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自貢到底有多少口鹽井?

現有史可查3148口 最早為明代鑽鑿

2023年12月04日08:12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自貢 到底有多少口鹽井?

四川自貢,因鹽而生、因鹽而興。鹽井,無疑是它的標志之一。自貢鹽業史上究竟鑽鑿了多少口鹽井,至今仍無定論。據說自貢歷史上一共有13000余口鹽井,但無法逐一求証。現今有史可查且有相對詳盡信息的鹽井數量為:3148口。

“3148口”這個數據來源於今年10月出版的《自貢鹽井口簿》一書,全書分上、下兩卷,近百萬字,歷時兩年編撰而成,詳細記錄了自貢境內3148口鹽井的開辦時間、鑿井方式、氣鹵類別、生產年限等,每口鹽井均有史可查。書中記錄的最早一口鹽井為永興井,明朝時期開鑿,井深167.67丈(612米),井口直徑1.9寸(0.07米),系人工踩碓而成。

該書出版后,被業內人士稱為研究自貢井鹽歷史文化的工具書。自貢鹽史專家陸堅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家珍幸有今人數”來評價此書。他表示,《自貢鹽井口簿》不僅是一本工具書,還是一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書籍。通過書中記錄的自貢每一口鹽井開鑿的時間、產出的氣鹵等,可以切實感受到自貢鹽業歷史的繁榮,以及自貢鹽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作出的貢獻。

“自貢因鹽而生、因鹽而興,鹽業的發展貫穿著整座城市的發展,鹽業的歷史也貫穿著整座城市的歷史。”作為《自貢鹽井口簿》一書的執行主編,中國鹽文化中心特聘研究員、自貢市文物局專家庫鹽史專家楊源向記者介紹,如今,有史可查且有相對詳盡信息的鹽井數量為3148口,不過相關資料大都“沉睡”在檔案館裡,沒有統一歸納和建檔立簿。

記者查閱《自貢鹽井口簿》一書發現,其中記錄的最早一口鹽井名為永興井,鑽鑿於明朝時期,其他鹽井以清康熙八年至清晚期居多。據書中記載,永興井地處現自貢市郭家坳產區的老新橋、郭家坳段,明朝時期開辦,井深167.67丈(612米),井口直徑1.9寸(0.07米),系人工踩碓而成。該井產黃鹵、石油、天然氣,生產年限超過88年。

記者了解到,為系統挖掘、深度整理和全面展示自貢鹽業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脈,自貢市政協先后組織編纂了《自貢鹽業歷史文化叢書》,即《自貢鹽業史》《自貢鹽井口簿》《自貢井鹽科技史》《自貢井鹽金融史》《自貢井鹽歷史圖像》《自貢鹽業文化景觀》6卷書。《自貢鹽井口簿》正是其中之一,由政協自貢市委員會組織編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下兩卷,正文共計970余頁,歷時兩年,從上千萬文字當中刪減、校對而成。

自貢鹽業歷史專家陸堅先生用“家珍幸有今人數”來評價《自貢鹽井口簿》一書。他表示,自貢究竟有多少鹽井、各自在哪裡、前世今生情況如何,始終都是自貢鹽業歷史研究上的一個難點。

“以前的鹽廠,對各自的鹽井情況有過統計﹔現在歸納成書,一下就清楚了,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陸堅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還是一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書籍。因為該書把自貢的“家珍”羅列出來了,讓我們一目了然﹔同時,通過書中關於每一口鹽井開鑿的時間、產出的氣鹵等情況的記錄,讀者可以切實感受到自貢鹽業昔日的繁榮景象,以及自貢鹽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作出的貢獻。

在陸堅看來,該書的出版發行是一個好的開端,后續關於自貢鹽井的研究,還可以從“繼續挖掘沒有發現的鹽井”“歸納自貢歷史上的名井”“進一步完善鹽井信息”等方面進一步加以豐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