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精品劇作,充實后備力量,培養新一代的觀眾和市場
首屆川劇匯演落幕 市縣團隊表現搶眼

11月29日晚,“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匯報演出暨頒獎活動在成都舉行,不僅集中展示川劇匯演成果,藝術呈現川劇藝術精粹,還現場為優秀劇目獎、特別貢獻獎、年度英才獎、組織工作獎頒獎。
遂寧市川劇團的《鍘美案》、南充市川劇團的《白蛇傳》、廣元市戲曲發展中心的《投庄殺奢》、鄰水縣文化館(非遺中心)的《八件衣》……獲獎名單中,除了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外,省內不少市級乃至縣級戲曲院團、文化單位表現搶眼。
進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尤其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備受重視。在此背景下,資源、人才受限的市縣一級院團、文化單位,在傳承發展川劇藝術的過程中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深挖本土文化資源,以精品創作促傳承發展
此次頒獎活動中,遂寧市川劇團不僅榮獲大幕戲優秀劇目獎二等獎,劉世虎、龔明還分別獲得特別貢獻獎和年度英才獎。
作為一家市級戲曲院團,遂寧市川劇團的創作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植根於張鵬翮、黃娥、曠繼勛等遂寧歷史名人故事,近年來他們先后打造《蒼生在上》《螢火》《青山依舊在》等川劇劇目。“這些年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創作促發展’。”遂寧市川劇團團長劉世虎表示。
基層戲曲院團搞創作,往往受制於有限的經費和資源,遂寧市川劇團如何破局?“我們在創作起步階段就一定要考慮可行性。”劉世虎說,劇團通過財政立項、藝術基金等途徑爭取資金,讓創作項目得以順利實施。“一個戲可能投入一兩百萬元甚至更多,我們想方設法向市場‘要錢’。劇目一定要留下,而且要演很多場,《蒼生在上》就演了近百場。”
獲獎名單中,鄰水縣文化館(非遺中心)收獲頗豐,不僅憑借《八件衣》摘得折子戲優秀劇目獎一等獎,其傳承導演楊昌林還獲得特別貢獻獎。與遂寧市川劇團類似,鄰水縣文化館(非遺中心)近年來也在創作上不斷精進,根據本土歷史名人事跡創排的《南海李准》《信仰》等劇目獲得廣泛關注與好評。
今年,《南海李准》還走進清末李准擔任廣東水師提督時曾經戰斗的地方,在廣東江門、海南海口等地上演。“全劇緊扣家國情懷,與時代精神吻合,是挖掘歷史題材比較成功的范例,為振興川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廣安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范良偉表示。
“借力”培養后備人才,提升活態保護傳承活力
“我們這幾年通過創作帶動人才培養,現在不僅可以演旦角專場,也能演其他行當的專場,還為四川省川劇院和內江、樂山、綿陽等兄弟院團輸送了不少人才。”今年11月,四川省振興川劇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遂寧舉行,劉世虎的這番話讓與會專家學者、院團負責人印象深刻。
文化薪火,守望相傳。近年來,南充市川劇團持續選送優秀青年演員到省內外參加業界各類培訓、研討、進修,並邀請名家傳戲授課,鼓勵並幫助有志演員拜師學藝﹔通過積極參與四川省戲劇小品(小戲)比賽、四川省青年川劇演員比賽等,切實增強活態保護和傳承活力。
為充實后備力量,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借力”成為一些院團的創新之舉。南充市川劇團副團長楊帆介紹,早在2016年,劇團就與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聯合開辦“川劇非遺傳習班”,在省內嚴格篩選出40名12—15歲學員﹔2019年又與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將上述學員轉入大專班繼續深造學習。經過7年培養,這批學員已全部進入南充市川劇團。
在出作品、出人才的同時,培養新一代的觀眾和市場也成為戲曲院團、文化單位共同關注的重點。今年以來,廣元市戲曲發展中心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授課600余課時,培訓學員2萬余人次﹔在戲曲進景區方面,節假日在廣元千佛崖演出28場,為4萬余人次游客帶來百余個川劇、豫劇折子戲。
“下一步,我們將整合戲曲人才資源,不僅組織在職專業演員、演奏員,還將組織退休職工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等活動。”廣元市戲曲發展中心主任韋軍表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