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

一針一線,繡出藏羌幸福畫卷(非遺煥彩新時代)

劉裕國
2023年12月26日09: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楊華珍(左二)在汶川縣羌鋒村與學徒們討論羌繡技法。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楊華珍為香港賽馬會開發的“馬場有禮”手表。

  楊華珍羌繡作品《綠茶花》。

  走進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的“藏羌織繡苑”,隻見數十名繡娘正飛針走線﹔傳習所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華珍細心指導徒弟們制作《功夫熊貓》《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刺繡作品。

  陳列室裡,楊華珍藏羌織繡代表作琳琅滿目,編織腰帶、刺繡電腦包、吉祥四寶擺件等文創產品設計感十足。一幅繡滿絢麗花朵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楊華珍說,這幅作品名叫《十二月花》,設計靈感源自當地羌寨的民歌。它在今年10月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亮相,並被評為“天府旅游名品”。

  藏羌織繡,歷史悠久,圖案豐富,特色鮮明,是川西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年逾花甲的楊華珍,多年來致力於傳承發展藏羌織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台。

  帶著藏羌織繡走出大山

  楊華珍出生在阿壩州小金縣一個藏羌族合居的小山村,爸爸是羌族人,媽媽是藏族人。媽媽和嫂子都有祖傳的藏羌織繡好手藝。楊華珍5歲時就嚷著要跟她們學刺繡,大人擔心繡花針刺破小手指,可楊華珍不怕,她用稚嫩的小手在圍裙、布鞋、荷包上繡格桑花、羊角花、小樹葉。8歲那年,楊華珍給自己繡了一個有藏羌文化圖案的布娃娃,引得同學和長輩嘖嘖夸贊。

  課余時光,楊華珍喜歡做女紅。牧牛放羊時,她隨身帶著針線和布料,坐在草坪或山崗上埋頭刺繡。到了16歲,楊華珍已經在村裡村外小有名氣,哪家有婚嫁喜事,都請她幫忙繡制服裝和飾品。

  楊華珍上過大專,開過照相館,當過報社攝影記者,幾十年間,她對藏羌織繡的熱愛從未消減。她常去藏寨羌鄉拜訪老藝人,追溯藏羌織繡的歷史,學習傳統技藝。經過多年學習和實踐,楊華珍不僅掌握了嘉絨藏族毛、麻、棉編織技藝和挑花刺繡技藝,還能熟練運用多種羌繡技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生產自救成為災區人民的自覺行動。楊華珍在當地政府的倡導下,萌生了帶動村民發展藏羌織繡的念頭。2009年初,楊華珍辦理了退休手續,用3萬元積蓄注冊了“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把汶川及周邊地區10多名喜愛藏羌織繡的老姐妹們動員起來,帶著針線和布料走出大山,到省城成都尋找機會。

  楊華珍選擇文化氛圍濃郁的成都文殊坊作為工藝研發、制作和銷售點。白天,她帶領姐妹們跑市場﹔夜裡,挑燈制作產品。

  “那些日子遇到的困難太多了,壓力很大!”楊華珍感嘆,“苦頭吃得再多,我們也沒有放棄。我堅信,藏羌織繡一定能走出大山,贏得更多人喜愛。”

  楊華珍得到的第一筆大額訂單是為湖北一家酒店制作床上用品和室內裝飾品。她以家鄉的花鳥草木等作為紋樣,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楊華珍說:“每一針都不是隨性而為,山有山脈,水有水路,花有瓣,葉有紋,針法和走向都要遵從自然規律。”經過半年努力,她們完成了上百件織繡品。終於淘到了第一桶金,大家欣喜若狂。

  以非遺傳承促產業發展

  2010年,隨著災后重建步伐加快,汶川縣把搶救和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擺到重要位置,在映秀鎮建立非遺產業園,邀請楊華珍的團隊入駐。楊華珍立即注冊了公司,帶領姐妹們來到映秀。當地政府持續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令楊華珍更加堅定了創業信心。

  在楊華珍看來,藏羌織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千百年的文化。她靜下心來,對藏羌編織、挑花、刺繡工藝進行系統梳理。她發現,一些傳統針法現在很少有人使用,瀕臨失傳。“鉤繡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法,分為單鉤、雙鉤,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服飾上就有單雙鉤繡的紋飾。”楊華珍說。她帶著幾名徒弟到汶川縣、茂縣、理縣、黑水縣的傳統村寨中拜訪老藝人,廣泛收集資料。回到工坊,楊華珍對照藍本,用鉤繡針法繡出精美圖案。

  盤金繡是嘉絨藏族刺繡工藝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技法,用這種技法制作的繡品金光熠熠,牢固耐磨。楊華珍對瀕臨消失的盤金繡技法進行研究和傳承,制作了數幅盤金繡唐卡。2010年,她的作品《四臂觀音盤金繡》榮獲四川省第六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文化博覽會金獎。

  傳統盤金繡隻用金色絲線,楊華珍將其與彩色絲線結合,創作出《盤金繡·四羊護寶》。羊是羌族崇拜的神獸,是吉祥與幸福的守護神。羊角花是愛情、姻緣的象征。整幅作品由羊角、花、蝶等元素構成,組合精巧,層次豐富,表達了羌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2011年,楊華珍被評為“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在映秀成立“楊華珍大師工作室”,以非遺傳承促進產業發展,同時加強非遺人才培養。

  為進一步壯大非遺產業、帶動群眾致富,汶川縣開展“萬名婦女致富工程”,2018年建起規模上千人的來料加工致富作坊。作坊的負責人楊梅,就是楊華珍精心培育的人才。

  楊梅1972年出生在汶川縣綿虒鎮大禹村一個羌族家庭。1993年,酷愛羌繡的父親翻山越嶺把她送到楊華珍家拜師學藝。“3年時間裡,恩師對我手把手教、心貼心傳,把藏羌編織、挑花、刺繡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2012年,楊梅辭去待遇優渥的工作,加入楊華珍的藏羌織繡文化公司。2020年,她被認定為阿壩州“藏羌編織、挑花、刺繡工藝”非遺傳承人。

  汪斯芳來自汶川縣綿虒鎮羌鋒村,該村被譽為“羌繡第一村”,羌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汪國珍就是羌鋒村人。汪斯芳曾跟隨汪國珍學習羌繡,2011年,她又師從楊華珍。2014年,汪斯芳被評為四川省羌繡非遺傳承人。2020年,楊華珍建立“汶川巧娘羌繡專業合作社”,讓汪斯芳主管技藝傳承和產品研發,對當地婦女進行技能培訓,至今已培訓4000多人次。

  楊華珍的兒子馮旸,受母親熏陶,從小就對藏羌織繡很感興趣。大學寒暑假期間,馮旸把藏羌織繡苑當作研學基地,跟著母親學習各種針法,還廣泛收集織繡紋樣、整理資料、建立數據庫。他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還和導師一起出版了研究藏羌織繡的書籍。他繡的熊貓、牦牛、金絲猴、爾瑪姑娘被稱為“羌繡四寶”,多次參加非遺大展。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馮旸在“四川主題日”活動現場展示羌繡技藝,帶著媒體記者共繡成都大運會會徽,讓大家親身體驗非遺魅力。2023年,馮旸被評為成都市羌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楊華珍還從殘疾人婦女中招收徒弟,讓她們掌握一技之長,能夠自力更生。52歲的唐素華身有殘疾,在藏羌織繡苑學習工作5年后,到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擔任副館長。至今,楊華珍已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居家就業。2022年10月,她被評為全國10個助殘先進人物之一。

  民族之花綻放世界舞台

  楊華珍說:“創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傳承人要緊跟時代需求,用創新的方式讓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她把創新的支點立於市場,瞅准省外援建的機會,帶著徒弟奔赴浙江義烏對接小商品市場,還去廣州、香港等沿海城市獲取市場信息。在成都進行產品設計,再到汶川加工生產,以具有藏羌文化特色和現代設計巧思的產品打開國內外市場。

  2014年5月,一家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請楊華珍為兩款卸妝油新品設計瓶身圖案。這兩款產品主要成分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一款取自綠茶,另一款含有8種植物成分。楊華珍將綠葉、花萼、花托巧妙組合,創作出《綠茶花》和《金剛杵》兩幅圖案。綠茶花象征生生不息,金剛杵代表堅固、永恆,都體現了蓬勃的生命力。該公司很欣賞楊華珍的作品,決定高價購買版權。自此,楊華珍開啟了非遺版權授權的跨界合作之路。

  2022年6月,美國環球影業請楊華珍設計《侏羅紀世界》標識圖案。她將侏羅紀系列電影中的恐龍化石頭像與羌族特色碉樓、蝴蝶、牡丹等元素融合,運用扎繡、齊針繡、打籽繡、紐繡、參針繡等多種技法繡制出圖案,贏得環球影業的贊賞。“今年我們繼續與環球影業合作,為‘功夫熊貓’等動畫形象設計10多款織繡造型。”楊華珍說。

  說話間,楊華珍抬起手腕讓筆者看她戴的手表。表盤上繡著羊角花等精美圖案,令人眼前一亮。楊華珍介紹,這是今年為香港賽馬會開發的“馬場有禮”文創產品,很受市場歡迎。

  近年來,楊華珍已與10多個國內外知名品牌開展版權授權合作,讓藏羌織繡藝術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她在成都、九寨溝、邛崍等地及多所高校設立了工作室,集合多方力量推動非遺傳承發展。她的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獲獎,她還獲得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等榮譽稱號。

  2021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文點贊楊華珍:“楊華珍致力於傳承羌繡並發揚光大,還得到了很多大牌的青睞,讓這朵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在世界舞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把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技藝像珍珠一樣串聯起來。”楊華珍說。

  目前,汶川縣與四川師范大學、阿壩師范學院合作開展“汶川非遺共富計劃”,培育、提升非遺產業品牌,壯大非遺保護與傳承群體。楊華珍相信,藏羌繡娘們一定能用手中的針線,繡出繁花似錦的未來。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