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蜀道、蜀都、蜀風與蜀中的杜甫

2023年12月28日15:0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12月25日晚,由成都市廣播電視台攝制的歷史人文紀錄片《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在央視播出。

如果說,2020年4月在BBC第四頻道播出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藉由“他者”的述說讓我們看到西方眼中的中國文化,那麼,《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則基於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闡釋,以“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再現與搬演”的敘事方式、“多維還原”的敘事技巧,展現出更為真實、鮮活的杜甫蜀中生活與文學創作,讓我們深刻感受由蜀地所孕育出的獨特審美精神。

《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並未詳述杜甫一生,而是將鏡頭聚焦於杜甫旅居蜀中的8年,以“成都杜甫草堂”為敘事鏈的中心,上集“草堂入夢”講述了從杜甫入蜀到定居草堂,下集“山河為紀”則講述杜甫離開草堂的游蜀與出蜀。側重於空間的敘事結構,其言說之意則是突出“蜀”這一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蜀地的文化符號與精神火種,杜甫這樣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赫赫聲名的詩人,其文學成就亦離不開巴蜀文化對其精神的滋養與浸潤。

相較於《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所盡力刻畫的儒者形象,《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中的杜甫,按今日之話語,則是更接地氣。他不僅是經歷唐朝由盛轉衰,感懷時事的杜甫,也不僅是文學史上的“詩聖”杜甫,亦是一位平凡的丈夫、父親。這樣的杜甫,在戰亂之中所渴求的不過是心安之所。上集“草堂入夢”通過描繪唐朝成都富庶的城市生活、秀美的城市景觀、熱情善良的城中友鄰,還原杜甫定居草堂時的環境與心境。同時,配以《江村》一詩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紅教授的解說,充分展現蜀地安逸與閑適的生活趣味,給予這位經歷戰亂的偉大詩人溫暖與安慰。

紀錄片通過對杜甫安居與漫游的講述,來全面展現蜀地之美,則最為動人。片中通過虛擬的視覺特效與真實的現實場景相結合,展現“花重錦官城”的成都景觀之美。隨著時代變遷,城市景觀有所變化,但屹立在成都西邊的94座雪山仍是這千年勝景的見証。下集“山河為紀”中關於杜甫蜀中漫游的講述,又讓我們跟隨杜甫的詩歌,沿著杜甫的步履,見証了蜀中自然山水之美。而在這景觀之美的孕育下,又可見蜀中人物之美與藝文之美。富庶、安定的生活造就了蜀人樂天、包容的性格,紀錄片中所提到的那些小人物,如給杜甫贈送蔬菜瓜果的田野之民,或是陪伴杜甫暢談的北鄰南鄰,或是杜甫暫居夔州、賦詩而詠的仆人——信行,都展現出蜀人的人性之美。由於杜甫的詩人身份,紀錄片中的藝文之美則最為豐厚,無論是片頭以杜甫詩句為主的立體感特效字幕,或是片中所引的近40首詩歌,或者劉佩琦先生所表演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吟誦,都是文學之美的具體呈現。這些元素通過“視”與“聽”的巧妙結合,將杜甫的詩詞恰當地融入到紀錄片的敘事之中,為觀眾創造了一種更為身臨其境的體驗。除了詩歌外,紀錄片中還展示了書法、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品與杜詩共同構建了蜀中的藝文之美。

《蜀·風流人物——草堂杜甫》通過講述杜甫在蜀中的生活,展現了蜀地的景觀之美、人文之美,以及巴蜀文化對這一偉大詩人的滋養。杜甫以其極高的文學成就、豐富的精神內涵,跨越時空,影響了中國文學甚至世界文學,而巴蜀文化也隨之流傳千古,走向世界。(肖硯凌)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