手提重物、買菜等,一般認為超過5公斤重就算負重行走。

  不同的運動節律對關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宋洋介紹,門診中有些患者年齡不大,體重也不高,卻也患了骨關節炎,這可能是不規律的活動造成的。這些患者往往有“沖擊劑量”的運動經歷,例如平時在辦公室上班,沒有運動習慣,周末或假期時突然進行爬山、徒步、打羽毛球、打籃球等遠超過平時運動量的活動,如果不小心,容易引起關節炎的急性發作。

  外傷也可能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宋洋說,日常生活中難免發生磕磕碰碰的情況,由一次突發的外傷造成局部組織損傷,如果沒有得到充分治療就繼續活動,雖然這種炎症大部分時間會自行康復,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活動量大,很可能誘發關節周圍組織炎症,患上骨關節炎。

  體質因素對關節健康感受的影響也非常大。宋洋表示,體質情況因人而異,關節也是如此,臨床中經常有患者問:“周圍同事和我工作強度類似,生活節奏也差不多,但是一起爬山之后,為什麼大家的反應都不一樣?”其實,這就是體質強弱不同。疾病的康復也是一樣,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

  預防骨關節炎,運動需量力而為

  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磨損會愈發嚴重。宋洋提醒,通過合理使用、適當預防能讓關節長期保持良好的狀態,即便步入老年,也能擁有健康的關節。

  “首先是合理運動,包括運動形式與節律。”宋洋介紹,有患者認為得了關節炎就不能運動了,實際上,不運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對關節不利。適量、正確的運動,不僅不會加重軟組織的損傷或關節炎症,還會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預防關節軟骨的進一步損傷,減輕關節炎的症狀,延緩關節功能退化。他強調,要避免爬樓梯、爬山、深蹲等對關節壓力較大的活動,推薦一些中等強度的運動形式,例如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在運動節律上,推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避免“沖擊劑量”體育鍛煉,特別是步入中年后、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一次突然的大劑量運動可能對關節造成嚴重的傷害。

  其次是對負重的控制,包括自身的體重控制與負重。宋洋說,建議保持合理的體重,避免肥胖,否則會對關節帶來直接的壓力,但是也不能過於瘦弱,薄弱的肌肉會讓關節容易受到損害。在日常生活中,建議減低負重,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老年人買菜,十幾斤的菜拎回家對關節是非常大的挑戰,建議盡量使用手拉車。對於年輕人而言,出現關節不舒服后要注意避免負重。

  最后要對關節進行強化。宋洋提醒,強壯的肌肉可以使關節更穩定,更不容易受到傷害。每個人體質不同,需要針對個人體質進行強化。根據《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推薦,建議日常做一些直腿抬高、靜蹲訓練等動作,有助於保護膝關節,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同時,還可以在活動時使用護膝、髕骨帶等防護用具,這些用具的使用同樣會讓關節更穩固,有助於避免關節受傷。

  在治療方面,宋洋介紹,臨床工作中對骨關節炎採取“階梯治療”原則。針對不同病情患者,從保守到手術,根據病變不同等級,採取針對性治療。一種治療方法無效了再嘗試下一種,而不是“一步到位”,這也是眾多臨床實踐得出的最有益於患者康復的治療原則,具體需要骨科醫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判斷。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