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村裡大事小情,“雲”上可查可辦丨發現四川數實融合新氣象

2023年11月09日17:29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村裡大事小情,“雲”上可查可辦丨發現四川數實融合新氣象

  “房子旁邊的涵洞堵了,今晚雨大莫漫到屋頭。”高橋村的村民袁連武實名登錄小程序“數字李庄”,通過“隨手拍”向村委會反映情況。在系統的另一端,村支書胡楊收到微信發來的提醒,便急忙來到涵洞附近了解情況。

  自“數字鄉村雲平台”(以下簡稱雲平台)於8月在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高橋村試點以來,村民有困難在“雲”上求助,有事情先在“雲”上辦理,逐漸成為日常。

  雲平台如何將數字經濟與鄉村治理相結合?高橋村作為試點,試出了哪些經驗?

  “雲”上的高橋村長啥樣?

  打開雲平台,胡楊指著高橋村的地理信息圖告訴記者,6個綠色小標所在的位置是當前開發出的景點,8個藍色小標所在的位置是村裡的產業。“可以看到,產業主要緊挨著景區而建。你看在景區附近還有這幾塊可進一步利用的土地。”

  高橋村在用的數字鄉村雲平台

  除了產業分布信息外,3.2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生活著1794位村民的信息,村裡的農家樂、民宿信息也在雲平台上可查可視。記者用鼠標在雲平台上輕輕一點,便可切換不同數據的呈現頁面。

  據了解,高橋村是依照林徽因的詩歌《十一月的小村》而打造的竹產業特色村。由於距宜賓城區僅15公裡,近年來不斷承接周邊城市的自駕游客人,並在竹產業基礎上建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人多了,相關產業也跟著熱鬧了起來。

  “鄉村數據的最大特點是碎片化。”胡楊說,人多、產業多,就會不斷地產生數據。借助雲平台的數據看板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多維度數據的匯聚。建數據台賬,還可為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不僅把數據上“雲”,村民日常辦理的高頻事項也搬到了“雲”上。高橋村用的雲平台由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宜賓分公司研發。其產業振興辦副主任劉京昆介紹,公司於2022年底啟動了“數字鄉村雲平台”的建設計劃。“電子印章、生活繳費、村務公開、隨手拍、市場信息等功能,都是根據前期調研村民最關心的事項來搭建的。”

  村民趙曉黎告訴記者,盡管雲平台僅上線3個月,但已經對業務功能逐步了解。“比如開夫妻關系証明,隻要根據模板填寫內容,審核過后就生產了電子版証明,在外地也可下載打印。”

  怎麼讓更多村民到“雲”上來?

  “我是胡楊,最近天氣干燥,收割再生稻的老鄉們,請不要就地焚燒,更不要亂丟火種。”秋冬防火不容小覷,最近在高橋村,村民們會收到一通電話,接通后便聽到村支書通過“數字鄉村雲平台”的“天府雲呼”發出的防火、焚燒秸稈禁行等提醒。

  胡楊介紹,以往用喇叭廣播的方式發布通知,經常因為村民不在現場而漏聽消息。現在隻要將村民的手機號碼錄入到“天府雲呼”的數據庫,就能實現語言電話呼叫。系統還設置了多次呼叫,直到村民接通為止。“特別是在用‘老年機’的村民,隻要有手機號碼,就能收到雲平台撥打出的電話。即便不上網,他們也能知曉村裡的重要信息。”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

  據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百村觀察”課題組的調研結果來看,60歲—65歲年齡段中,有83.50%的受訪者表示“基本不會操作智能手機”。

  “如何讓村裡的老年人參與到數字鄉村治理中來,是設計雲平台時主要考慮的問題。”劉京昆介紹,鑒於村裡老年人都有手機號碼的現狀,便研發了可同時撥打全部手機號碼的“天府雲呼”功能,今后還會根據應用場景在該功能點上疊加其他便民服務。

  據了解,當前近1800位高橋村村民都已上“雲”,為調動村民使用雲平台的積極性,村委會還設置了積分規則。不管是村民瀏覽信息,還是反映情況,都會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既可以兌換米面油,也與村民的年底分紅挂鉤。

  “打造雲平台、鼓勵村民上‘雲’,只是數字鄉村建設的第一步。”胡楊說,接下來還將進一步研究雲平台在高橋村產業發展、提升治理能力方面賦能進行思考。(川觀新聞記者 高敬)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