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汶川水磨鎮:謀好發展路 行好五美筆 做實四季業

王凡
2023年11月09日14:5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四川省汶川縣水磨鎮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求,緊盯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和“三家園”抓點示范目標,堅持用藝術點亮鄉村之美,構建“五美鄉村”新圖景,開辟出一條藝術扮靚鄉村、文化引領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的嶄新道路。

水磨鎮集鎮。水磨鎮人民政府供圖

立足新起點,謀好發展路

立足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因勢利導、塑造特色。

精細化制定規劃。圍繞“一鎮一極三范例”目標定位,以片區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為總牽引,按照“全域統籌、一體規劃、突出優勢、錯位布局”思路,強化鎮村規劃、建設、管理,制定《水磨鎮“五美鄉村”行動方案》《水磨鎮“藝術鄉創”工作方案》《水磨鎮“1+10”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圍繞主動健康小鎮定位,建設以老街羌城為核心的災后重建范例轉型振興圈層、以壽溪河湖公園為核心的新場景業態聚合圈層、以西路邊茶園區、獼猴桃園區、竹筍園區、生豬和三江黃牛養殖園區為核心的高半山農旅融合發展圈層,打造三產聯動型綜合服務體發展區、林茶旅融合的康養綜合體發展區、“長壽文化+康養旅游”的最美傳統古村落發展區、康養休閑溫泉健康城發展區,形成“1個集鎮+兩大產品+3個圈層+4個發展區”發展格局。

差異化布局產業。大力實施農業品牌培育行動、新場景擴育行動、新業態引育行動,深入推進集群化發展,分散布局水磨茶、水磨竹、水磨果、水磨藥、水磨魚特色產業,以及金絲皇菊、岷江百合、吊瓜、赤鬆茸、獼猴桃等農產品新品種30余個,做靚“翡翠小獼”“秘境仙果”等品牌10余種,形成“潤街+中羌醫特色養醫+精品民宿”的康養鏈。

景區化推進建設。以AAA景區標准構建美麗鄉村,把散落的鄉村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推動城區、山區、園區、景區“四區聯動”,培育形成以“戶外拓展”為主題的馬家營旅游增長極、以“茶道體驗”為主題的盤龍溪旅游增長極、以“康養度假”為主題的鳳凰村旅游區增長極、以“山水花境”為主題的仁吉喜目谷生態旅游增長極,成功創建國家AAA景區4個,上半年輻射帶動全鎮旅游人次累計達10萬人次,帶動增收2000萬元以上。

鳳凰村精品民宿。水磨鎮人民政府供圖

立足新鄉村,行好五美筆

聚焦鳳凰村“三家園”示范村建設,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藝術賦能五美鄉村建設,全力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以休閑娛樂、農業觀光、科普研學、康養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微景觀鄉創精品藝術村,實現“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 。

行藝術之筆勾勒布局之美。按照“一體規劃、突出優勢、錯位布局”思路,以花為媒,以畫為引,科學布局玫瑰、岷江百合、金絲皇菊等亦景亦業的特色產業,優化中藥材、獼猴桃等傳統產業布局,深入推進集群化發展,持續推進花園庭院、花園小道、花園村庄建設。

行藝術之筆賦能產業之美。按照鄉村主題化、體驗生活化、農業現代化、業態多元化、村庄景區化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閑置土地、閑置農房、閑置集體資產新潛力,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2000畝的仁吉喜目谷AAA級生態旅游區,打造村集體經濟產業園100畝,建設特色種植業基地1300余畝,帶動70余戶群眾增收395萬余元,提供常年務工崗位60余個﹔打造精品民宿、農家樂10家,小滿園、柴火雞等農家鄉愁餐飲3家,實現傳統產業年增收50萬元左右,特色產業年增收480萬元左右。

行藝術之筆描繪風尚之美。以村民自治為主要載體,深入推進鄉村文化、鄉風文明建設,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與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組織農民文化藝術節、農民運動會、豐收節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生活,通過繪制文化藝術牆,打造美學景觀,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成功創建“省級文明村”。

行藝術之筆著色環境之美。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實施村庄綠化、亮化提升工程等項目,積極開展美麗庭院、美麗巷子、美麗村道、美麗森林、美麗田園“五美”聯創行動,培育一批潔淨巷子和美麗庭院,實現環境美、田園美、村庄美、庭院美,讓“近者悅,遠者來”。

行藝術之筆點睛生活之美。堅持把生產生活與藝術相結合,將美學與鄉村旅游業進行巧妙嫁接,構建了悠哉山居、水磨庄園、花澗集等精品民宿,雲上羌寨·柴火雞等鄉愁美食,岷江百合、金絲皇菊等大地藝術景觀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格局,勾畫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彩田園畫。

群眾文化豐收節活動。水磨鎮人民政府供圖

立足新場景,做實四季業

為進一步盤活閑置資源、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輻射帶動農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找准“無憂汶川”和“康養水磨”品牌交集,以“新場景”搭載“新業態”,打造集農特產品展銷、非遺和手作體驗、休閑茶飲新業態為一體的農創中心新場景。

“新農人”干起“新農活”。通過返鄉“新農人”自創品牌,用創意、技術、藝術等點亮鄉村,以“頭雁效應”帶動“群雁效應”,引入西路邊茶、石磨豆花、洋芋糍粑等非遺制作工藝,以“技術傳承”“人才幫帶”為突破口,發揮非遺傳承人作用,進行非遺技能傳授,推動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產。

“農產品”變成“農創品”。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對本土農產品包裝進行文創設計,把土特產和文化IP結合起來,以文創賦能農產品區域品牌,打造治愈系的產品包裝,實現土味農產品變身“時尚伴手禮”、農產品變成農創品,設計了獼猴桃、土雞蛋、臘肉等土特產包裝20余種,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小窗口”匯集“大產業”。整合全縣“多而散、小而弱”的農產品資源,統一回購加工、統一生產標准、統一質量控制、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品牌銷售,形成標准化集成體系。大力推廣“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引導本土產業抱團發展,使產、供、銷有機結合,入駐汶川茶、汶川竹、汶川果等農特產品經營戶和合作社20余家,帶動農特產品銷售額超600萬元。

“新場景”驅動“新消費”。聚焦汶川南部避暑康養勝地,通過優化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豐富消費業態,打造沉浸式體驗農產品加工和非遺文化的新場景,形成集游客觀光、休閑、購物、手作、研學於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在鑒賞展品、互動交流、手工制作的沉浸式體驗中,近距離感受品質農貨的魅力,品味綠色生態的味道,進一步推動農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