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重啟,甘孜州迎來發展新機遇

“林草碳庫”這樣變現

2023年12月27日07:3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林草碳庫”這樣變現

名 詞 解 釋

  CCER,即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証,並在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也是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簡稱“CCER 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

  日前,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標志著暫停6年的CCER交易市場正式重啟。消息傳來那天,甘孜州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裡一片沸騰。

  “CCER交易市場的重啟,為甘孜州的林業碳匯價值實現提供了路徑和方法,通俗點說,我們的綠水青山有了更多變成金山銀山的路徑。”甘孜州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統計,目前甘孜州森林面積達539.45萬公頃,森林蓄積達4.86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5.13%,蔥郁的植被覆蓋讓甘孜成為潛力巨大的超級“碳庫”。去年,康定市、色達縣兩地入圍全省第一批林草碳匯試點名單。

  圍繞林草碳匯,從強化資源保護、培育碳匯人才、細算碳匯家底、探索價值轉化等方面入手,甘孜州讓“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逐漸清晰。

  既要“樹木”也要“育人”能力持續增強

  12月,海拔近4000米的色達高原上,萬畝人工種植的耐寒飼草仍在拔節生長。在色達縣林草局局長降擁彭措眼中,這些飼草不僅是牦牛的口糧,還是一個天然“碳庫”。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這種去除和積累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就叫做林草碳匯。”但這種“固定”並不穩定。降擁彭措向記者解釋:隻有當一段時間內植物吸收固定的碳多於排放的碳,才能發揮“碳匯”的功能。

  近年來,色達縣通過規模化種植飼草、人工治理退化草地等方式,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目前全縣固碳增匯產品預計可開發面積達76.3萬畝。

  從全州層面看,僅2023年,甘孜州就完成人工造林8.3萬畝、封山育林20.66萬畝、退化林修復21.18萬畝、干旱河谷治理0.42萬畝、退化草地治理89.50萬畝。

  “通過植綠增綠和生態治理,甘孜州的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持續增強,二者均表現出了‘碳匯’作用。”甘孜州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林草碳匯工作的專業性強、技術性要求高,對本土林草碳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不久,甘孜州林業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韓赴貴州畢節考察,收獲頗豐。他了解到,畢節在市域范圍內發行了“林業碳票”,搞起了“碳匯+生態司法”“碳匯+金融保險”等探索,“這對我們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很有借鑒意義。”

  甘孜州林草局副局長賴爽說,2023年,甘孜州採取會議培訓、現場考察、座談交流以及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培訓林草碳匯專業技術人員110人次、發放林草碳匯資料200余冊。

  從“一片林”到“一棵樹”賬越算越細

  要實現“碳庫”的價值轉化,算清家底是重要的一步。

  為此,康定市依托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測算出森林碳匯儲量為2700萬余噸﹔色達縣則通過實地採集各草地類型土壤樣品,初步預測全縣碳匯儲量1285萬余噸。

  與此相對的是另一組數據:今年,甘孜州編制了《甘孜州林草碳匯資源分析評估報告》,目前甘孜州人工造林項目2.89萬公頃,以30年計入期計算,預計可產生人工造林碳匯203.20萬噸。

  為什麼全州的數據還沒有一個縣的數據大?劉韓告訴記者,是因為“賬越算越細”了,“各縣市之前得出的數據,是基於縣域內的資源總量來算的,是一個儲備量。但哪些資源能參與交易,在國家林業碳匯開發方法學中是有具體規定的。”

  劉韓說,目前“草地碳匯”暫未被納入交易范圍,能開發的暫時隻有“林業碳匯”,而森林又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當前國家林業碳匯開發方法學規定,隻有人工林能開發成林業碳匯項目。“此外樹木還要分中幼齡林和成熟林等。基於這些規定,我們測算出了目前全州理論上可以直接變現的量。”劉韓說,接下來,家底還會從“一片林”細算到“一棵樹”。

  “之前的測算,樹種的含碳率、根徑比是參考的全省平均值。但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植物的這些數值也是不同的。我們正在進行甘孜州首個喬木樹種含碳率研究,以提高全州森林碳貯量及碳匯潛力估算精度。”劉韓表示,預計明年初,研究結果就會出爐。

  從“生態修復”到“社會責任”路越走越寬

  根據《甘孜州林草碳匯資源分析評估報告》,目前該州預計可產生人工造林碳匯203.20萬噸,依據國內林業碳匯項目市場交易均價30元每噸來估算,總價值在6000萬元左右。

  “這其實遠遠不足以支撐我們的造林成本。”劉韓告訴記者,報告測算出的可開發面積都是基於生態修復項目,“也就是說,我們的成本目前都是由各級生態修復專項資金覆蓋的。”

  從目前市場價格來看,以碳匯為單一目標的造林經濟效益是比較低的,怎麼讓更多力量投入到造林事業中?探索還在繼續。

  在色達縣然充鄉德瑪村,4500畝高原雲杉傲然挺立。這是甘孜州首個社會資本參與的碳匯造林項目,由一家快遞企業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共同建設。

  “快遞屬於高排放行業,種樹中和其碳排放,能提高企業的低碳競爭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筆賬算得過來。”該造林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提高其自身綜合競爭力,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中。

  目前,該項目的種植成活率已經達到了90%。同時項目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造林和管護的工作機會,增強了當地群眾造林和森林管護技能。據介紹,該企業已決定將碳中和林二期項目也落戶甘孜州。

  “未來,草地、濕地等碳匯項目也可能被納入交易市場,甘孜州的增匯潛力是巨大的,我們也會持續探索‘碳匯+森林糧食’‘碳匯+金融’等價值實現產品。”賴爽說。

  記者手記警惕“跑馬圈地”亂象

  雖然基於目前的價格和市場空間來說,甘孜州林草碳匯的經濟價值還有一定局限性,但已有不少社會資本“盯上”了這個市場。多位採訪對象透露,已經有很多公司找上了門,希望和地方達成合作。

  不過,碳匯交易不是簡單賣“空氣”。對這類合作,當地在歡迎之余也心存顧慮。

  記者注意到,2022年就曾有媒體刊文報道了碳匯項目開發背后的“跑馬圈地”等亂象。比如,一些公司並不具備技術能力或資本實力,以合作名義“圈”下資源后,再去向投資機構兜售,玩起“空手套白狼”的資本游戲,反而給碳匯項目的開發管理和利用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避免“二道販子”?色達縣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將努力提高自身的研判能力、管理能力,從有實力、有碳中和需求兩方面篩選合作對象。而這,也是甘孜州林草部門反復強調要加強相關政策宣傳和人才培養、要把“家底”算細的原因。(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