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試驗區如何“消底”“提低”?

今年以來,攀枝花組織基層力量開展了一項覆蓋全市的摸排行動,主題是聚焦城鄉居民家庭收入。按照試驗區建設目標,到202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12月底,記者前往攀枝花市東區弄弄坪街道,西區清香坪街道、河門口街道,仁和區太平鄉、前進鎮蹲點,實地了解當地城鄉居民收入情況,特別是實施“消底、提低、擴中”行動取得的進展和成效。
調研發現,居民收入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在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必須聚焦特殊群體,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多措並舉促增收。構建“橄欖型社會”,“提低”“擴中”是關鍵,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探索建設利益聯結緊密的抱團型“共富體”,推動低收入群體跨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而衡量富裕的標准不隻收入這個維度,在“消底、提低、擴中”過程中,還要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1精准摸清“家底”
用好脫貧攻堅積累的經驗做法
12月23日中午,攀枝花陽光明媚,東區弄弄坪街道大地灣社區廣場傳出陣陣歡笑聲。連日來的降溫天氣,讓當地不少市民都穿上了薄羽絨服。
“社區是城市發展的底部支撐,共同富裕的底部在困難群眾和低收入群體。”大地灣社區黨委書記秦曉祺很熟悉“底部”的情況:社區現有低保戶127戶172人、低保邊緣家庭3戶5人。“降溫前我們就組織黨員、網格員和志願者對困難家庭進行走訪,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大地灣社區在東區頗具典型性,在此居住的企業職工多、退休人員多。東區城鎮化率超過99%,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16元,距攀枝花全市202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4萬元的階段性共富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消底”的幫扶對象是誰,納入“提低”范圍的群體數量有多大?摸清底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東區把曾經的脫貧攻堅戰當中“一戶一畫像”的“戰法”應用到“消底”“提低”工作中,組織開展入戶調查,按照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1萬元至10萬元、10萬元至50萬元、50萬元以上等檔次做好“描摹”,為分段分類施策促進共同富裕打牢基礎。
東區區委副書記韓德說,一些家庭因病、因殘、因無勞動能力或是遭遇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導致生活困難,“‘消底’就是用兜底的辦法幫扶好這些困難家庭。”前不久,東區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710元/月·人調整到800元/月·人,力爭在2024年實現“消底”。
“消底”的難點在於“動態清零”。韓德坦言,東區常住人口41萬余人,逐戶建立台賬的難度較大,並且居民對收入數據相對敏感,這將影響摸排的精准度。“破題之策是打通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增加主動發現渠道,建立預警機制。比如,當居民家庭發生大額醫療保險報銷時,社區就要去核實是否導致生活困難、是否屬於社會救助保障范圍。”
“提低”是要促進年收入在1萬元至10萬元的家庭增收。這部分群體在東區佔比40%左右、在西區佔比55%左右,推動他們家庭年收入邁上10萬元台階,也就達到了“擴中”的目的。因此,“提低”“擴中”被認為是通向共同富裕的“路”和“橋”。
攀枝花市鎖定低技能從業人員、偏遠地區和非中心鄉(鎮)農戶作為“提低”重點,分別制定穩就業、穩創業、穩生產經營等政策措施﹔同時,強化對家庭成員中的高校畢業生、技能人才、技術工人、高素質農民工和農戶的激勵,引導創新創造、鼓勵勤勞致富,逐步擴大中等收入家庭規模。
2突出產業抓手
探索形式多樣的“共富體”
“看,我們這裡冬天下雪。”在仁和區前進鎮高峰村,村黨支部書記褚文華一見到記者,就拿出手機照片展示。在很多人看來,高峰村是距攀枝花市區最近的避暑、賞雪之地。
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三峰兩山”地帶,過去曾是仁和區貧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如今也是“消底”“提低”任務較為艱巨的區域。
2021年7月,褚文華帶領村民發展農文旅項目,向上爭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引入社會資本提升配套服務能力,成效有喜有憂。喜的是去年涌入5萬人次游客,打響了名聲﹔憂的是由於缺乏消費場景,村民的腰包還沒鼓起來。
“外出務工賺的錢在村民的收入中佔比較大,但這幾年佔比增長沒過去那麼快了。”褚文華說,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勞動力缺乏的情況下提高農業收入佔比。
“抱團”是一個做法。村上採取“集體+農戶”模式流轉零散土地種植高山蔬菜,農戶在1.5畝土地上輪作種植的農產品銷售后所得的年收入最高近5萬元。發展民宿、農家樂也是一種探索,攀枝花市經貿旅游學校還幫助村裡開發“高峰十二風味”菜品,售賣“高峰臘肉”,逐漸帶動村民的積極性。
仁和區太平鄉先鋒村與高峰村一山之隔。記者看到,山腳的地塊有的立著干枯的玉米秸稈,有的卻是長勢旺盛的中藥材,對比十分鮮明。先鋒村黨支部書記何先明揭曉原因:因為干旱少雨,村民隻在大春種植玉米,去年以來試種滇紅花取得成功,部分農戶實現向“一年兩季”種植轉變。
“實踐証明,種植滇紅花畝均產值4000元以上。”何先明說,過去村上試種紅果參、火龍果、釋迦果都以失敗告終,影響了村民積極性。這次由黨員干部帶頭試種耐旱、易種、經濟價值高的滇紅花,今年全村種植規模擴大到110多畝,預計明年會擴大到400畝。
太平鄉正在探索建設“共富體”。鄉上促成6個行政村聯合成立集體經濟投資公司,下設4個子公司負責項目建設、農資經營、水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服務。“投資公司隻監管財務、人事等,不干預具體業務,招聘經營管理團隊‘操盤’。”鄉長海維洋說,通過發展新型集體經濟,預計今年保底分紅70余萬元,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可突破10萬元。
鄉村有形式多樣的“共富體”“共富聯盟”,城市社區盤活閑置辦公樓等資源打造“共富綜合體”“共富空間”,攀枝花各區縣積極拓寬群眾就業增收新路子,在做大產業蛋糕中促進利益共享,呈現出共富路上的新活力。
3調動社會互助積極性
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美好生活需要
電視劇《火紅年華》的重要取景拍攝地“高家坪”就在攀枝花市西區河門口街道河門口社區。這裡燃燒過三線建設的激情歲月,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情況發生變化,這裡逐漸成為共同富裕的短板所在,低收入人員佔到社區人口總數的60%。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高家坪”26棟三線建設職工宿舍原本納入拆遷范圍,后來考慮到其歷史價值和可開發性,連片的“紅磚房”被保留下來,3個多月后被《火紅年華》劇組選中。如今“高家坪”三線特色文旅融合項目正加快升級改造。
這段經歷給河門口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朱冠軍帶來兩個啟示:一是街道有1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13處市級歷史文化建筑,可以創造性地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優勢﹔二是攻克“消底”“提低”中的難關險阻,需要發揚好傳承至今的三線精神,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聚力推動共同富裕。
河門口社區正在“細微處”發生一些變化。愛心企業帶頭捐款成立全市首個社區慈善共富基金,累計籌集資金、物資共21萬余元。有些餐飲企業推出公益愛心菜品,捐出一定比例的銷售款用於慈善事業。西區創新的“群眾說事、干部說理、法官說法”“三說會堂”經驗做法,在河門口社區增加“五老”說和、社會組織說幫機制,探索多元聯建調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新模式。
在攀枝花干部群眾看來,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不單單是收入問題,還要把促進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結合起來,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什麼是完整社區?西區清香坪街道楊家坪社區是全省試點之一。社區黨委書記孫雯晴帶著記者“完整”走訪社區各功能板塊,從日間照料中心到鄰裡中心,從老年大學到長者餐廳,再到乒乓球室、舞蹈室……集公共安全、社會福利、養老服務、娛樂休閑、文化體育、科普教育等服務於一體的完整社區展現雛形。
一花獨放不是春。由全省試點到在人口密集社區全面鋪開,西區正依托鎮(街道)現有設施,加快推進家門口的服務綜合體“共富驛站”建設,讓“消底”“提低”更有效果。(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小虎 張守帥 羅向明 張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