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舞劇《大熊貓》 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時代主題

2023年12月08日08:3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以優秀舞劇作品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全國舞蹈行業蓬勃發展態勢,展現舞台藝術創作演出生動景象,推動演藝市場繁榮發展,11月19日晚,隨著開幕大戲舞劇《大熊貓》上演,2023年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在成都開幕。此次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國舞蹈家協會、四川省委宣傳部主辦,匯集近年來獲得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及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及近兩年新創作的10部優秀舞劇作品,包括《運河》《紅樓夢》《歌唱祖國》《紅色娘子軍》《大熊貓》《深AI你》《龍·舟》《絕對考驗》《東方大港》《旗幟》,共開展24場演出,打造高水平舞劇展演平台。即日起,《天府周末》將陸續推出聚焦2023年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黑白為主色調的舞台,如同一幅中國水墨畫緩緩展開,萬千生靈在山河長卷上生生不息,展開一場跨越數百萬年的時空對話……近日,在2023年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上,舞劇《大熊貓》作為開幕大戲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正式首演。從生命關懷的視角出發,該劇講述了主人公大熊貓百丈從久遠的歲月走來,遇到美麗的綠尾虹雉、堅忍的岩羊群和凶狠的劍齒獸,以智慧和勇氣見証滄海桑田的變化,並踏上心懷希望、向生而行的生命旅程。

該劇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市成華區委出品,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特別支持,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演。作為全國優秀舞劇邀請展演劇目,以及成都市“走基層”文化惠民活動暨第二屆社區藝術節-國家精品劇目展演季演出劇目,該劇通過創新性的大熊貓形象塑造,以及兼具東方美學和中國文化的藝術表達,以現代舞蹈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為觀眾帶來一場具有國際舞台審美的藝術盛宴。

奔赴山河的尋夢故事

深入闡釋生命與自然的意義

通過舞蹈藝術化的表現手段,以及敘事與抒情的平衡,舞劇《大熊貓》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貫穿全劇始終,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主題。 為深刻呈現這一主題,該劇集結了國內一流主創團隊,2022年3月創排至今,經歷了500余天的創作打磨,多次赴雅安寶興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採風,在山水之間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經過採風和調研,我們對大熊貓的認識更加深刻,決定將舞劇《大熊貓》的選題往史前靠,追溯大熊貓的過往,講述它在大自然歷經艱險尋找生命之光的生存故事,深入闡釋生命與自然的意義。”該劇藝術指導陳飛華說。

故事中,百丈在時間洪流裡睜開雙眼,被皎潔的月光喚醒,點燃了它對家園的追尋。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獲得與岩羊真摯深厚的友情,欣賞綠尾虹雉帶來的奇幻美景,相信似乎真實存在的自然女神,戰勝異獸帶來的威脅侵擾,經歷懷疑、躲避,逐漸成長、強大,最終沖破自我的恐懼,找到夢想中的家園。

在編劇徐珺蕊看來,《大熊貓》不同於她之前參與創作的舞劇,關注的是宏大的生命和自然的主題,需要構筑800萬年前的自然空間。“大熊貓從遙遠的歷史走來,一路經歷過什麼?對生命有怎樣的體悟?與天地間其他生命個體又有怎樣的相處方式?我們將答案的核心收攏到百丈身上,通過個體成長的歷程,以及漫長生命的回望和觀照,體現‘生命共同體’的主題和概念。”

前期,徐珺蕊和團隊花了兩個多月討論劇本結構,曾經有過種種構想,比如,一黑一白兩個分型大熊貓交叉融合,大熊貓千方百計完成天地使命,百丈與它的群族產生復雜矛盾的糾葛。在否定了十余個故事版本后,回到相對簡單的故事情節裡,通過簡約的敘事線條,呈現一個自然率真的生命個體形象,以及它奔赴山河的尋夢故事。

“故事情節並不復雜,但也許卻是最有可能發生在大熊貓身上的那個故事。”徐珺蕊說,劇本情節化繁為簡,也是給舞台呈現騰出空間,在觀眾腦海創造留白,觀看者想象中的800萬年前的世界,與創作者共同完成關於《大熊貓》的藝術共鳴和價值追尋。

最終,綠意盎然籠罩舞台上,一群大熊貓在竹林中攀爬嬉戲,

百丈和它的同伴找到了棲息家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是百丈心中的美好家園,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狀態。

以東方美學為視覺基調

抒發中國獨有的浪漫與詩意

舞台上,80米卷軸長卷、16組升降舞台、48根竹子組成的可移動黑白竹林,以及以天象為主題的畫幕,與四川的大美山水相得益彰。在大山大水之間,山河如卷緩緩鋪展,舞者的身姿形舒意廣,表達了自然環境下野生大熊貓的動作神韻。 在舞台設計、燈光效果、舞蹈風格等方面,《大熊貓》展現了一以貫之的東方詩意浪漫之美,呈現出簡約極致的沉浸式視聽效果。在舞台建構的世界裡,動物既與周遭天敵抗衡,也愜意徜徉於天地山水之間,大自然的美學表達成為《大熊貓》的核心特點之一。

“為達到‘好看’的初衷,舞台以立體多面的方式展開,概括而言,希望讓觀眾看到獨特的呈現、唯美的畫面、神奇的組合、簡約的變幻。”《大熊貓》舞台美術張繼文介紹,作為此次舞美的核心,48根竹子在舞台上可進可出、可遠可近、可疏可密,加上3組不同大小的殘雲,再通過畫幕、投影等多媒體綜合設計,以竹陣形式呈現出多元變幻的舞台效果。80米長卷則體現了縱深感,選用無縫砂手工繪畫制作,以此逐漸引出劇情,表現出不同的視覺張力,讓觀眾感受到具有穿透力的美感。升降平台的核心,則是讓演員通過不同高度展現不同劇情,讓舞台有更豐富的排列組合空間。

張繼文說,《大熊貓》整體畫面不追求寫實,以東方線性美學為基礎,黑白兩色為視覺主體,補以淡雅的灰、輕柔的紅等,讓舞台在雲霧中呈現出自然的調和度,直至舞劇尾聲迥然不同的濃綠畫面出現,對比彰顯大熊貓最終找到的美好家園。

燈光與舞台美術相輔相成,共同呈現極簡主義的美學特征。燈光設計蔣有學表示,用色克制是舞劇《大熊貓》的設計特點,確認黑白關系作為整體風格后,團隊在處理各個角色和片段時,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主色調,燈光也因此放棄更加斑斕的色彩,總體呈現一幅具有流動性和電影質感的中國水墨山水畫。

“《大熊貓》追求的是‘形似’和‘傳神’,以東方美學為視覺基調,注重對中國意象之美的表達。以黑白影調為主的舞台,則是希望通過黑與白之間打造極致審美意象。”導演何川認為,這是找到屬於舞劇《大熊貓》的獨特表達氣質。

在中國傳統美學的表達之外,《大熊貓》也在探索舞劇的國際化傳播。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為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更是四川文化形象標識之一。陳飛華表示,《大熊貓》就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掘“國寶”大熊貓的精神內涵,探索國際化的舞台藝術呈現,塑造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大熊貓形象,講好四川乃至中國故事,塑造具有“中國風骨、世界精神、生命氣象”的全新藝術形象。

顛覆傳統既定形象

創新詮釋大熊貓精神內涵

作為世界級IP,大熊貓形象深入人心,舞劇中的大熊貓有何不同?《大熊貓》通過尋找代表中國語匯和當下審美的整體表達,用詩化的舞蹈藝術折射大熊貓堅韌的生命力量,顛覆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既定形象,並對大熊貓精神進行創新詮釋。

在造型設計賈雷看來,大熊貓形象是該劇角色造型的最大挑戰,大熊貓呆萌慵懶、活潑可愛的模樣,在四川乃至全國觀眾心裡幾乎根深蒂固,這讓大熊貓形象的創新和突破變得困難。“第一次試妝太像大熊貓,這種模仿動物的造型更像兒童劇的表達,因此很快就被否決了。”賈雷說,從第二次試妝開始,團隊嘗試進行意象性的表達,顛覆大熊貓既定形象,融入更多時尚元素,前前后后經過四、五次調整,逐漸呈現出目前舞台上的大熊貓樣貌。

配樂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根據劇中不同動物的特質,編曲楊華為它們量身打造了各具特點的音色。在800萬年的時間長河中,百丈歷經危險和坎坷存活下來,為了表現它有別於傳統大熊貓呆萌憨厚的風格,楊華給大熊貓配以深沉的大提琴,貼近它背負族群命運、追求心中光亮的內心底色。

在綠尾虹雉的出場中,舞台后面的一帘瀑布引人注目。為了讓視覺和聽覺相對統一,配樂將管弦樂與古典吉他相融合,讓音樂在具有水靈感的同時,也呈現顆粒感和金屬感,更接近綠尾虹雉的生存環境。岩羊棲息地處於高山裸岩地帶,常常需要攀上險峻陡峭的山崖,《大熊貓》給岩羊的配樂同時兼顧了路途的危險、視野的開闊、家園的溫暖等情緒表達。此外,劍齒獸和大熊貓月兒比其他動物更加虛化,通過鼓聲來模擬猛獸的聲音,代表劍齒獸帶來的黑暗力量,偏通俗的美聲演繹,則表現月兒帶來光明的角色特征。

在舞蹈編排上,《大熊貓》也歷經數輪編創,每一個舞蹈動作都經過反復推敲,通過打造大熊貓獨有的動作語匯,呈現出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舞蹈段落。來自Hello Dance吾街舞團隊的創作,還在傳統舞劇的古典元素中創造性融入街舞舞蹈,為傳統舞劇增添了多元豐富的表現元素。

“經過數次打磨,每一個舞蹈動作、場景切換都精益求精,最終呈現在舞台上的狀態與我們最初的設想越來越契合。”何川表示,在舞劇《大熊貓》裡,希望觀眾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舞劇表達,看到不一樣的大熊貓形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