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天冬中藥材成了鄉村振興“新法寶”

人民網 記者劉海天
2023年12月26日10:2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仙李白在內江送別友人,寫出了這樣的名句。如今,在內江市東興區郭北鎮青台村,正在詩情畫意中振興著鄉村。

“天冬和麥冬,是一對姐妹……”當地人會給客人講起美麗的民間故事,介紹內江特產天冬中藥材。之所以民間會有這樣的傳說,可能是因為天冬和麥冬都有滋陰潤肺的功效,藥性屬陰,人們就在編故事的時候把這兩種中藥材擬人化成了一對姐妹。

清洗天冬。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清洗天冬。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天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藥物出產辯》記載,天冬“以四川為上”。內江市東興區有“中國天冬之鄉”的美譽,很適合天冬生長,藥效也很好。近年來,東興區大規模發展天冬產業,郭北鎮是其中一個重要基地。由於天冬具有藥食同源的屬性,所以除了作為藥材進行貿易外,人們還可以用多種方式食用它。有心人研究出了“天冬宴”,或湯或菜或點心,各種天冬美食成為文旅和餐飲的一大亮色。比如一道添加了天冬的土豆泥,通過不同的顏色調配成一幅太極圖的模樣,於美食中傳承了中醫文化。

“創中國一流天冬小鎮,做核心產業示范區。”郭北鎮天冬基地山坡上的這個標語,不但是項目的口號,也是當地干部群眾的心願。說起這些,東興區委書記康厚林有很多話題。他不但親自策劃督導發展天冬產業,還身體力行宣傳天冬藥材的功效,因此被群眾稱為“天冬書記”。

工作人員檢查育苗情況。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工作人員檢查育苗情況。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東興區委、區政府的組織下,這裡整治出八千畝荒地,拿出六千畝發展起了天冬產業。“山頂戴帽子,中間賺票子,坡底填肚子”,是明確的發展戰略——山頂上的樹木植被不動,山坡上種植天冬賺錢致富,坡底下種植水稻等確保糧食安全。即使是種植天冬的坡地,也採取了天冬和其他農作物的套種方式,主糧佔比遠超國家規定的30%比例。這樣的套種模式,既保証了糧食安全,也重視了經濟效益。

因為天冬種植期需要3年,所以目前郭北鎮大片的天冬尚未收成變現獲利。但當地群眾都看出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前景,紛紛回鄉發展種天冬,一下子有上千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郭北鎮黨委書記周兵介紹,群眾回鄉發展,既有經濟效益,也不用背井離鄉,而且沒有后顧之憂——哪怕萬一種天冬沒掙到錢,村民也獲得了所分土地的使用權,以及產業路、澆灌系統等公共建設的利益,再種別的也合適。

這樣貼心的部署,提振了群眾的信心,大家決心在這塊天冬的道地產地上,種出優質的道地藥材,通過發展中藥材產業來振興鄉村。

工作人員准備測天冬的生長年齡。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工作人員准備測天冬的生長年齡。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內江市農業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裡,一位女子在一棵巨大的天冬旁邊忙活著。她是這裡的工作人員,正在提取天冬樣本來測定這棵“天冬之王”的生長年齡。原來,這裡是專業研究天冬生長的科研機構,在內江天冬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天草潤東公司的展示室裡,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天冬制品,包括小點心、蜜餞、飲料等。一位負責人介紹,公司跟隨當地天冬產業發展戰略,進行了多元化的產品探索,努力形成一個基於天冬的產品體系。他介紹,這裡還承擔著培育天冬秧苗的工作,在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醫藥特色街區。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中醫藥特色街區。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漢安古渡緊鄰沱江,見証著內江的千古往事。古渡的牌坊后面,一條長街古香古色,隨處可見中醫藥文化印記。這是四川省中醫藥系統和當地政府聯合打造的一個研學基地和文化街區,為游人和市民帶來中醫藥的氛圍和效果。悠悠歲月久,歷歷沱江情,中醫藥文化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不但形成了厚重的歷史,也帶來了復興的希望。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