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高質量發展觀察︱新津這家儲氫瓶廠商怎樣成為鏈主企業

2023年12月28日14:53 |
小字號

拉深、纏繞、固化……隨著機器手臂不停運轉,一個個車用燃料電池氫氣瓶從自動化生產線接序下線,這是今日記者在位於新津區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的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看到的生產場景。

2023年,隨著綠氫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安全高效氣體儲運設備的需求大增。作為行業領先的氫氣瓶生產企業,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科技”)在這個年末絲毫不敢放鬆,全部產線開足馬力,加緊生產。

在12月12日舉行的2023年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年會上,中材科技榮獲2023年成都綠色低碳產業鏈主企業。“此次獲評成都綠色低碳產業鏈主企業,是我們公司進入四季度以來,繼斬獲國家級綠色工廠、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后,再一次獲得肯定和認可!”中材科技副總譚海明高興的表示。

記者獲悉,中材科技近期又與新津區簽訂協議,將追加投資5億元,建設10萬隻儲氫瓶自動化生產線。待新項目建成后,新津基地將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儲氫瓶生產基地。

中材科技儲氫產品

在氫能領域各個場景“遍地開花”

據了解,中材科技在新津落地發展已有12年,最開始生產天然氣瓶,2016年在新津投資建成燃料電池氫氣瓶設計、研發和制造基地。

此次又追加投資5億元,建設10萬隻儲氫瓶自動化生產線,將新增國產四軸三工位纏繞機、古化爐採用玉產連續直化爐數、滾塑機、螺紋機、彎管機、氣密檢測機等設備,實現拉深減薄、旋樂收口、熱處理等工序全流程自動化,打造全自動智能工廠。建成后年產能可達20萬隻,新增就業100人以上,新增年產值5億元以上。

之所以新增產線,提產擴能,是因為市場需求大。簡要回顧今年以來的產品應用情況,就能發現,中材科技氫燃料系統產品已在氫能領域各個場景“遍地開花”。

3月,國內首列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500kw氫燃料電池動力工作船“三峽氫舟1號”相繼成功下線,材科技生產的氫燃料系統注入的“綠色動力”功不可沒。

5月,搭載中材科技供氣系統的1000輛CNG公交車下線,順利交付吉爾吉斯斯坦,成功打造“中國制造”的品質標杆。

6月,中材科技的氫氣瓶助力湖北200輛氫能商用車投運,應用場景覆蓋武漢市內城市配送、批量商品運輸等,開啟武漢市“零碳交通”序幕。

不久前,中國中車首台“寧東號”氫動力機車也成功下線,這是全球氫燃料電池裝機功率最大的氫動力機車,也是我國首台由內燃機車改造而來的氫動力機車,儲氫系統全部採用中材科技的儲氫氣瓶產品。

聚焦新能源產業

建圈強鏈推動高質量發展

氫能是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細分領域之一,中材科技氫氣瓶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近幾年正在與園區內的企業不斷合作碰撞,串珠成鏈,此次獲評鏈主企業可謂實至名歸。

在新津下線的中車長客全球首列時速160公裡氫能源全自動市域列車,搭載的就是中材科技氫氣瓶﹔而園區格力鈦新能源研發生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也同樣搭載中材科技氫氣瓶。

當前,新津正依托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緊扣建圈強鏈行動,圍繞新能源產業,瞄准鋰電和氫能兩條賽道,聚集了寧德時代、格力鈦、中材科技等龍頭企業,以及硅寶、茵地樂、明然智能等上下游企業,初步形成“上游材料—中游設備及系統—下游應用”全產業鏈。2022年,新津新能源產業規模佔比達到18%,已成為推動新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記者看到,在成都格力鈦新能源產業園,一批公交車正在進行最后的組裝,不日即將發貨臨沂。落戶新津的幾年時間裡,成都的公交車幾乎都換上了“廣通”制造,一批批新能源公交車從這個產業園走出去,除了成都,還有北京、貴陽、樂山、貴陽等230多個城市都有格力鈦“廣通”造的身影。

緊挨著格力鈦總裝車間一側,便是寧德時代新津生產基地,寧德時代也是格力鈦的供應商,既是鄰居又是上下游。

2022年是寧德時代在新津的第一個完整生產年頭,當年便一躍成為當年新津產值貢獻最大企業,一鳴驚人。2023年寧德時代在新津再次加碼,投資建設年產6.6GWh電池包項目,現已正式投產。

一些新能源產品應用的新示范場景正被打造出來。近日,格力電器儲能調峰示范一期項目儲能櫃安裝完畢,待接入國網后便可以進行拉電纜調試。

“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格力(成都)能源互聯網標杆工廠,實現年發電量達1340萬kWh,這個項目是我們的第一步動作。”格力電器工藝設備部部長向高飛介紹,一期項目計劃於2023年4月正式投用,項目建成后全年調峰電量1795MWh,可實現單日綜合調峰次數1.7次。

綠色低碳、環保節能是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追求,在此同時,新津還積極推動企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在生產環節節能增效。目前,園區企業納愛斯、中材科技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華潤怡寶、中德型材、中糧獲評省級綠色工廠。園區企業眾信通用已投運新津首個廠房屋頂光伏發電項目,促進各領域各環節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李娟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