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看雙城經濟圈|稅收“大數據”牽線 四川蘑菇暢銷重慶市場

人民網成都11月19日電(記者郭瑩)時下,正是蘑菇銷售旺季。在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斑竹村永星蘑菇種植社基地,種植大戶劉唐莉帶領著工人,每日忙於新鮮蘑菇的採摘、裝箱和運輸。
榮昌縣氣候土壤非常適合蘑菇生長,永星蘑菇已成為當地暢銷品牌。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種植大棚內,蘑菇菌包層層累疊,猶如堅固的防御工事。深灰色的菇朵從菌包兩端探出頭來,表面光滑細膩,肉質肥厚柔軟。
永星蘑菇種植社基地面積80余畝,現有平菇、袖珍菇、鳳尾菇等多種食用菌,今年產量預計達到500噸左右。目前,基地有五分之一的蘑菇鮮貨通過電商平台銷往重慶市場,在促進產銷對接的過程中,稅務“大數據”成為橋梁。
從地理位置上看,斑竹村緊鄰重慶榮昌區三合村,由於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兩地協同打造了內榮農高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先行區,在稻漁、生豬、油茶等產業上深化合作。在這一背景下,川渝兩地稅務部門利用稅收大數據對雙方涉農企業的基本情況、開票數據、購銷渠道等開展多維度分析,並結合走訪聯系情況,搭建雙方征管服務一體化“數智中心”,通過數據鏈打通供應鏈,延長產業鏈,幫助企業篩選對口銷售平台。
永星蘑菇種植社基地大棚內正在培育中的蘑菇菌包。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我們建立購銷需求台賬,在與企業電話溝通合作意願后,再向企業提供有意向購買企業聯系方式,供企業自行商談。”稅務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以永星蘑菇為例,他們通過“數智中心”對接上重慶電商企業,實現了100多噸鮮貨外銷,為合作社增加了40多萬的銷售收入,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萬元。
用稅收大數據牽搭橋,數據顯示,目前內榮兩地已有10余家鄉村振興企業的蘑菇、稻蝦、柑橘等農產品先后找到跨區域合作伙伴,帶動銷售收入增加140萬余元。
用稅惠政策幫助企業輕裝上陣,為企業“加速跑”提供動力。重慶潼南區和遂寧安居區相鄰,兩地群眾往來頻繁。近期,重慶長途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潼南分公司新增了2條省級公交線路和1條定制班線,16台承運車每天往返於遂潼之間。該公司財務負責人王雪嬌介紹,公司擁有500多台車輛,2022年,川渝兩地政府出台文件、調整政策,降低川渝兩地8個車船稅稅目年基准稅額,公司398台車輛被納入車船稅減免征范圍,每年減免稅款金額達到7萬余元,相當於省下了20台車一年的保養費用。
往返於遂潼之間的公交線路,方便了兩地群眾頻繁來往。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川渝兩地流動車輛數量不斷增加,在四川繳納車船稅的渝牌車輛年均超過3萬輛,在重慶繳納車船稅的川牌車輛年均超過1.9萬輛。為更好地服務納稅人,我們積極推動車船稅征管服務邁向一體化。”四川省稅務局資源與環境稅處副處長廖鐳說,針對重慶市、四川省車船稅率存在差異、稅負不均方面,兩地積極推動“調平車船稅定額稅率”,堅持稅額“從低適用”,實現兩地車船稅收政策完全一致,納稅人稅負“隻減不增”。經過調整,兩地共降低8個車船稅稅目年基准稅額,佔全部車輛稅目的 57%。2022年該政策減征稅額2.37億元,涉及車輛243.4萬輛。
“今年,川渝兩省市稅務部門進一步優化聯合工作機制,深入推進23項重點任務,促進川渝政策執行標准化、稅費征管一體化,辦稅服務便利化。”四川省稅務局征管和科技發展處副處長姚蘭表示,兩地還將繼續深化合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稅務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