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3年終中國科技盤點之農業科技篇

科技創新賦能希望的田野

本報記者 張保淑
2023年12月11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3年,中國繼續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方面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就。

  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動農業種質創新,培育出更多高產、優質的作物品種類型,研制出更多性能優良的農業機械並應用於農業生產,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繼續給中國農業生產全過程帶來深刻變革,促進智慧農業獲得長足進步。同時,中國繼續致力於推動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使農業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

  

  推動農業“芯片”自立自強

  生物育種產業化元年將正式開啟

  種子是農業“芯片”,是糧食安全的關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2023年,中國科技工作者在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取得諸多新突破。

  12月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教授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研究團隊共同研究的論文,修正了關於玉米起源的傳統認識,証明了墨西哥高原大芻草對現代玉米表型變異的重要影響。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糧食作物。該研究成果為理解人為機制對作物馴化起源的影響提供了良好范例,並為利用野生資源進行作物遺傳改良奠定重要理論基礎,將對玉米種質創新,為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消除世界范圍內的飢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2023年是中國科學家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不僅如此,中國雜交水稻遠播五大洲近70國,為這些國家的糧食增產和農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國雜交水稻種業創新依然是進行時,產量在今年又創新高。10月14日,在四川德昌,中國超級雜交稻單季畝產達到1200公斤,再次刷新超高產世界紀錄。

  10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繪制了基於1萬余份水稻樣本的群體變異圖譜,為水稻育種提供了萬份級樣本的“數字地圖”,為進一步研究水稻基因的自然變異尤其是稀有變異提供了強有力工具。在此基礎上,中國科研人員還建立了面向全球用戶的在線數據庫平台,為水稻研究提供了單倍型整合分析、變異圖譜分析、系統發育樹分析等科研服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水稻研究領域的地位。

  在油料作物種質創新方面,11月上旬,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宣布,依托該所管理和運行的國家油料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武漢)安全保存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紅花、蘇子等7種油料作物種質資源共計4.43萬份,包括國外引進資源8374份,該庫已成為全球最大、保存油料作物種質資源數量最多、種類最齊的種質資源庫,為油料作物生物育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優質種質資源的價值在於產業化應用。12月7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包括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經審定通過。1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生物育種產業化有關情況匯報,強調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措施,在嚴格監管、嚴控風險前提下,穩慎有序推進相關工作。這些跡象表明,經過3年試種,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元年即將正式開啟。

  創新農機農保科技

  先進農業裝備持續提升勞動生產率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2023年,中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繼續發展,助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是觀察中國農機農保科技最新發展態勢的一扇窗口,今年的展覽會於10月在湖北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據展會主辦方介紹,今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其應用從主要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全過程延伸,由糧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蔬茶等經濟作物擴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初加工業、設施農業等全面發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拓展。展覽會上,一批明星農機和農機軟件系統如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的東方紅HB2204混合動力輪式拖拉機、CH2202-履帶拖拉機、MH804M丘陵山地拖拉機等,博創聯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於北斗三號的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和顯控終端系統等紛紛亮相,受到參觀者追捧。

  年度農業機械科學技術獎評選,是觀察中國農機農保科技最新發展態勢的另一扇窗口。日前,該獎2023年評選結果正式公示,共評出三個等級10項創新成果。其中一等獎兩項,分別是“面向復雜場景的高效能兼用型聯合收獲關鍵技術與裝備”“大馬力智能拖拉機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由此可見,該獎評委會把“收割”與“耕種”環節的成果作為本年度農機科技最重大的兩項創新。獲得二等獎的3個項目中,也有一項與“耕種”有關,即“拖拉機整機性能智能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另兩項則分別與水產飼料加工和耕作作業雲監管有關。

  採茶機器人可能是2023年最引人注目的農業裝備之一。清明節前夕,它在浙江杭州一處茶園裡一展身手,作為浙江理工大學農業機器人與裝備創新團隊的最新一代智能裝備,它通過對大量圖像數據的學習,實現對茶樹嫩芽的自動識別並准確採下來源源不斷地送入儲存盒中。採茶機器人還在持續迭代中。可以預期,其規模化應用,將給中國傳統茶產業帶來新的變革。

  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中國生物防控技術一項突破性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江西省養蜂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蜜蜂重要害虫大蠟螟的生物防治技術,防效超過93%,填補了大蠟螟高效安全綠色防控技術的空白。該研究成果為實現大蠟螟的綠色、高效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對保護中華蜜蜂健康,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探索智慧農業路徑

  方案和場景日益豐富多元

  智慧農業是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科學的管理制度相結合,讓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中實現綜合、全面的應用。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涌現出豐富多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在2023年9月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在主場系列活動舉辦地安徽蕪湖舉行了“全國智慧農業現場推進會”並安排與會嘉賓現場參觀了中國智慧農業代表性案例——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

  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依托自主研發的“中聯作物種植智能決策系統”,實現了從看天吃飯靠經驗決策到依靠數據決策的轉變。以水稻種植為例,通過該系統,把種植過程分為13個環節、49個關鍵節點,研發出10類算法,助力種植戶捕捉最佳農時並作出最佳決策。據中聯重科所屬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介紹,該公司致力於大田智慧種植技術、產品和模式創新,加速物聯互聯、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農業機械領域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和精准作業,打造更多智慧農業應用場景。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大田農社運營著該省首個萬畝智慧農場,今年種植的優質水稻喜獲豐收。據大田農社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農場面積超過1.3萬畝,僅有工人26名。他們依托田間數十個5G傳感器構成的智慧網絡,准確收集到風力、光照、降水、溫度等數據並據此進行精准研判,再通過科學調度無人旋耕機、無人植保和播種機、無人插秧機等進行田間作業,不僅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且經濟效益有很大提升。

  為及時總結推廣全國智慧農業好的實踐經驗,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近年來每年都發布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今年9月,該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批76個全國優秀案例,其中包括江蘇省的《數字賦能智慧漁業建設》《肉雞養殖全鏈條智慧化管理》,北京市的《首農翠湖工場智慧種植》《小麥種植全程無人作業技術集成示范》,山西省的《中國雜糧之都雜糧智慧園區建設》。

  這些案例的內容十分豐富、富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涵蓋智慧農業多種場景類型。這些案例表明,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中國智慧農業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建設農業科技共同體

  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邁上新台階

  2023年6月28日上午,湖南長沙萬壽園陵園,一位黝黑皮膚的男士手捧鮮花,來到“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墓前,庄重地獻上鮮花,而后捧出一碗大米,慢慢蹲下身,恭敬地放在墓碑前,緩緩起身凝視著墓碑,久久肅立。他就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業部原秘書長拉庫托鬆·菲利貝爾。他此次赴湖南專程來拜謁袁隆平墓,並在墓前奉上來自他自己的祖國的特殊禮物——一碗雜交水稻大米,以此表達對這位中國科學家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受惠於中國雜交水稻良種和種植技術,馬達加斯加水稻產量近年來顯著提高,從之前每公頃產量不足3噸增至約10噸,不僅解決了本國糧食問題,而且還成為大米出口國。

  中國一直致力於推進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特別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合作關系並提供農業技術援助。據統計,中國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農業合作關系,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啟動建設13個農業發展與減貧示范村,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近年來,中國有關方面創新農業科技國際合作模式並取得豐碩成果,比如中國農業大學探索出的“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小院”是中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模式,特點是農業科學領域研究生長駐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農業農村生產者特別是為小農戶面臨的具體問題。這一模式受到在世界銀行、蓋茨基金會、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的青睞和支持,“中非科技小院”項目應運而生。2023年11月,在非洲東南部國家馬拉維,3個“科技小院”陸續揭牌,“中非科技小院”培養的數名馬拉維青年入駐,著手為本地農戶提供科技服務。除了馬拉維之外,“中非科技小院”項目還為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等十多個非洲國家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源自中國、具有當地特色“科技小院”在非洲陸續開辦起來。

  金秋十月,在京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推進中國與有關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注入強勁動力。本屆論壇發布的369項務實合作項目清單中包括一批與中國有關的雙邊或多邊農業科技項目。比如,中方與阿根廷方簽署在中拉可持續糧食創新中心框架下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方與埃塞俄比亞簽署高級農業專家技術援助項目立項換文。中方繼續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等國開展菌草技術推廣合作,在烏干達等國推廣多年生稻技術。中方與烏茲別克斯坦開展農業技術研究推廣合作、節水灌溉研究與推廣合作,在印度尼西亞建設中國—印尼棕櫚園區農機化服務中心。這些項目的實施必將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共同體建設,推動中外農業科技合作邁上新台階。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